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5年5月15日-18日,东方脑血管病会议2025(OCIN 2025)暨上海市医学会脑卒中分会学术年会在中国上海召开。同时,OCIN 2025牵手世界神经介入大会(WLNC)联合办会,共同打造全球化脑血管病和神经介入交流的顶级盛宴。
5月16日,拯救大脑 神通有道专题会-天涯论坛于上海国际会议中心长江厅成功举办,吸引了来自中国和巴西的神经介入技术专家,共同探讨神经介入技术在两国的现状、挑战与突破,推动神经介入技术的全球化发展。

海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许奕教授首先进行论坛致辞,他对来自中国与巴西的神经技术专家表示诚挚欢迎,并强调了此次研讨会对于促进国际神经技术领域交流与合作的重要意义。许教授回顾了中巴两国在神经技术领域长期且深入的交流历程,指出近年来中巴两国在神经技术领域的交流日益频繁,合作不断深化,双方在神经介入技术、脑血管病治疗等关键领域取得了显著进展。此次研讨会的举办,旨在进一步加强两国神经技术专家之间的学术交流,共同探讨当前神经技术领域面临的挑战与突破,分享最新研究成果与临床实践经验,推动神经技术在全球范围内的发展与应用。许教授期待与会专家能够在研讨会上充分交流思想,深入探讨问题,共同为神经技术的进步贡献力量。
本节由海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许奕教授主持开展。

圣何塞医院佩德罗·马加良斯教授带来《巴西的挑战与突破:跨越地域障碍,实现脑血管治疗公平化》讲题,他首先介绍了巴西统一卫生系统(SUS),是全球最大的卫生健康系统,80%的人群依赖于该系统。脑血管疾病史巴西第一致死原因,第二致残原因,为此巴西扩建了卒中中心,并颁布了一系列卒中政策协助卒中人群的救治,但是巴西地区卒中人群具有地域密集特点,其机械取栓率成功率仍不高,且卒中的经济负担也较重,真正得到救治的人群较少。尽管已经颁布了一些机械取栓政策,但是巴西机械取栓中心分布不足,其目前的关注中心在于跨巴西区域打造全网络卒中中心,并减轻他们的经济负担,以方便巴西卒中人群的就近救治。

海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刘建民教授带来《中国神经介入的发展与挑战》讲题,回顾了中国神经介入事业从起步至今所取得的成就。他提到,中国的神经介入学科在过去30年取得了迅速发展,但也面临诸多挑战。面对全球共同问题,中国通过创新与研究寻求解决方案。尽管取得了进展,中国仍面临医生培训不规范、医保制度改革与创新需求之间的矛盾,以及自身同质化水平低的问题。为此,中国建立了OCIN平台,旨在通过多种方式提高医生培训质量,促进成长,并为未来提供更多创新器械和服务。最终目标是实现更高水平的同质化,推动中国神经介入领域更快、更强的发展,并为全球提供更多的证据、产品、技术和经验。
山东省千佛山医院陈超医师:中国取栓技术已进入快速发展阶段,目前在众多县市区已广泛开展。县级医院的患者就诊意愿较高,而部分地级和省级医院开展相对较少,大量病例集中在县级医院。
圣何塞医院佩德罗·马加良斯教授:尽管卒中治疗在急性期的费用较高,但整体上仍具有成本效益。医疗器械行业应致力于研发既高效又价格合理的设备,特别是对于中低收入国家而言,这将极大地提升医疗服务的可及性。
海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许奕教授:中国需将急诊溶栓和取栓技术普及至基层医院,因许多患者无法及时转运至高级卒中中心。中国和巴西作为发展中国家,在神经介入技术的普及上面临相似挑战,如地域广阔、人口众多等。国内企业在自主研发神经介入器械方面取得了较大的成就,我们要通过本次研讨会加强与南美医生和工程师的合作,共同开展创新研究。同时,技术规范的重要性也不可忽视,以确保患者能够从先进的神经介入技术中最大程度获益。
本节由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管生教授和圣何塞医院佩德罗·马加良斯教授主持开展。

巴西利亚DF撒玛利亚医院布鲁诺·帕伦特教授带来《大脑中动脉动脉瘤的安全栓塞》讲题,分享了关于颅内动脉瘤治疗的风险和策略,特别强调了IOM监测装置在此过程中的重要性。他详细阐述了一例MCA分叉血管疾病的病例,说明了在治疗这种疾病时面临的风险和挑战。通过使用IOM监测装置,其团队试图降低这种风险,但仍存在出血、缺血等风险。在处理复杂病例时,他们更倾向于采取支架植入治疗而非开颅手术。总的来说,虽然IOM监测装置在治疗颅内动脉瘤方面具有一定的优势,但在处理复杂病例时仍需要谨慎考虑,并根据具体情况选择最合适的治疗方法。

