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5月12日发布 | 259阅读

【神外轶事绘】二十世纪中期的“栓子意识觉醒”

脑医专题汇

达人收藏

上期【神外轶事绘】谈到,脑血管疾病的诊疗在脑血管造影问世近30年后,才在二十世纪中期迎来突破性转机。直到20世纪50年代,人们才在肝素等抗凝药的发展及其在心脏学领域的应用影响下,首次尝试对脑梗死进行抗凝治疗。1962年引入的133Xe测量人体局部脑血流量的方法,虽未能改变脑血管病的治疗方式,但也激发了科学和临床医学界对这一领域的兴趣。诸如此类的进展,使人们对脑血管疾病的精准诊疗需求不断攀升,识别病因的重要性也日益突显。

在这场于70多年前全面开启的脑血管病诊疗探索之路上,我们不得不提到一个曾被忽视的“隐形凶手”——栓子。在过去,医学界普遍认为,大脑皮质梗死只有约6%由栓塞引起,因为当时的脑栓塞诊断标准极为严苛,只有在发现像二尖瓣狭窄伴心房颤动这类明显的栓子来源时,才会判定为脑栓塞。就这样,无数悄无声息的栓子从临床视野中溜走,在尸检报告里留下了许多未被破译的暗号。


直到1966,挪威奥斯陆于勒万尔医院的L. 约根森和A. 托维克,才用手术刀划破了“仅少数大脑皮质梗死由栓塞引起”的认知局面。在他们发表在《Journal of The Neurological Sciences》“缺血性脑血管病尸检病例系列(一):经证实的血栓栓塞性闭塞的患病率、发病部位和诱发因素,及其在脑梗死发病机制中的意义”中,近千例连续尸检病例的检查结果显示,曾被归因于其他原因的梗死灶下,竟藏着惊人的真相——游走的栓子,竟是导致约48%的大脑皮质梗死的真正罪魁祸首



然而,这一颠覆认知的发现并非孤立事件。在这一时期,心脏病学与血管外科的协同突破,共同推动了关于栓子的意识觉醒。心脏病学领域的发展,使二尖瓣病变、房颤等心源性栓子来源的清单持续扩展。而血管外科的手术刀,则在颈动脉病变中剖开了新的视角——1964年,英国圣乔治医院的J.G. 布赖斯等人证实,颈动脉狭窄段栓子才是临床缺血症状的最大诱因(doi:10.1016/S0140-6736(64)91397-2),曾经困扰医学界多年的“颈动脉狭窄致血流减少并引发症状”的观点也就此被撼动。



同一时期,人们对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病因的研究兴趣也开始兴起。最初,人们普遍认为血管痉挛是TIA的主要病因,并围绕这一认知开展治疗。但在1960年,美国哈佛医学院的D. 丹尼-布朗在其“复发性脑血管事件”报告中,颠覆了TIA病因的广泛认知(doi:10.1001/archneur.1960.03840080080013)。在他提出的血流动力学理论中,TIA的发病被归因于低血压期间血液流经动脉狭窄段时的血流量下降。


然而,这一解释随后再次被颠覆。更多新研究发现,D. 丹尼-布朗的血流动力学机制仅适用于少数TIA,而大多数TIA的真正起因也是栓塞。这一结论打开了新研究的大门,促使学者们重新开始审视TIA的抗凝与抗血小板治疗策略。

这些来自20世纪中期的“栓子意识觉醒”故事,始于医学技术的进步,兴于跨学科智慧碰撞,并最终沉淀为改写临床实践的基石。它们不仅是栓子从“边缘角色”跻身“重要病因”的逆袭史,更是一部医学界如何挣脱固有思维、在技术进步中重拾真相的启示录。当我们回望这段历程,或许能更深刻地理解:在神经科学的迷宫里,每个微小栓子的“现身”,都可能是照亮整个领域认知版图的星火。



欢迎点击二维码探索【神外轶事绘】姊妹篇

【神外历史上的今天】



END

声明:脑医汇旗下神外资讯、神介资讯、神内资讯、脑医咨询、Ai Brain 所发表内容之知识产权为脑医汇及主办方、原作者等相关权利人所有。

投稿邮箱:NAOYIHUI@163.com 

未经许可,禁止进行转载、摘编、复制、裁切、录制等。经许可授权使用,亦须注明来源。欢迎转发、分享。

最新评论
发表你的评论
发表你的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