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AiBLETM创新领航创伤重症复杂病例研讨会成功举办!本次会议邀请到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高国一教授作大会主席,中南大学湘雅医院刘劲芳教授、山东大学齐鲁医院黄齐兵教授、山西白求恩医院王永红教授、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黄学锋教授和烟台毓璜顶医院陈鸿光教授作点评嘉宾。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段剑教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邱佳冀教授和山东大学齐鲁医院张雨轩教授作汇报嘉宾,带来了精彩的临床病例汇报与一线临床的实战经验。
本次线上会议累计播放量突破5000+,从脑脊液管理复杂案例一波三折的实战经验分享,到导航,内镜和超声技术的运用总结,以及前沿纤维束CSD革新技术的探讨,为一线临床医生搭建了一个宝贵的交流和学习平台
开场致辞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高国一教授致辞时首先对与会的神经外科专家和临床骨干表示热烈欢迎与衷心感谢,强调此次会议聚焦创伤及神经外科重症复杂病例的诊疗策略研讨和前沿创新成果分享,旨在推动国内该领域工作进步。他指出临床医生需精通医疗器械设备以取得良好临床疗效,同时从技术、病情理解、个性化治疗及疑难问题破解等层面不断思考,期望参会者通过病例报告和嘉宾见解有所收获,共同推进颅脑创伤重症事业,依托新理论、技术和设备更精准反映病情特征、解决临床问题。
学术研讨

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段剑教授带来:《脑出血手术中的微创技术与纤维束保护》。深入探讨了脑出血的神经外科治疗现状与技术革新。他指出脑出血在基层发病率高且致死致残率居高不下,传统手术方式存在创伤大、个体化差异显著等问题。随着神经外科从经典手术向微创、精准手术过渡,手术理念转变为精准清除血肿的同时保护脑组织纤维束和血管,以降低死亡率和致残率。段教授详细比较了开颅手术、导航穿刺引流和内镜技术的优缺点,强调导航技术与内镜技术在血肿清除率、创伤大小、恢复时间和并发症发生率等方面的优势。另外段剑教授强调了在脑出血的手术中也需要重点关注纤维束的保护,在血肿清除过程中,尽可能减少功能区脑组织的损伤,提升患者的术后生活质量。对比以往DTI技术,CSD大幅改善了外侧部分的纤维束追踪,可完整追踪全部纤维束,更真实呈现足、腿、手、脸、舌等信息,辅助术者精准判定安全区域,保护患者功能,改善预后。
最后他总结了导航和内镜技术在脑出血治疗中的优势,包括手术时间短、创伤小、恢复快等,并呼吁加强培训以推广这一技术,最终目标是通过精准手术降低脑出血的死亡率和致残率,使更多患者受益。
点评讨论:
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黄学锋教授指出,随着医疗技术的进步,神经外科领域尤其是基层医院中创伤患者的数量逐渐减少,脑出血病例成为主要病种。目前,许多科室主张采用微创治疗技术,与传统开颅手术相比,微创技术在手术时间、创伤大小及预后方面具有显著优势。这种技术的发展得益于保护传导束理念的推广以及神经导航、3D打印等高科技设备的应用,这些技术在基层医院也逐渐普及。然而,基层医院结合新技术开展脑出血手术时,尤其在进行责任动脉的处理及术前、术后管理时仍需引起重视,必须经过专业培训,到大型中心接受正规培训,以提高自身素质,更好地掌握新技术,将脑出血患者留在本院治疗。
山西白求恩医院王永红教授点评指出随着显微概念的深入和内镜技术的提高,脑出血的治疗越来越微创化。CSD技术在减少纤维束创伤、改善功能方面可能更具量化优势,值得进一步学习。王教授特别提到使用内镜处理脑室出血时,可通过侧脑室进入清除脑室系统血肿,并在三脑室直视下清理三脑室以上系统,快速降低颅内压、改善脑脊液循环。内镜手术创伤小,CSD技术保护脑组织纤维束,随着技术的提升和操作的熟练,患者预后越来越好。
中南大学湘雅医院刘劲芳教授进行了点评总结,立体定向技术与导航设备的发展,使得术前规划更加精准,为微创手术提供了有力支持;内镜技术的成熟,尤其是其清晰的视野与精细的手术器械,极大地减少了手术创伤,如今,随着影像技术的进步,如CSD技术,使神经纤维成像更加清晰,进一步助力减少手术损伤。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内容>
山东大学齐鲁医院张雨轩教授带来《复杂难治性脑积水之“一波三折”》。患者为脑出血术后两个月、因动脉瘤破裂伴蛛网膜下腔出血行手术治疗后出现脑积水的病例,入院后行脑室腹腔分流术。术后曾遇到“一波三折“,经过团队精细化脑脊液管理的不懈努力,历经30天患者顺利出院:通过该病例的解读,张教授强调分流术后出血时应及时清除血肿,尽可能减少脑脊液循环系统中血肿残留,少量出血引起分流管堵塞时,可应用尿激酶溶解并预防再次堵塞;急性期对于脑脊液引流方案的管理,可以及时廓清血性脑脊液并尽可能保存分流阀功能,减少损失;分流术后易受多重因素影响,需要仔细排查影响因素,及时排除。
