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5月18日发布 | 1144阅读

WLNC&OCIN专访|杨鹏飞教授:当东方连结世界,突破的不仅仅是地理边界

神介资讯

达人收藏
微信图片_20250508174741.jpg


2025年5月15日-18日,东方脑血管病会议2025(OCIN 2025)暨上海市医学会脑卒中分会学术年会在中国上海召开。同时,OCIN 2025牵手世界神经介入大会(WLNC)联合办会,共同打造全球化脑血管病和神经介入交流的顶级盛宴。脑医汇-神介资讯在本届大会期间邀请多位国内外神介领域专家接受采访,采访报道将发布在神介资讯OCIN特别栏目。本期为大家带来OCIN秘书长,海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副院长、脑血管病中心执行主任杨鹏飞教授的采访报道,欢迎各位同道阅读,分享!



Q1

脑医汇-神介资讯杨教授您好,首先祝贺本届WLNC&OCIN联合大会成功召开,此次WLNCOCIN再度携手,您有怎样全新的感受和体会?WLNC第一天,阿根廷团队在全球首度实况演示的硬膜下血肿经血管大型微导管引流让大家大为震撼,堪称开天辟地的创新,您对此有怎样的感受?

杨鹏飞 教授


此次WLNCOCIN联合召开,是WLNC组织对我方的认可。2016年,该会议已在中国举办过一次,这既体现了WLNC对中国整体神经介入领域发展的高度认可,也是对中国神经介入水平的肯定,因此大会再次选址中国召开。事实上,受前期各类特殊因素影响,原计划数年前举办的会议推迟至今。未来,相信WLNC会经常来中国举办。总体而言,WLNCOCIN的合作非常成功。


WLNC中我们确实看到了神经介入在全世界范围内最前沿的一系列进展,比如这次非常惊喜地看到通过脑膜中动脉栓塞治疗慢性硬膜下血肿的同时,还能直接通过血管内介入的方法将慢性硬膜下血肿引流出来,这是非常突破性的创新。正如之前讨论时所说,神经介入这几年有诸多进展,从传统的只做出血性的动脉瘤到治疗缺血性的脑梗死,从动脉系统的疾病到现在开始关注静脉系统的疾病,从原来局限于血管内到现在穿破血管,通过血管作为腔道去治疗脑组织中的一些疾病,比如脑积水的分流、硬膜下血肿的引流以及将来的一些电刺激治疗等,越来越多新的领域被开拓。回想一开始神经介入只做动脉时,难以想象能发展到如今涉及静脉系统乃至穿破血管的新领域,神经介入的发展空间和想象空间都非常大。


Q2

脑医汇-神介资讯:神经介入治疗的疾病谱正持续拓展,您认为这一创新性发展的核心驱动力来自哪些方面?

杨鹏飞 教授


此类创新得益于当前的整体行业氛围——随着神经介入领域从业者数量的增加,参与其中的工程师及企业也日益增多,众多专业力量共同营造了创新的“头脑风暴”环境。尤其是此类会议为行业提供了优质的学习、交流与思想碰撞的平台,使得创新性技术与理念不断涌现,且许多创新成果正逐步从设想转化为现实,这无疑令人倍感惊喜。OCINWLNC的联合,其核心价值更在于对神经介入领域最前沿、最具创新性技术理念的传播,这正是双方所追求的高质量交流的重要体现。


值得注意的是,我们开展临床研究的核心目的在于验证新技术与新疗法的有效性。任何创新技术或疗法在初始阶段,可能仅通过少数病例(如1例、2例、3例)显示出效果,但当将其推广至更广泛的患者群体时,其真实有效性仍存疑。而验证这一问题的关键,并非依赖主观判断或权威背书,而是需要通过规范的标准进行科学验证。目前,国际通行的标准是开展高质量的随机对照临床试验(RCT)。临床研究本质上是一种方法论,通过这一方法,能够系统性地检验各类创新技术是否真正惠及所有人群。


此外,临床研究的多中心属性至关重要:研究范围不仅需覆盖顶尖医生和高水平医院,更要纳入三级医院、二级医院等不同层级的医疗机构。只有当一项技术能够在不同水平的医院中普及、被各类临床医生掌握和实施,才能证明其具备广泛适用性,进而真正惠及更广大的患者群体,实现更高的医疗价值。


Q3

脑医汇-神介资讯:本次会议上,发布和更新了一系列MT临床研究进展,能否请您介绍一下目前神经介入领域的研究主要聚焦哪些方向?