江苏省人民医院路华教授带来《复杂型血管条件的手术策略与操作技巧》讲题,主要讨论了在处理复杂血管疾病时的挑战以及应对策略。首先,在处理破裂动脉急性期、使用大量抗血小板药物治疗特殊类型动脉瘤等挑战中,面临血管问题如血泡、血管迂曲、狭窄和血管穿支丰富等复杂情况。对于不同情况可以选择不同的器械,甚至考虑联合使用弹簧圈等。其次,在治疗过程中,支架释放应缓慢进行以充分利用其结构优势,并采取措施提高贴壁性能以减少并发症和提高愈合效果。最后,他分享了一例由于外展神经麻痹导致的大型动脉瘤治疗病例以及该病人复查时发现的基底动脉椎基底动脉汇合地方的夹层动脉瘤保持稳定状态的治疗过程。

坎皮纳斯撒玛利亚医院列奥纳多·德·德乌斯教授带来《远端血管动脉瘤支架选择与操作技巧》讲题,主要讨论了颈内动脉瘤的治疗方法和挑战。首先,对于大型或巨型颈内动脉瘤,传统上采用颈部动脉瘤缝合术、血肿和风险以及治疗过的动脉瘤复发的处理方法。然而,现代治疗已涉及远端血管,特别是在处理难以使用传统技术清晰处理的远端动脉瘤时,需重新斟酌手术方案。其次,在治疗方面,大多数患者需要依赖抗血小板治疗,而患者的病变位置和药物耐受性是影响治疗效果的重要因素,术者需要将此纳入考虑。最后,他通过一些病例解读,强调了与患者充分沟通的重要性,并提醒他们必须遵循医生建议的治疗方案。

山东大学齐鲁医院德州院区师林教授带来《新一代镍钛合金全程显影密网支架操作技巧》讲题,他首先介绍了Tubridge Plus血流导向密网支架特点。这款支架在Tubridge基础上研发,主要用于治疗相似病症且显影效果佳,其特点包括全程显影、优化的喇叭口设计减少血管损伤、高密度编织丝表面处理降低血栓发生率以及改进的推送系统,他通过三个病例展示了该支架的应用效果。接着,师教授详细介绍了6个不同部位的动脉瘤治疗病例。其中包括大脑动脉前段、大脑动脉分叉部、椎动脉、基底动脉以及右侧椎动脉的动脉瘤。针对每个病例,师教授都选择了合适的支架型号进行释放,并且在手术后对重建影像进行了评估。
讨论议题:镍钛合金密网支架在不同血管条件下的规格选择&操作
江苏省人民医院路华教授:关于远端小型动脉瘤,哪些需要做手术,哪些需要观察?此外,以往经验表明密网支架主要针对侧壁性动脉瘤,如今我们将密网支架应用于富有穿支血管的地方,此时抗血小板药物是否需要调整?
坎皮纳斯撒玛利亚医院列奥纳多·德·德乌斯教授:尽管我们已经向患者说明了小型动脉瘤治疗的低破裂风险,许多患者,尤其是女性,仍会因担心生活方式受限而不愿接受治疗。对于有家族破裂史的患者,即使动脉瘤较小,治疗需求也需充分沟通。我认同血流导向装置是复杂动脉瘤的有效替代方案,尤其在患者拒绝开颅手术时。此外,关于抗血小板治疗上的经验,我们的经验表明采用阿司匹林等抗血小板药物,虽未进行抗血小板聚集度检测,但并发症发生率低,治疗效果良好。
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管生教授:当前血流导向装置主要采用钴铬和镍钛两种材料,各有其适应症。镍钛合金支架因其较软的特性,具有更强的适形性和贴壁性,尤其适用于中国常见的ICAS病变,以及血管粗细不均的部位。然而,镍钛合金支架的径向支撑力相对较弱,贴壁不如钴铬支架紧密,因此在操作技巧上需与钴铬支架有所区别。目前,仅有少数钴铬支架(如Leo Baby)可用于远端小血管的低剖面输送,而大多数国产血流导向装置均采用镍钛合金。未来针对远端小血管动脉瘤的血流导向装置治疗趋势,镍钛合金支架有望占据主导地位。

本节由河南省人民医院朱良付教授主持开展。

巴西利亚DF撒玛利亚医院布鲁诺·帕伦特教授带来《球囊支架在治疗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中的临床应用》讲题,讨论了ICAD治疗领域的现状与展望。他分享了治疗结果和经验,并指出中国拥有世界上最多的ICAD病例,表明在治疗ICAD病变时,风险会大大增加,这实际上与疾病的本身性质有关。在器械创新方面,他强调器械未来的研发应该更专注于减少操作过程中并发症的发生,让患者获得更好的预后。

