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5月04日发布 | 716阅读

OCIN·创新谈|康小然:以“修合”之心,勇做神经介入领域创新逐光者

神介资讯

达人收藏


在医疗科技日新月异的今天,创新与匠心成为了推动行业前行的双轮驱动。赛诺神畅医疗科技有限公司,作为一家成立仅四年的企业,凭借对创新的执着追求,用全球首款颅内专用药物洗脱支架、自膨式药物支架等一系列创新突破,在短时间内脱颖而出,成为神经介入领域一颗冉冉升起的新星,跻身苏州市“独角兽”培育企业。从跟随到引领,从本土到国际,其背后是临床需求与工程技术的深度碰撞,是医工结合推动的“中国智造”样本。此次OCIN·创新谈邀请到了赛诺神畅总经理康小然先生请他揭秘企业如何在质疑中开辟新赛道,以“修合无人见,存心有天知”的匠心,书写神经介入领域的创新故事。


Q:康总,欢迎您。我们获悉赛诺神畅入选了苏州市“独角兽”培育企业名单,这件事情对于公司发展有怎样影响?

康小然:

获得 “独角兽” 这一荣誉称号,对赛诺神畅而言意义非凡,它既是一种高度的认可,更是极大的鼓励。在此之前,我们更多是在经开区或园区的范围内受到关注,而入选 “独角兽” 培育企业名单后,我们的影响力上升到了苏州市的更高层级。这为公司在科技资源获取、人才吸引以及资本对接等方面,都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同时,也显著提升了我们在苏州医疗器械产业的知名度与影响力,让我们在未来发展的道路上信心倍增。


Q:2020年,赛诺神畅以子公司的形式切入神经介入领域,当时是基于怎样的考虑做出这一决策的呢?

康小然:

2020年决定进入神经介入领域主要有两方面原因。一是当时母公司赛诺医疗已经完成科创板上市,成为天津第一家科创板上市公司,出于战略布局考虑,我们希望在天津之外的地方布局人才和团队,苏州是一个理想的选择。二是,当时整个神经介入行业虽国产产品占比较低,但从2017年到2020年间,赛诺医疗在神经介入领域已经取得了一定成果,国内首款颅内专用球囊成功上市,积累了一定的临床口碑和销售规模,完成了初步的市场试水。而且,随着疗法的发展和社会关注度的提升,神经介入极有潜力成为赛诺医疗新的重要增长引擎。再加上有苏州本地的招商和政府强力的政策支持,当这些机缘巧合都凑在一起,促使我们将这一业务落地苏州。


现在回头看,这个策略也是对的。对于赛诺神畅来讲,当时切入神经介入领域,主要基于以下几点考量:


其一,作为一家新公司,我们希望能够进入那些临床需求尚未得到充分满足仍有痛点,甚至没有人去关注,但恰恰又是对中国人群健康影响非常严重的疾病领域;


其二,我们注意到一个关键数据,中国大概有40%以上的中风病人是因为颅内动脉粥样硬化狭窄导致的,而欧美人群中这一比例不到10%。这对于中国企业而言是一个很好的契机,既能避开外资企业在成熟领域的竞争锋芒,毕竟外资企业在神经介入的弹簧圈、导丝、导管等产品上已有几十年的技术积累;又能充分发挥我们在狭窄介入、药物涂层、表面修饰等方面的技术经验。


当然早期我们也会面临挑战和质疑,也经历了从冷到暖的过程,但四年来,我们在小众的神经介入市场中稳步前行,逐渐获得认可,也让大家看到了国产器械在这一领域的发展潜力。


Q:NOVA颅内药物洗脱支架作为赛诺神畅的代表性产品,能否分享一下它的研发历程?

康小然:

NOVA支架是全球首款且目前唯一的颅内专用药物洗脱支架,其研发始于2013年。这一产品的诞生,离不开临床医生的启发与支持,尤其是北京天坛医院缪中荣主任。当时,海外SAMMPRIS研究结果显示,血管介入治疗相较于内科药物治疗,会带来更多并发症,未能体现出明显的治疗优势,这使得国内狭窄介入领域陷入发展困境,步入“寒冬”。缪主任就提出,能否研发一款颅内专用的药物支架,以解决颅内血管再狭窄的难题?因为一旦颅内血管出现再狭窄,患者往往只能无奈接受内科药物保守治疗。如果能降低再狭窄发生率,对于接受颅内支架手术的患者来说,无疑是一大福音。这一想法激发了我们尝试研发的决心。


我们深知研发这款产品风险巨大,也做了全面综合评估,但毕竟有那么多病人在,如果企业和医生都不迈出这艰难的第一步,那么这类疾病的治疗可能永远无法取得突破。在研发过程中,我们团队克服了重重困难,搭建临床前病理模型、论证神经毒性等诸多难题都被一一攻克,并建立了一套完善的体系,用于评估药物在脑血管中的代谢分布、神经毒性影响,并制定了相应的标准。整个过程走得非常漫长,从2014年到2019年花费近六年时间才完成临床试验,最终验证了这款支架相较于已上市裸支架的显著优势。可以说,NOVA支架的成功研发,不仅开辟了神经介入领域的新品类,更为患者提供了长期安全性、有效性更好的救治方案选择。


Q:赛诺神畅与长海医院合作的自膨式颅内药物支架项目也备受关注,您能介绍一下这个项目吗?