杨鹏飞 教授


在神经介入领域的临床研究方面,应该说这几年尤其是在2015年脑梗取栓成为标准治疗之后,我国整体神经介入领域的临床研究水平显著提升,大量高质量的随机对照临床试验(RCT)成果发表在《新英格兰医学杂志》《柳叶刀》《JAMA》等国际顶级期刊上,在整个医学领域中,脑血管介入领域的研究也相对较为活跃。当前研究的核心问题主要围绕脑梗死血管内介入治疗的适应症拓展和辅助疗法应用,具体包括取栓后是否需要再溶栓、大核心梗死的治疗适应症能否拓展、中等血管闭塞是否适用介入治疗、24小时时间窗后是否仍可进行介入治疗,以及对于通常认为需中重度脑梗才必要实施的取栓手术,轻型卒中患者是否需要进行等问题。目前,提到的这些研究项目大多还在入组过程中,我们也期待可能在今年下半年到明年上半年这些问题能逐步得到解答。


Q4

脑医汇-神介资讯我们知道您在大会分享了《大血管闭塞血管内治疗边界的拓展》主题报告,能跟我们介绍一下吗?

杨鹏飞 教授


关于血管内治疗的边界,从现代各类研究和临床实践来看,其边界正逐渐被打破。回想2015年该技术刚出现时,指南推荐的标准由三个“6”定义大血管闭塞:一是发病时间≤6小时;二是患者核心梗死面积不大(ASPECTS评分≥6),表明存在可挽救脑组织;三是患者为中重度卒中(NIHSS评分≥6)。当时大血管闭塞仅指颈内动脉、大脑中动脉M1段及近端M2段闭塞。但经过十年努力,这些边界已逐步拓展:ASPECTS评分<6分的患者能否治疗,多项研究显示有可行性;时间窗从6小时在2017年突破至24小时;NIHSS评分<6分的轻型患者是否适用,目前多项研究仍在探索答案;大血管闭塞的定义也从单纯前循环扩展到后循环,如今正进一步向中等血管延伸。总体而言,大血管闭塞的血管内介入治疗适应症越来越宽,但随之而来的问题是,究竟哪些患者不适合做?这需要医生更精准地预测每个患者的预后,并结合其家庭情况和个体预期进行个体化判断。因此,尽管治疗边界看似不断拓宽,实际上对临床医生的要求越来越高,在做治疗决策时需格外慎重。


Q5

脑医汇-神介资讯:本次大会有哪些精彩内容令您印象非常深刻?

杨鹏飞 教授


令我印象深刻的是,Pedro Lylyk教授在完成通过脑膜中动脉栓塞进行慢性硬膜下血肿引流的手术后,特意从阿根廷历经20多小时飞行抵达上海,围绕该主题作了专题讲座,这一经历让我们在会场再次见证了神经介入领域新疗法的突破。以往我们通过静脉穿破血管实施脑积水分流术,而此次则是通过动脉穿破血管完成手术,真正实现了将血管作为腔道、突破血管边界治疗血管外脑组织疾病的创新性跨越,这种颠覆性进展令人震撼,也让我们深切感受到神经介入领域的无穷潜力。


与此同时,这一突破也带来启示:中国脑血管病介入同道需更加勇于突破与创新。以我们科室为例,此前在刘建民主任毛颖院长带领下开展的MAGIC-MT脑膜中动脉栓塞技术已通过研究验证并发表于《新英格兰医学杂志》,在该领域一度处于前沿地位。然而,我们注意到国际同行在类似技术方向上已迈出新的步伐,较我们实现了小幅超越。此前,我们正围绕栓塞材料改进、技术优化及推广等方向展开探索,而这一进展提示我们需以更果敢的姿态进一步加快创新节奏。当然,我们仍需通过大样本临床研究及时间的检验,这也正是我之前所提及的需进一步验证的问题。





杨鹏飞 教授






海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海军军医大学长海医院副院长,脑血管病中心执行主任

中国医师协会神经介入专业委员会副主委,上海市医学会脑卒中分会候任主委,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转化医学分会副主委等学术任职

入选国家万人计划青年拔尖人才,国防生物科技优秀青年人才,上海市曙光计划、浦江计划和青年拔尖等人才计划,享受军队优秀专业技术人才一类岗位津贴,荣获王忠诚中国神经外科医师青年奖、转化医学创新奖等荣誉,代表性成果发表于《NEJM》和《LANCET》杂志,获得省部级一等奖4项



















OCIN专区


点击上方图片

进入脑医汇,回顾OCIN精彩内容


声明:脑医汇旗下神外资讯、神介资讯、脑医咨询、Ai Brain 所发表内容之知识产权为脑医汇及主办方、原作者等相关权利人所有。

投稿邮箱:NAOYIHUI@163.com

未经许可,禁止进行转载、摘编、复制、裁切、录制等。经许可授权使用,亦须注明来源。欢迎转发、分享。

投稿/会议发布,请联系400-888-2526转3。

最新评论
发表你的评论
发表你的评论

OCIN专区

250内容1693阅读

进圈子
来自于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