2025年05月19日发布 | 844阅读

【OCIN 2025】拯救大脑 神通有道|颅内/外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治疗策略及未来专题会成功举办

神介资讯






2025年5月15日-18日,东方脑血管病会议2025(OCIN 2025)暨上海市医学会脑卒中分会学术年会在中国上海召开。同时,OCIN 2025牵手世界神经介入大会(WLNC)联合办会,共同打造全球化脑血管病和神经介入交流的顶级盛宴。


5月17日,拯救大脑 神通有道专题会-颅内/外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治疗策略及未来专题会于上海国际会议中心成功举办,汇聚了国内外众多知名专家学者,分享前言研究成果,探讨临床实践中的挑战和解决方案,并对未来治疗技术的发展趋势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和预测。



主持.jpg

本场专题会由河南省人民医院王子亮教授、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韩建峰教授、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特色医学中心(重庆大坪医院)张猛教授主持开展,涉及的讨论专家有山西省心血管病医院马宁教授、包头市中心医院樊宇教授、丽水市人民医院项琳教授、蚌埠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王昊教授、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胡子成教授。


巴西利亚DF撒玛利亚医院Bruno Parente教授带来《ICAD治疗经验(合并巴西经验)》讲题,首先介绍了减少ICAD治疗风险的方法,包括减少支架植入操作步骤,以及重视术后药物管理过程,可使用替格瑞洛,普拉格雷,阿司匹林抗血小板药物。教授以临床病例的形式向与会专家阐述了其详细步骤,包括导丝、导引导管、球囊、交换操作和微导管通过狭窄区域的重点,其指出球囊扩张目标是扩张狭窄部位至正常管腔的60-80%,需覆盖至少50%的病变长度,缓慢加压至最低压力,放气前施加负压。


讨论议题:球囊扩张式支架的操作注意事项及最佳适应症的探索


与会专家就球扩支架的选择问题进行了探讨,巴西利亚DF撒玛利亚医院Bruno Parente教授表示血管直径前后差距较大时,一般以其最小直径为考虑来选择球扩支架较为安全。


讨论1-2.jpg

兰州大学第二医院张海林教授带来《刻槽载药技术加持下药物支架的临床优势》讲题,详细讨论了椎动脉起始部狭窄的治疗策略,指出该部位是动脉粥样硬化的高发区,与后循环缺血事件紧密相关。他强调,药物支架的使用可以显著降低椎动脉再狭窄率和症状复发率。为此,张教授进一步阐述了理想椎动脉支架的特性,包括专用设计、低载药浓度、强支撑力、薄壁以加快内皮化进程,以及良好的适应性。Bridge支架的特点,如钴基合金材质、薄壁设计、刻槽载药方式,以及可降解涂层,这些特性使其在临床试验中表现出色,满足了椎动脉起始部狭窄治疗的期望。最后,张教授通过多个病例展示了Bridge支架在不同情况下的应用效果,包括在基底动脉狭窄和V1段重度狭窄中的应用,以及在超适应症情况下的使用,均取得了良好的治疗效果。


讲课 (2).jpg

吉林大学白求恩第一医院徐保锋教授带来《刻槽载药药物支架的使用场景选择及围手术期管理》讲题,探讨了药物洗脱支架植入后双抗治疗的优化方案,指出目前对于术后双抗治疗的持续时间尚无统一标准。药物洗脱支架相比传统裸金属支架能显著降低再狭窄率,但可能因药物影响推迟内皮化,增加颅内出血风险。目前药物支架的双抗治疗通常推荐6个月以上,最好9-10个月,且考虑到中国人群中约50%对氯吡格雷存在药物抵抗,使用替格瑞洛可能是更佳选择。徐教授介绍了Bridge支架的结构优势,如刻槽载药减少载药量和降低再狭窄率,并分享了单中心的临床数据,包括29位患者的基线特征、手术方法和结果。最后,通过典型病例,他展示了该药物洗脱支架的应用效果,并期待研究结果能为患者提供更优的抗血小板治疗方案。