康小然:

我们携手长海医院刘建民主任合作的自膨式颅内药物支架项目是目前大家很期待、很关注的一个创新产品,也是全球第一款自膨式药物支架,这也是一个医工结合典范。NOVA颅内球扩药物支架通过临床试验验证了药物支架相对于金属裸支架的优效性,随着我们对脑血管解剖结构的深入研究以及对临床医生使用习惯的了解,我们与长海医院展开紧密合作,推动产品创新研发,将药物涂层与自膨金属支架结合,推出了全球首款自膨式颅内药物支架系统,填补了临床品类空白。


这一合作充分体现了医工结合的优势。临床医生能够精准指出实际应用中的痛点,为我们明确产品的研发方向和目标。我们依据这些需求,组建专业团队,打磨核心技术平台,从而保持在行业内的持续创新与领先地位。这也是神经介入领域令人兴奋的点之一,因为有太多问题能够通过医工结合的方式切实推动技术发展,而非仅对国外产品进行仿制或微迭代,可以说神经介入还蕴含众多从0到1的原研创新的可能性。


Q:在产品上市前,通常会面临哪些挑战又该如何应对?

康小然:

最大的挑战我们认为有以下几点:


首先是应对不同意见的挑战。在中国这样地域广阔、人群和习惯存在差异的国家,临床医生的意见繁多且各异,企业需要在众多不同意见中进行独立分析与判断,这是重点挑战之一。


其次,要平衡经验和偏见。可以看到在创新过程中,跨行业团队和公司往往能带来新思路和方法,因为它们不受传统框架限制。但如何在借鉴经验的同时,避免陷入固有偏见,是企业面临的一大难题。


此外,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地方,就是核心平台和积淀的重要性。即使有了好的想法和明确的发展方向,企业还需审视自身是否具备独特优势,评估核心平台和技术积淀是否足以支持业务的未来想象空间。在发展过程中,有时放慢脚步、夯实基础,反而有助于实现更稳健的长期发展。


Q:赛诺医疗“修合无人见,存心有天知”的理念蕴含怎样的意义?

康小然:

“修合无人见,存心有天知”这句话是我们从同仁堂借鉴来的座右铭。对赛诺来说,我们希望做一家长久的公司,就需要向真正的百年老店,尤其是在医药领域有深厚传承的企业学习。我们内部一直强调,作为医药企业,最基本的底线是不能给临床治疗带来负面影响,哪怕暂时无法提供帮助,也绝不能添乱。我们董事长孙博(孙箭华)常说:“自己种的粮食自己吃”,意思是如果我们的家人患病需要使用公司产品时,我们是否有信心和勇气选择自己的产品,这是衡量我们是否坚守企业本分的重要标准。


以我们一位法国同事为例,他因冠脉心肌缺血就医,检查发现三支血管狭窄,其中一支紧急植入了支架,另外两支也需手术治疗。当时,我们的冠脉支架虽然已经获得CE认证,但尚未进入法国医保,未正式销售。一个月后复查时,这位同事(也是底部涂层技术的发明人)向医生提出使用他信赖的冠脉支架,医生在与他充分沟通后,同意了他的选择。我们紧急从荷兰仓库调运了70多个规格的产品,最终成功植入4个支架,手术非常顺利。后来,这位同事给所有研发人员写了一封感谢信,提到“从十多年前我们一起合作研发这个产品,到十多年后它救了我的生命”。这个案例体现了我们员工对产品的高度信任,也证明了产品在实际应用中的可靠性和安全性。毕竟作为一个欧洲人,面对众多产品选择,最终还是选择了自己参与研发的产品,这种对产品的自信,正是我们践行企业理念的生动体现。我们希望不会辱没这样一个座右铭,希望每一位员工都能以它作为真正鞭策自己的话语。


Q:在医疗器械创新生态链中,除了医生和企业,还有哪些核心要素?

康小然:

从企业工程师的角度来看,医生提出需求,工程师围绕需求提供解决方案。就像买房时,客户会提出面积、地段、学区等明确需求,但背后还有楼层、安静程度、采光等隐形需求。因此,对于临床医生而言,提出痛点后,与企业工程师共同定义产品至关重要,将其转化为可立项的产品,而不仅仅是停留在概念阶段。


其次,医疗器械的创新往往受限于基础材料的限制。在寻求创新突破时,需要考察基础材料是否有突破空间。如果没有,可能只能进行微创新。然而,当其他行业出现技术突破时,可以横向思考,将前沿工艺和技术,包括材料应用到医疗领域,并进行相关论证,这往往是颠覆性创新的基础。例如,我们用于药物支架的底部涂层技术,最初并非用于生物医药,而是源自半导体行业,我们是第一个将这种IT领域的技术成功转型应用于生物医药行业并取得良好成果的企业。


Q:是怎么发现半导体技术能用于这个领域的?

