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由同济大学附属东方医院李刚教授团队领衔的多中心随机临床试验OPTIMISTIC研究结果在《JAMA Network Open》(影响因子:10.5)正式发表。该研究首次证实,在急性前循环大血管闭塞性卒中患者的血管内取栓术前,静脉注射血小板糖蛋白Ⅱb/Ⅲa受体拮抗剂替罗非班(Tirofiban),可易化取栓治疗,显著提高取栓首过效应且未增加症状性颅内出血风险,为优化卒中取栓治疗提供了新策略。
急性缺血性卒中是一种严重的脑血管疾病,及时恢复血流是改善患者预后的关键。血管内取栓是目前治疗大血管闭塞性急性缺血性卒中的有效方法,但约半数患者术后仍无法获得良好功能预后,易化取栓提高首过效应(单次取栓操作即成功开通血管)被认为可能是改善患者功能预后的关键靶点,且血栓清除后早期再闭塞和多次取栓操作可能增加并发症风险。替罗非班是一种糖蛋白IIb/IIIa受体拮抗剂,可选择性抑制血小板聚集,理论上可抑制血栓形成、减少再闭塞,但其在急性缺血性卒中血管内治疗对血管再通的作用尚不明确。
研究设计
OPTIMISTIC研究是中国7家卒中中心联合开展的前瞻性、开放标签、盲法终点的Ⅱ期随机临床试验,共纳入200例发病24小时内、未接受静脉溶栓且无心房颤动病史的前循环大血管闭塞患者。患者按1:1随机分配至替罗非班组(取栓前静脉注射替罗非班)或标准治疗组,主要终点为实现首过效应且无症状性颅内出血的比例。
核心发现
显著提高首次再通率
替罗非班组65%(64/99)的患者实现首过效应且无颅内出血,显著高于标准治疗组的48%(46/95)(风险比1.34,95% CI 1.04–1.73,P=0.03)。
安全性突出
替罗非班组症状性颅内出血发生率为0%(0/101),而标准治疗组为6%(6/98),提示替罗非班可能通过减少多次取栓操作降低血管损伤风险。
亚组获益显著
在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病变(ICAD)患者中,替罗非班组的首次再通率高达73%(48/66),较对照组(46%)提升近60%(风险比1.57,95% CI 1.17–2.11)。
综上所述,本研究首次以首过效应为主要终点,明确了替罗非班在取栓术前的应用价值。本研究主要负责人李刚教授指出:“对于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卒中患者,取栓术前使用替罗非班可有效提高手术效率,减少并发症。这一发现为围手术期个体化抗血小板治疗提供了重要依据。”
同济大学附属东方医院中澳神经病学临床研究合作中心林隆婷博士、同济大学附属东方医院神经内科刘飞凤医生与福建省漳州市医院神经介入科易婷玉主任为本文的共同第一作者。同济大学附属东方医院神经内科李刚教授为本文通讯作者,福建医科大学附属协和医院脑血管病科陈文伙主任为共同通讯作者。
文章链接:
https://jamanetwork.com/journals/jamanetworkopen/fullarticle/2832908
通讯作者
李刚
上海市东方医院
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研究生导师,同济大学附属东方医院副书记副院长,同济大学脑血管病研究中心主任,上海市东方医院神经内科学科带头人。兼任中国医师协会神经内科医师分会委员、中华医学会神经内科分会脑血管专业组委员、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介入神经病学分会常委等。主要从事脑卒中急重症救治与颅内动脉狭窄的诊疗、临床试验与基础研究,入选上海市“东方英才领军项目”,在NEJM、BRAIN等期刊发表数十篇学术论文。
共同通讯作者
陈文伙
福建医科大学附属协和医院
主任医师、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福建医科大学附属协和医院脑血管病科主任。
2008年在北京宣武医院神经介入中心进修神经介入1年。
目前担任中国医师协会神经介入分会常务委员、中国卒中学会神经介入分会委员、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介入神经病学专业委员会委员、福建省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委员、福建省神经病学学会介入学组副组长、发表论文20余篇, 其中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发表SCI 12篇。
*本文源自微信公众号“上海市东方医院”
声明:脑医汇旗下神外资讯、神介资讯、脑医咨询、Ai Brain 所发表内容之知识产权为脑医汇及主办方、原作者等相关权利人所有。
投稿邮箱:NAOYIHUI@163.com
未经许可,禁止进行转载、摘编、复制、裁切、录制等。经许可授权使用,亦须注明来源。欢迎转发、分享。
投稿/会议发布,请联系400-888-2526转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