点评讨论:
山东大学齐鲁医院黄齐兵教授点评时强调,尽管临床中难以绝对避免意外,但应尽量减少刺激性因素的影响,包括引流管维护和预防颅内感染等措施。此病例虽特殊,但反映了临床中可能遇到的复杂情况,应团队合作,在面对意外时需积极应对,努力争取良好预后。
烟台毓璜顶医院陈鸿光教授点评指出,在继发性脑积水的治疗中,也会遇到一些特殊复杂病例,尤其是感染后脑积水更具挑战性,每年约2%的病例会出现术后出血,多发生在动脉瘤破裂出血后脑积水患者和感染性脑积水患者中,术后会尝试使用尿激酶防止堵管。
中南大学湘雅医院刘劲芳教授进行了点评总结,超声技术的应用在该病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尤其对于有颅骨穿刺的患者,能够清晰了解脑内结构,减少对影像学复查的依赖,其在脑损伤患者中的应用正日益广泛,可用于病情评估。此外,引流技术的应用也至关重要,通过调整引流压力,成功保住了分流管,为患者后续治疗提供了有力支持。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邱佳冀教授带来《多模态影像监测技术在脑积水及颅脑创伤重症中的应用》讲题,他指出,脑积水是神经外科常见疾病,传统定位方法在疑难复杂病例中存在局限。神经导航技术、手术机器人及超声技术等多模态影像监测技术显著提高了脑积水分流手术的精确性和成功率。美敦力S8导航系统,可将多模态影像进行融合,智能制定手术计划,实时可视化引导术者将分流管精准放置于脑室最佳位置,提高置管成功率并降低堵管风险。术后分流管维护和并发症治疗至关重要,超声造影技术可通过向分流泵注入造影剂,利用超声设备采集分流管腹腔端影像,判断其通畅性。邱教授通过多个病例展示了超声造影在判断分流管通畅性、诊断囊肿包块及分流泵外漏等方面的应用价值,并指出超声技术还可用于创伤重症患者的床旁检查,通过不同探头对颅脑进行多层面检查,监测病情变化,其在硬膜外血肿、脑内血肿、脑梗死等典型病变的诊断中具有重要价值,还可用于评估脑积水、脑室旁水肿、脑室大小及中心移位等。此外,超声造影还可用于评估脑内血肿的吸收情况。邱教授总结认为,多模态影像监测技术的发展为神经外科提供了更精准的治疗手段,推动了神经外科技术的进步。
点评讨论:
山西白求恩医院王永红教授点评指出该导航、机器人及超声技术在脑积水和颅脑创伤治疗中的应用,为脑积水治疗提供了精准模式。他特别强调超声造影技术的重要性,以往在引流管通畅性判断上缺乏有效手段,而超声造影技术提供了直观参考依据,有助于更好地评估引流管状态。
山东大学齐鲁医院黄齐兵教授点评指出,目前临床实践中尚未有统一的判定标准,采用多种方法综合判断。一方面,通过无创手段如降低分流阀压力、腰穿测压、腹部CT检查分流管位置等初步评估;另一方面,尝试腰大池引流压力匹配检测,从阀门抽取脑脊液检测葡萄糖浓度,通过葡萄糖比例变化判断分流管是否通畅。此外,还通过按压分流阀观察其回弹情况,判断近端通畅性,需综合应用可为分流管通畅性提供较为可靠的判断依据。
中南大学湘雅医院刘劲芳教授点评指出超声在判定分流管通畅性方面非常具有新颖性和吸引力,超声造影可提供直观的可视化效果,弥补了传统方法的不足,能更精准地反映分流管通而不畅的状态。此外,超声技术在脑损伤患者中的应用已较为广泛,但邱教授的分享进一步拓展了其应用深度,尤其是在ICU中结合影像资料进行详细分析,为临床实践提供了新思路。
烟台毓璜顶医院陈鸿光教授进行了点评总结,对本次会议分享的三个病例表示高度认可,紧密贴合临床实际,涉及内镜治疗高血压脑出血、复杂脑积水诊疗以及电磁导航引导脑室分流管植入和超声造影技术等多方面内容,均为临床常见且极具实用价值的问题。陈教授强调,此类学术交流活动对拓展临床工作思路、提升诊疗水平具有重要意义,并期待未来能有更多机会开展类似的深入交流,以持续推动临床工作的进步与发展。
总结致辞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高国一教授在会议总结致辞中首先对与会专家和病例分享者表示感谢。他指出,对于复杂难治性脑积水的治疗选择,目前没有标准答案,分流手术可能更直接解决问题,而神经内镜手术虽在技术上有一定局限,但随着对病例的深入理解,其适应症选择需综合考虑脑积水的复合性及各单位技术特长。高教授强调,临床问题的解决应以患者疗效为依据,而非单一中心的见解,应从临床案例,患者疗效出发,互相交流,互相学习进行经验总结。并肯定了青年医生在成长过程中经历失败的必要性。通过AiBLE创新领航系列研讨会为临床医生提供了很好的学术交流平台,促进了神经外科创伤重症学组的学术规范、总结与提高。

声明:脑医汇旗下神外资讯、神介资讯、神内资讯、脑医咨询、Ai Brain 所发表内容之知识产权为脑医汇及主办方、原作者等相关权利人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