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5年5月16日,乘着东方脑血管病会议2025(OCIN 2025)的学术春风,由上海市医学会、上海市医学会脑卒中专科分会共同举办的2025上海市医学会脑卒中专科分会学术年会如期而至。共聚申城,问道神经介入难点热点,共话领域内前沿进展,蓄势赋能脑血管病诊疗水平提升,于浦江之畔再度掀起了一股脑血管病学术交流新风潮。

★开幕致辞★
聚智凝力 共话发展

会议在上海市医学会脑卒中分会候任主委、海军军医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杨鹏飞教授的主持下进行。同时,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上海市医学会脑卒中分会主委耿道颖教授致精彩的开场辞,寄语学科发展未来。
耿道颖教授:聚势创新 为脑卒中发展增添新活力

耿道颖教授首先向各位冒雨莅临上海市医学会脑卒中专科分会学术盛会的嘉宾表示衷心感谢。作为国内首创的多学科融合的脑卒中专科分会,分会始终以推动学科进步为己任,在提升脑卒中救治率、优化诊疗方案等方面持续深耕,为守护患者生命健康不懈努力。当前,脑血管病介入治疗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突破边界,临床诊疗也逐步向多学科协作模式转型,这要求我们以更开放的姿态、更专业的素养迎接挑战。
本次会议精心设置再灌注治疗新进展、再灌注治疗新体系、烟雾病、病例讨论等核心版块,尤其将对烟雾病展开深入剖析,力求讲深讲透。这是一次难得的学习契机,期待大家在接下来的议程中积极交流、深入探讨,将前沿理念与临床实践深度融合,为脑卒中领域发展注入新动能。
★百家争鸣★
聚焦再灌注,筑牢新防线
急性缺血性卒中(AIS)治疗的关键在于尽早开始再灌注治疗。依托多学科协作的急诊绿色通道,结合静脉溶栓、血管内取栓等规范化诊疗手段,能够最大限度缩短从发病到干预的时间窗,从而实现对患者生命健康的精准守护。因此,会议聚焦再灌注治疗领域,精心设置了两节主题学术讨论活动。上半场以“再灌注治疗新进展”为核心,传递机械取栓技术迭代、新型溶栓药物研发成果等前沿进展;下半场围绕“再灌注治疗新体系”话题,探索多学科联合诊疗在复杂血管病变、时间窗外再灌注治疗中的创新路径,携手广大参会嘉宾,筑牢脑健康新防线。
Session 1
传递治疗新进展

