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4月27日发布 | 2225阅读
脑肿瘤-脑膜瘤

脑功能区手术新突破:电磁刀助力患者重获行走能力

顾英豪

淄博市中心医院

达人收藏





脑膜瘤是一种发病率较高的神经系统肿瘤,严重威胁着患者的健康和生活质量。尽管现代医学在脑膜瘤的治疗上取得了诸多进展,但功能区脑膜瘤的治疗仍面临巨大挑战。功能区脑膜瘤通常位于大脑的关键部位,操作空间极为狭小,周围神经密集且复杂。在手术过程中,医生需在极其有限的空间内精准操作,稍有不慎就可能损伤功能区皮层,导致术后瘫痪等严重后果,这使得此类手术的难度系数极高,对医生的医术和经验提出了极为严苛的要求。


近年来,随着微创技术的不断发展,电磁刀微创手术系统逐渐崭露头角,为脑膜瘤的治疗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本次脑医汇-神外资讯有幸邀请到淄博市中心医院的顾英豪教授,分享一例电磁刀治疗功能区脑膜瘤的病例,并深入探讨其手术过程、术后恢复以及电磁刀在神经外科领域的应用前景。希望通过这一报道,为同行提供宝贵的参考和借鉴,共同推动神经外科技术的进步。






病例剖析:挑战与策略

基本情况:患者女性,49岁,因“发作性肢体抽搐”入院。颅脑磁共振结果示左额窦旁脑膜瘤。神经查体示双下肢肌力差,V-级。该患者5个月前确诊疾病,病变位于运动功能区,手术难度较大,对手术技术要求较高。此前因手术风险高,曾在外院接受射波刀治疗,但后续肿瘤增大且出现癫痫发作。




术前评估:该患者脑膜瘤位于左额窦旁,与矢状窦关系紧密,皮层回流静脉受压移位,左侧中央前回受压明显。术中一旦血管受损或大脑皮层受损,术后将造成右侧肢体瘫痪。因此术前根据影像学资料给予精确定位脑瘤位置,同时标记功能。




手术过程:顾英豪教授团队在术中应用电磁刀分块切除肿瘤,减容后缓慢沿肿瘤与脑组织边界进行分离,边分离边保护大脑皮层及回流静脉。最大程度减少因肿瘤牵拉造成血管及皮层损伤。



切除肿瘤


术后评估:术后2h患者右侧肢体一过性肌力下降,考虑肿瘤切除后脑组织回位导致部分皮层缺血再灌注引起脑水肿所致,给予甘露醇脱水+激素缓解水肿治疗,术后第一天患者右侧肢体肌力逐渐恢复,术后第六天上下肢可遵嘱活动,第七天可下地行走,出院前已可正常行走,步态稳健,精神状况良好。


专家解码:抽丝剥茧,细微之处见“功夫”



01

顾教授,您好,您能否向我们简要介绍一下这位患者的术前概况?病灶位于运动功能区,这对手术的难度和风险带来了哪些挑战?在术前评估中,您是如何确定这位患者的最佳治疗方案?

顾英豪教授

该患者为一名49岁女性患者,辗转至我院,希望接受手术。尽管手术风险依然存在,但考虑到病情,我院决定为其手术,并与家属详细沟通了风险。


我院作为地市级医院,设备相对有限,缺乏导航和神经电生理监测设备,但配备了显微镜和电磁刀。术前,我们为患者贴上标记物以精准定位,并详细讨论了保护皮层及切除肿瘤的方案。手术中,我们采用电磁刀精准分离肿瘤血管,避免损伤皮层和回流静脉,最终成功保护皮层并分层切除肿瘤。


术后2小时,患者右侧肢体肌力出现异常,右上肢肌力约4级-,右下肢肌力不足1级,近乎瘫痪。但术后22小时,患者右下肢肌力恢复至4级+,右上肢肌力恢复正常。


02


术后患者恢复情况非常好,四肢都可以行动。您认为手术中采取的哪些措施对术后恢复起到了关键作用?从术后观察来看,患者在运动功能方面有哪些具体改善?比如在肢体力量、协调性等方面的表现如何?