讲课 (4).jpg

青岛大学附属医院张勇教授带来《药物支架应用于脑动脉狭窄单中心临床经验》讲题,深入探讨了颅内动脉狭窄介入治疗的发展历程。支架植入后面临的主要问题是再狭窄,这是卒中复发的主要原因之一,而药物支架一直是解决再狭窄问题的重要手段。Bridge支架的刻槽载药技术通过减少载药量,可能降低神经毒性,并通过靶向释放药物,平衡血栓风险和神经毒性风险,更有效地预防再狭窄。刻槽载药技术在降低再狭窄的同时,也预防了全涂层支架的晚期和超晚期血栓风险。教授分享了Bridge支架的经验,包括在椎动脉颅内段、颈动脉入颅段以及颅内其他病变中的应用,并强调了球扩支架在定位准确性方面的优势。最后,他强调了药物支架在降低再狭窄方面的首选地位,以及刻槽载药技术在控制载药量、降低神经毒性和晚期血栓风险方面的优势,认为这将对神经介入治疗产生积极影响。


讨论议题:刻槽载药药物支架的应用探索及狭窄类支架的未来发展方向




与会专家深入讨论了球囊扩张支架(球扩支架)在处理靶血管病变时的策略和技巧,特别是当血管两侧直径差异较大时的支架选择和扩张方法。专家们分享了个人经验,包括选择与最细血管相近尺寸的支架、采用不同压力进行分段扩张、以及预扩张(预扩)的时机和目的。讨论中提到,支架悬空可能对患者长期预后影响不大,但在操作中要注意避免对支架结构的破坏。此外,还探讨了预扩对判断血管原始直径、支撑力和通过性的重要性,以及如何根据病变特点和操作需求有计划地使用预扩。专家们一致认为,操作的复杂性可能增加风险,因此应根据具体情况简化操作流程。最后,还提到了在某些情况下,可能不需要放置支架,单纯的球囊扩张已足够,以及未来可能探索的新治疗方法。


讲课 (5).jpg

沈阳市第一人民医院柳志一教授带来《慢性颈动脉闭塞开通的治疗策略》讲题,探讨了慢性颈动脉闭塞的自然病史、临床症状及其与颅内侧支循环的关系,指出即使使用最佳药物治疗,患者每年同侧卒中复发风险仍为6%至20%。动脉硬化是其主要原因,其他包括放射性治疗、肌纤维发育不良等。临床评估应综合脑组织影像、症状和认知功能,尤其要重视认知量表的评估。在治疗上,教授讨论了药物、外科手术和神经介入三种方法,强调血管内治疗的高成功率和低并发症率。最后他通过病例展示了开通过程的关键步骤,并强调术后监测的重要性,总结认为介入治疗技术已成熟,为安全治疗提供了基础。


讨论议题:颅外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治疗策略



讨论专家们就慢性颈动脉闭塞的介入治疗策略进行了深入讨论,分享了关于支架放置时机和范围的个人经验和观点。关于在血管直径差异较大时选择支架尺寸的策略,以及在开通过程中是全程还是部分阶段放置支架更为适宜的问题,专家们倾向于在狭窄区域放置支架以减少数量和再狭窄风险,并讨论了针对近期闭塞病变采取抽吸血栓的方法。同时,他们强调在进行闭塞开通前需要严格评估适应症,特别是对慢性闭塞病例,应考虑患者的侧支循环和认知功能。此外,与会专家探讨了如何区分不同类型的闭塞并选择相应的治疗方法,指出对于已经建立良好侧支循环的患者,开通治疗可能不必要。


声明:脑医汇旗下神外资讯、神介资讯、脑医咨询、Ai Brain 所发表内容之知识产权为脑医汇及主办方、原作者等相关权利人所有。

投稿邮箱:NAOYIHUI@163.com 

未经许可,禁止进行转载、摘编、复制、裁切、录制等。经许可授权使用,亦须注明来源。欢迎转发、分享。

投稿/会议发布,请联系400-888-2526转3。

最新评论
发表你的评论
发表你的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