第一节学术讨论在上海市第十人民医院付剑亮教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万杰清教授、同济大学附属上海市第四人民医院王少石教授的主持下进行,深度了剖析急性缺血性卒中疾病治疗领域的创新突破。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
耿道颖教授:神经系统产学研医转化的成功路径
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耿道颖教授依托团队丰富的经验,从项目概况梳理、知识产权、原创性-创新点、项目获益等多维度内容为切入点,分享了神经系统产学研医转化成功路径的主题讲课。表示在探索“医工结合”的建设与转化过程中,紧密围绕临床需求,有效调动临床医生及科研人员共同参与项目的积极性至关重要,同时建立长效机制,激发医院科学研究、联合攻关和成果转化的潜力。
李焰生教授:AIS的静脉溶栓治疗进展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李焰生教授聚焦于急性缺血性卒中的溶栓药物,着重介绍了新型溶栓药物的最新研究证据,内容涵盖用药后的二级预防相关研究,以及后循环、穿支动脉等特殊部位的治疗情况。同时,对阿替普酶等更新换代的溶栓药物进行深入剖析,阐述其在急性缺血性卒中治疗中的应用与进展,为临床治疗提供了重要参考依据。
杨鹏飞教授:AIS-LVO EVT治疗边界的拓展
海军军医大学附属长海医院杨鹏飞教授基于AIS取栓患者评估筛选指标、当前AIS-LVO行EVT的标准,表示患者个体生理参数、疾病特征及预后期望的个性化数据预测,将成为优化治疗决策的关键要素。此外,如何在保证临床疗效的同时,兼顾患者个体需求与价值取向,也将是未来EVT治疗发展亟需解决的核心问题。
陈增爱教授:AIS早期影像评估的演变及对临床决策的影响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陈增爱教授,分析了AIS影像评估的背景与重要性、影像技术演变、早期卒中影像选择及表示、对临床决策影响等诸多内容,表示早期、准确影像评估是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有效治疗的基础,而CT、MRI等多种影像技术各有优势和局限,影像评估能够从单一结构成像迈向多模态个体化发展。
Session 2
构建治疗新体系
第二节学术讨论亦是精彩纷呈,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王亮教授、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杨志刚教授、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曙光医院谭文莉教授担任主持嘉宾,同参会嘉宾们一道开启多维度、跨学科的深度研讨。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
吴德根教授:上海市120急救体系介绍
上海市医疗急救中心吴德根教授详细介绍了上海市120急救体系,分享了上海市医疗急救中心全流程、全地域、融合性、可复制的数字化转型要求以及聚焦“院前急救-院内急诊”,实现“上车即入院”;聚焦“社会急救-院前急救”,实现“呼叫即救治”;数字孪生院前急救体系等三步走大急救链条,构建及时有效的“时空对接”。
傅毅教授:第三代静脉溶栓药物的发展历程
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瑞金医院傅毅教授对第三代静脉溶栓药物类型、临床疗效和安全性进行了介绍,表示静脉溶栓治疗进入了新时代,随着NINDS、ECASS-3、EXTEND等临床证据的涌现,静脉溶栓治疗的时间窗不断扩宽,在影像学指导下晚时间窗TNK静脉溶栓时机成熟。
李强教授:脑缺血再灌注治疗后的血流代谢评价
上海市浦东新区公利医院李强教授围绕脑血流代谢特点,脑血流代谢评价指标,结合具体的案例分析,分析了脑灌注评价的指导意义,肯定了脑灌注评价-组织窗的重要性。同时表示,脑灌注评价是择期再通、急诊取栓指导的重要工具,完全再通的脑灌注评价有助于指导预后评价。
周晓宇教授:梗死核心进展速度与再灌注取栓策略的选择
上海市第十人民医院周晓宇教授表示,对IGR和卒中进展表型的深入理解,可能对急性卒中管理和预后判断产生关键影响,对于快速IGR组更能从取栓及桥接中获益。而脑保护剂旨在减缓梗死进展,IGR可作为评估其疗效的理想神经影像代替指标推动此类药物从实验室到临床转化。
★思想碰撞★
探寻烟雾病,诊疗更规范
烟雾病的准确诊断及评估对于患者的治疗和预后至关重要。近年来,随着医学影像技术的进步和对疾病更深入的理解,烟雾病的评估方案及诊断标准、诊疗策略均取得了新的进展和共识。以此为契机,会议还特别设置了烟雾病主题学术研讨环节,上半场聚焦烟雾病治疗进展与最新趋势,下半场立足烟雾病临床案例、诊疗策略,力求前沿理念与实践技能并重,助力参会者精准把握疾病诊疗关键节点,推动烟雾病临床诊疗向标准化、精细化方向迈进。
Session 1
疾病再认识 策略再优化