山东大学齐鲁医院吴伟教授带来《中国临床医生对于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的探索》讲题,主要讨论了颅内动脉狭窄的诊疗过程和研究进展。颅内动脉狭窄与卒中的关系密切,支架治疗可能只能解决低灌注问题,因此选择合适的患者、进行严格的术前评估和把握手术时机非常重要。其次,高分辨磁共振是判断颅内动脉狭窄性质的良好窗口,同时斑块的位置、性质以及脂质核团也至关重要。在处理不稳定斑块时,术者的决定要依托于这些因素。再者,中国研究团队在球囊扩张治疗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果,但在实施过程中,需要考虑病例选择,因为球囊扩张可能存在回缩和夹层等风险,所以必要时需放入支架。最后,教授强调不同类型的支架各有优劣,且颅内血管具有可塑性,术者需要个体化考虑。

武汉大学中南医院梅斌教授带来《颅内狭窄球扩支架成形术的技术要点》讲题,详细讨论了颅内狭窄球扩式支架成形的技术要点、治疗策略,以及高分辨磁共振在术前评估中的作用。他指出,针对不同病变的治疗方案目前业界存在争议,强调了个性化治疗的重要性,并分享了临床实验的结果和复杂病例的治疗经历。此外,梅教授还提到了未来可能的发展方向,包括基于卒中分析的病变选择、血流动力学对治疗决策的影响,以及新的药物和技术应用。最后,他强调了在术前进行详细分型和关注血流量变化的重要性。

匹兹堡大学医学中心卒中研究所Raul Nogueira教授带来《急性脑综合征的颅内支架术》讲题,详细讨论了脑血管疾病和治疗方案。稳定型脑血管疾病没有证据表明PCI治疗有任何好处,只有在存在血流不佳的特定患者群体时才能通过FFR等指标观察到治疗的益处。而对于不稳定型脑血管疾病,由于缺乏有效的生物标志物,通常需要依赖于各种人口统计学、非造影数据以及CT灌注数据来诊断此类疾病。教授指出,大血管阻塞性脑梗死是一种常见且严重的问题,尤其在亚洲、美国和非洲裔美国人中较为普遍,治疗该病的首要任务是根据患者的年龄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案。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丁圣豪教授:ICAS是中国人群最常见的缺血性卒中病因之一,近年来相关临床证据逐渐积累。在临床实践中,选择合适的患者和恰当的技术是确保治疗安全性的关键。对于ICAS的血管内治疗,部分患者可能会出现围手术期的小穿支事件,但与不进行支架植入相比,其长期预后可能更好。
河南省人民医院朱良付教授:关于ICAS病变的评估体系,我们团队实行“731plus”评估体系,涵盖11个问题,包括症状性、病因、狭窄度、发病机制、内科治疗无效性、个体化安全性以及费用等。血脑屏障通透性和低灌注评估是当前研究的重点,尤其是在选择超时间窗开通或血脑屏障修复后开通的时机上对术者做决定至关重要。
山东大学齐鲁医院吴伟教授:关于支架选择问题,球扩支架和自膨支架各有优缺点。例如,在迂曲血管中自膨支架可能更适用,而在平直血管中球扩支架可能更优。颅内血管的解剖特点和斑块性质对治疗效果有重要影响,需个体化评估。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丁圣豪教授:我们对比裸球囊和药物球囊时发现,延长球囊扩张时间(从20秒延长至1分钟)后,两者的再狭窄率无明显差异,在球囊扩张操作中的细节,缓慢充盈、维持时间和缓慢泄气等操作细节可有效减少并发症。
上海市闵行区中心医院郑进教授:我们的急诊救治经验表明优化药物使用和微创操作,可有效减少穿支事件和再狭窄风险。
本次天涯论坛聚焦于中巴两国神经介入技术的现状与挑战,通过深入交流与探讨,与会专家分享了丰富的临床经验与最新研究成果。论坛内容涵盖了神经介入诊疗技术在不同国情下的应用现状、镍钛合金密网支架的手术策略,以及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的治疗策略等多个方面。中巴两国专家一致强调了国际协作的重要性,特别是在技术规范、器械研发与临床应用等方面的合作潜力。此次论坛的成功举办,不仅促进了中巴两国神经介入领域的学术交流,更为推动全球神经介入技术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与方向。

声明:脑医汇旗下神外资讯、神介资讯、脑医咨询、Ai Brain 所发表内容之知识产权为脑医汇及主办方、原作者等相关权利人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