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4月29日发布 | 1144阅读

《神经内镜病例集锦》微信公众号开通:开篇致辞

神经内镜病例集锦

-

达人收藏

扫描二维码关注公众号

《神经内镜病例集锦》开篇致辞


——探索微创前沿,共享智慧之光

尊敬的各位同仁、医学界的朋友们:  

大家好!  


在这个医学技术日新月异的时代,神经内镜技术以其微创、精准、高效的特点,已在神经外科领域应用、并掀起一场革命性的变化。为了更好地推动神经内镜技术的交流与发展,促进临床经验的学习与分享,我们正式推出“神经内镜病例集锦”的学术公众号。今天,我们怀着激动的心情,与大家共同开启这一学术交流的新平台。

  

一、神经内镜技术的时代意义

神经内镜技术自诞生以来,凭借其独特的优势,在颅内与脊髓病变的诊断与治疗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相较于传统开颅(椎管)手术,神经内镜手术创伤细小、并发症少、恢复很快、尤其适用于垂体腺瘤、脑积水、颅底肿瘤、脑室或椎管内病损等疾病的治疗。随着高清影像技术、3D导航系统和人工智能辅助工具的引入,神经内镜的应用范围不断拓展,手术精度和安全性也得到了显著提升。  

然而,任何新技术的成熟与推广,都离不开临床实践的积累与总结。每一例成功的手术背后,是无数次的尝试、探索与反思;每一次技术的突破,都凝聚着医者的智慧与勇气。因此,我们希望通过“神经内镜病例集锦”这一载体,汇聚全国乃至全球神经外科同行的见解与经验,共同推动神经内镜技术的规范化、标准化和个体化进展。

  

二、“神经内镜病例集锦”的使命与愿景

作为专注于神经内镜技术的学术交流媒介,我们的宗旨是: “以病例为镜,以技术为桥,以创新为魂”。具体而言,我们希望实现以下几个目标:  

1. 病例分享,经验传承

每周精选典型或疑难神经内镜手术病例,从术前评估、手术策略、操作技巧到术后管理,全方位地予以解析,帮助同行积累实战经验,减少学习波折。  

2.技术探讨,百家争鸣

针对神经内镜手术中的热点和难点问题,邀请该领域内专家进行深度解读,鼓励不同观点的对撞与交流,以利激发创新性思维。  

3.规范推广,共同进步

结合国内外最新指南与共识,推动神经内镜技术的规范化操作,减轻手术风险,提高整体治疗水平。  

4. 国际视野,前沿追踪

及时传递全球神经内镜领域的最新研究进展、学术会议动态和技术革新,让中国神经外科医生与世界同步迈进。 


三、本系统的期待与呼吁

“神经内镜病例报告”不仅是一个信息发布的框架,更是一个开放、包容、协作的学术园区。我们诚挚地邀请各位神经外科医生、科研工作者、医学教育学者、以及相关领域的专家们积极参与,无论是投稿经典病例、分享手术心得、还是提出技术质疑、参与学术讨论等,您的每一份贡献都将为这个领域注入新的气氛与活力。  

我们相信,医学的进步源于共享与合作!正如神经内镜技术本身所体现的“微创”理念那样——以最小的创伤换取最大的治疗效果;我们也希望通过这个平台,以最直接、最高效的方式,促进知识的传播与智慧的共享。  


四、结语

独学而无友,则孤陋且寡闻。在医学探索的道路上,我们既是同行者,也是彼此的导师与伙伴。“神经内镜病例集锦”愿成为每一位神经外科医生的得力助手,陪伴各位在微创技术的海洋中大步前行,扬帆远航!  

未来,我们将以严谨的态度、专业的素质和开放的精神,持续为大家提供高质量的学术服务。让我们携手并进,共同书写神经内镜技术的新篇章!  


《中华神经外科疾病研究杂志》总编辑

解放军神经外科研究所所长

西京脑科医院原院长

 2025年4月26日



首席专家:包映晖、王宇、缪亦锋、张学军

学术顾问:章翔、孙涛、宋冬雷、洪涛、王镛斐、鲁晓杰、刘庆、刘耀华、章文斌、顾建文、王中

学术秘书:曹轲、惠纪元、杨溪、龚如、王江畅、陈星兆

责任编辑:曹轲、杨溪

公众号投稿邮箱:caokeziguo@foxmail.com

点此链接下载模版:

神经内镜病例集锦(模板).pdf




END

声明:脑医汇旗下神外资讯、神介资讯、神内资讯、脑医咨询、Ai Brain 所发表内容之知识产权为脑医汇及主办方、原作者等相关权利人所有。

投稿邮箱:NAOYIHUI@163.com 

未经许可,禁止进行转载、摘编、复制、裁切、录制等。经许可授权使用,亦须注明来源。欢迎转发、分享。

最新评论
发表你的评论
发表你的评论
相关临床评分小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