该学术环节由上海冬雷脑科医院宋冬雷教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万亮教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六人民医院朱悦琦教授担任主持嘉宾,以“烟雾病”为核心,展望技术革新,彰显学术交流的魅力与价值。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
付建辉教授:烟雾病流行病学及可能机制
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付建辉教授详细介绍了烟雾病的流行病学,病因及可能机制。表示烟雾病好发于东亚地区,有区域分布特点,有两个发病高峰,缺血性的病理机制以栓塞为主,血流动力学紊乱参与其中。同时,出血性的发病机制与微小动脉瘤破裂等有关。
唐宇平教授:烟雾病生物标记及药物治疗进展与趋势
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唐宇平教授结合烟雾病不同类型患者的临床表现、药物治疗、生物标志、静脉溶栓证据,分析了烟雾病当前的治疗进展与趋势,明确了MMA降低卒中复发率,预防缺血和出血、改善脑血流储备,保护认知功能的核心目标。
倪伟教授:烟雾病外科治疗发展
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倪伟教授深入分析了中国脑血流重建早期的探索与积累,当前的沉淀与创新,未来的机遇与挑战,表示从临床表现上认识到“功能损伤”,促进了对“功能重建”的探索,并对中国脑血流重建技术与器械从“依赖进口”到“自主创新”发展的展望。
黄清海教授:烟雾病是否适用血管内治疗?
海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黄清海教授结合临床证据、真实烟雾病病例,分析了烟雾病血管内治疗的适用策略,并提出了主干型动脉瘤与非MMD动脉瘤相同疗效,周围型动脉瘤应评估代偿及功能,并仔细鉴别MMD与MMS的相关操作建议。
Session 2
病例深精研 技能更强化

该学术讨论环节在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潘耀华教授、上海市同济医院方淳教授、上海市第九人民医院李轶教授的主持下进行,诸位学会成员献上各自团队特点鲜明的病例,为更多基层医生临床实践技能的跃升提供规范化指导。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
倪伟教授:出血型烟雾病再出血病例讨论
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倪伟教授带来了一例出血型烟雾病再出血病例分享,表示出血型烟雾病再出血率较高,尤其在保守治疗患者中更为显著。血管重建手术,尤其是直接搭桥显著降低再出血率,是当前推荐的治疗策略。此外,注重围术期管理,严格控制患者的术后血压。
荆朝辉教授:急性大动脉闭塞的机械取栓病例分享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荆朝辉教授分享了一例急性大动脉闭塞的机械取栓病例,并分析了有无静脉溶栓、术中肝素化、闭塞部位,闭塞病因,血栓负荷量大小,取栓次数、再通时间的长短等影响患者预后的主要因素,提出针对全核心病变与侧支循环代偿很差的患者,术前应做好充分评估的建议。
徐戌珅教授:大脑前动脉闭塞的再灌注治疗分享
上海市杨浦中心医院徐戌珅教授带来了一例大脑前动脉闭塞的再灌注治疗病例,并基于患者病情,术前、术中、术后的临床诊疗,提出了调整支架位置是否必要、支架取栓更优的处理方法、替罗非班用法用量的相关思考,为同类脑血管病变的诊疗提供了重要参考。
★会议总结★
汇智聚力 展望未来

满载学术收获,满场热情洋溢。不知不觉间,会议临近尾声。
耿道颖教授讲到疾病复杂多变,术前精准评估始终是诊疗关键。唯有做好充足准备,方能为患者提供更优质的医疗服务。会上,各位嘉宾分享宝贵临床经验,以极具代表性与启发性的案例,深入剖析成功经验,细致复盘失败教训,为年轻医生搭建了成长的阶梯,更为基层术者带来了深刻的思考。2026年上海市医学会脑卒中专科分会学术年会将延续这份学术热情,以全新主题再出发,与大家携起手来共同推动脑卒中学科发展迈向新高度。
碰撞智慧火花,凝聚临床共识。
2025上海市医学会脑卒中专科分会学术年会的顺利召开,不仅充分展现出上海市医学会、上海市医学会脑卒中分会在推动疾病诊疗发展中的责任与引领作用,还为提升脑卒中规范化诊疗水平、完善区域医疗协作体系注入了强劲动力。相信以本届会议为新起点,广大同道能够将共识转化为行动,把愿景变为现实,共筑脑健康新防线,书写脑血管诊疗学科高质量发展新篇章。

点击上方图片

声明:脑医汇旗下神外资讯、神介资讯、脑医咨询、Ai Brain 所发表内容之知识产权为脑医汇及主办方、原作者等相关权利人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