顾英豪教授

患者目前恢复情况良好,已能从容地在走廊散步。回顾整个手术过程,我认为术前对病例的全面模拟以及对细节的充分考虑至关重要,术中则需精准操作,确保不造成任何不必要的损伤。


此次手术中,电磁刀发挥了关键作用。它兼具单极和双极切割和凝血功能,无热损伤、无负极板粘贴在患者身上,无电流通过人体,所以不会对周围神经造成损伤,且无热辐射。与传统单极和双极镊子相比,电磁刀在切除肿瘤时热损伤小,对周围组织无热效应损伤、热损伤范围仅15μm,且不会导致碳化,尤其在面对质地坚硬的肿瘤(如脑膜瘤)时,其作用显著。例如,对于位于蝶骨嵴部位、内部穿行重要血管的脑膜瘤,电磁刀能精准分离血管,避免术后功能障碍,这是传统器械难以实现的。我院作为地市级医院,虽未配备导航和神经电生理监测设备,但电磁刀的应用极大提升了神经外科手术的便利性和安全性,也为患者带来了福音。



03

基于本次手术的成功经验,您认为电磁刀微创手术系统在神经外科领域还有哪些潜在的应用方向?

顾英豪教授

在神经外科手术中,单极和双极镊子虽是常规器械,但在处理位于重要功能区、颅底或脑干等特殊位置的肿瘤时,电磁刀的应用可显著提升手术成功率,减少并发症。电磁刀术中损伤小,术后患者恢复更快,康复进程加快,住院时间缩短,而且电磁刀匹配的双极镊子是既可以切割也可以进行凝血的,医疗费用降低,这也减轻了患者的经济负担。



04

顾教授最后我们想了解一下种类型的手术大概花费是要多少呢?这种新技术的应用会不会给患者带来经济负担?


顾英豪教授

电磁刀虽然是创新技术,但是并没有对患者带来经济负担,从患者术后情况来看,预后效果非常好,住院周期相对也是减少的,所以患者整体费用不仅没有增加反而带来的更好的治疗效果。


该患者在接受精准治疗后,取得了良好的康复效果。我们治疗团队依据患者病情,制定了科学合理的治疗方案,并采用先进的手术方式,精准地对病变部位进行了干预。患者术后恢复的满意的状态不仅彰显了治疗的成功,也为医患之间的信任关系增添了新的注脚。因此,科技的不断进步不仅为医疗技术的提升提供了有力支持,同时也为改善医患关系发挥了积极作用。


点击上方二维码观看手术视频


专家简介


顾英豪 主任医师

● 主任医师、医学博士、硕士研究生导师,淄博市中心医院神经外科科主任

● 山东省卫生系统“鲁卫工匠”

● 淄博市医学会神经外科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

● 淄博市神经外科质量控制中心主任委员

● 山东省医学会神经外科专业委员会委员

● 山东省医学会神经外科专业委员会神经肿瘤学组副组长

● 山东省医学会神经外科专业委员会学术发展学组委员

● 山东省医师协会神经外科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

● 山东省疼痛学会小儿神经外专委会副主任委员

● 中国抗癌协会肿瘤神经病学专委会委员

● 中国医师协会周围神经专业委员会委员



END

声明:脑医汇旗下神外资讯、神介资讯、神内资讯、脑医咨询、Ai Brain 所发表内容之知识产权为脑医汇及主办方、原作者等相关权利人所有。

投稿邮箱:NAOYIHUI@163.com 

未经许可,禁止进行转载、摘编、复制、裁切、录制等。经许可授权使用,亦须注明来源。欢迎转发、分享。

最新评论
发表你的评论
发表你的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