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5月13日发布 | 646阅读

【精选编译】远端大脑中动脉急性缺血性卒中的血管内治疗vs最佳医疗管理:一项多国、多中心倾向评分匹配研究

张颖影

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

安佩林

重庆市人民医院

刘斌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

洪波

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

达人收藏


本次重庆市人民医院安佩林医师编译,为大家带来《远端大脑中动脉急性缺血性卒中的血管内治疗vs最佳医疗管理:一项多国、多中心倾向评分匹配研究》,欢迎大家阅读分享!






然而,对于远端大脑中动脉的AIS,EVT与BMM的效果尚无明确结论,美国麻省总医院的Hamza Adel Salim等研究者通过开展广泛的国际合作,收集了来自北美、亚洲和欧洲的37家学术中心的相关数据,旨在比较EVT与BMM在远端大脑中动脉AIS的治疗效果,特别关注治疗后患者的临床结局,包括功能恢复、致残率和死亡率等关键指标,结果于2024年7月在线发表在《J Neurol Neurosurg Psychiatry》线上。

——摘自文章章节





【REF: Hamza Adel Salim, et al. J Neurol Neurosurg Psychiatry. 2024 Jul 23:jnnp-2024-333669. doi: 10.1136/jnnp-2024-333669】



研究背景



急性缺血性卒中(AIS)是一种常见的神经系统急症,其主要由于血栓或栓子引起脑血流的急性中断。大脑中动脉(MCA)是大脑供血的关键动脉,其远端分支受阻会导致脑功能障碍。传统的最佳医学管理(BMM)包括抗血小板治疗、血糖控制等,但近年来,血管内治疗(EVT)逐渐成为一种有效的选择,尤其是在大血管闭塞的病例中。


然而,对于远端大脑中动脉的AIS,EVT与BMM的效果尚无明确结论,美国麻省总医院的Hamza Adel Salim等研究者通过开展广泛的国际合作,收集了来自北美、亚洲和欧洲的37家学术中心的相关数据,旨在比较EVT与BMM在远端大脑中动脉AIS的治疗效果,特别关注治疗后患者的临床结局,包括功能恢复、致残率和死亡率等关键指标,结果于2024年7月在线发表在《J Neurol Neurosurg Psychiatry》线上。



研究方法


这是一个多中心、多国的前瞻性队列研究,采用倾向得分匹配(PSM)方法进行分析。研究涉及的患者均为AIS患者,且其病变位于远端大脑中动脉。通过倾向得分匹配,将接受血管内治疗的患者与接受最佳医学管理的患者进行匹配,从而控制患者基线特征的差异。研究数据来自多个国际研究中心,并使用多种统计学方法进行数据分析,包括生存分析和回归分析。



研究结果


本研究共纳入了2125例患者,其中1713例患者接受了EVT,412例患者接受了BMM。在进行倾向得分匹配后,每组分别包含391名患者,确保了两组在基线特征上的可比性。


在90天时,EVT组和BMM组在mRS评分为0-2的患者比例上没有显著差异,表明两组的功能恢复情况相似。调整后的优势比(OR)为1.00(95%CI 0.67至1.50,P>0.99),这意味着在90天后,EVT和BMM组在功能改善方面几乎没有差异(图1)。


图1


在出血并发症方面,EVT组的症状性脑内出血发生率为8.4%,而BMM组为3.0%。调整后的OR为3.56(95%CI 1.69至7.48,P<0.001),即EVT组出血并发症的风险显著增加。EVT组的所有颅内出血发生率为37%,而BMM组为19%,调整后的OR为2.61(95%CI 1.81至3.78,P<0.001),同样表明EVT组发生颅内出血的风险显著高于BMM组(图2)。


图2


在死亡率方面,两组没有显著差异。EVT组和BMM组的死亡率均为13%,调整后的OR为1.48(95%CI 0.87至2.51,P=0.15),表明两组的死亡率相似(表1)。


表1. 匹配后EVT与BMM的单变量和多变量回归模型



研究结论


本研究表明,尽管血管内治疗(EVT)与最佳医学管理(BMM)相比,在远端大脑中动脉AIS的功能恢复上没有显著改善,但EVT与更高的出血并发症风险相关。研究结果支持在远端大脑中动脉AIS患者中谨慎使用EVT,并强调需要更多的前瞻性随机对照试验来进一步优化治疗策略。



彩蛋!脑医汇AI怎么看?





扫描下面二维码,阅读完整内容





组 稿




张颖影 副主任医师

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


编 译




安佩林 医师

重庆市人民医院


审 校




刘斌 副主任医师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


终 审




洪波 教授

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


声明:脑医汇旗下神外资讯、神介资讯、脑医咨询、Ai Brain 所发表内容之知识产权为脑医汇及主办方、原作者等相关权利人所有。

投稿邮箱:NAOYIHUI@163.com

未经许可,禁止进行转载、摘编、复制、裁切、录制等。经许可授权使用,亦须注明来源。欢迎转发、分享。

投稿/会议发布,请联系400-888-2526转3。

最新评论
发表你的评论

临床研究

4594内容1169阅读

进圈子
关键词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