康小然:

这源于我们与大学、实验室等机构的广泛横向沟通。所以在创新生态链中,源头来自临床医生,企业是将需求转化为现实的载体,但企业还需要与研究机构、实验室、大学等保持紧密联系,不断寻找最可行、最优的技术方案,从而推动创新进程。


Q:到现在为止,您觉得中国的医疗器械创新生态体系已经建立起来了吗?

康小然:

目前,国内CCI、OCI以及OPIC等组织已经成立,这些组织成功连接了创新过程中最重要的两个环节——临床用户和企业,打破了信息壁垒,实现了资源共享,为医疗器械创新提供了良好基础。


我相信在未来,除了企业和临床之外,大学和科研院所等机构也将逐步深度融入这一生态体系。届时,这将使整个体系以临床痛点为出发点,形成更加完善系统的顶层架构设计,进一步推动医疗器械创新的发展,我也期待看到更多医疗器械创新成果的不断涌现。


Q:如果要对正在创业或者即将创业的中国企业提一些建议,您会说什么?

康小然:

其实还谈不上建议,因为赛诺神畅还是一家只有四年历史的年轻企业。但从我们自己的经验来看,有以下几点可以分享:


首先要找准真正擅长的方向,明确自身的核心优势,聚焦于自己真正擅长的领域。还要精准识别临床需求,深入了解临床痛点,确保创业方向与市场需求紧密结合。再者,一定要走差异化道路,避免盲目跟风。以春节期间备受关注的DeepSeek为例,其之所以受到高度关注,是因为它走出了一条与众不同的道路。中国不需要再多一个国产版的ChatGPT,但需要一个真正属于中国的DeepSeek。


最后,要勇于创新。当大家都走同一条路时,无论这条路有多宽,最终都会变得拥挤且缺乏价值。而敢于探索不同的发展道路,即使失败,也能为行业发展提供宝贵经验。这需要勇气、智慧和资源,只有当创业者们勇于尝试不同道路时,整个行业和创新环境才会充满活力,未来可期。


Q:企业未来的发展方向是什么?

康小然:

未来,赛诺神畅的发展方向主要聚焦于两个方面:


一方面拓展海外市场。在国内神经介入领域,尤其是在狭窄介入方面,我国已经处于领先地位。我们看到了海外市场对这类先进产品存在巨大需求。因此,未来我们将重点关注如何将国内临床医生基于临床痛点研发的领先产品推向国际市场,尤其是欧洲和美国,让这些产品能够为更多全球患者服务。


另一方面,探索新兴技术领域。在神经介入领域,除传统的脑血管疾病治疗之外,认知功能障碍以及与BCI相关的新兴技术领域也备受关注。我们正在探索如何在这些前沿领域创造价值,推动技术创新。


总之,无论是在海外市场拓展还是新兴技术探索方面,赛诺神畅目前仍处于成长的早期阶段。未来,我们还有更多领域需要覆盖,更多挑战需要面对。但我们坚信,这是一个值得我们长期投入、坚持长期主义的行业,我们将持续努力,为全球患者提供更好的医疗服务。


嘉宾简介 



 康小然
赛诺神畅总经理

赛诺医疗科学技术股份有限公司董事,赛诺神畅医疗科技有限公司CEO、法定代表人。

2007年毕业于同济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副研究员职称。2023-11至2024-10,上海理工大学,东方泛血管器械创新学院,导师:葛均波,刘建民等。

2007年加入赛诺医疗先后担任研发项目经理、质量经理、注册经理、法规与临床事务总监、助理总裁、首席运营官。先后承担多项国家、省部级科技项目,项目资金总额达1亿多元人民币,其中BuMA冠脉药物洗脱支架获“天津市科技进步一等奖”及首届“中法团队合作创新奖”;NOVA颅内药物洗脱支架获得中国国家药监局创新医疗器械审批,并入选中国医学科学院2021年度重要科学进展,临床结果在神经科学顶级期刊JAMA Neurology发表;组织开展首个获得美国FDA IDE批准的国产冠脉药物支架产品的全球化、多中心、随机对照研究,产品已获欧盟及中国药监机构批准,并处于美国上市前批准(PMA申请)阶段。国内外授权发明专利十余项。


OCIN专区

595a22a70d80aa4296f6282c89105549.png

点击上方图片

进入脑医汇,回顾OCIN精彩内容


声明:脑医汇旗下神外资讯、神介资讯、脑医咨询、Ai Brain 所发表内容之知识产权为脑医汇及主办方、原作者等相关权利人所有。

投稿邮箱:NAOYIHUI@163.com 

未经许可,禁止进行转载、摘编、复制、裁切、录制等。经许可授权使用,亦须注明来源。欢迎转发、分享。

投稿/会议发布,请联系400-888-2526转3。

最新评论
发表你的评论
发表你的评论

OCIN专区

264内容1732阅读

进圈子
来自于专栏
关键词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