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胶质瘤的诊断和治疗过程中,患者常常需要接受各种检查,如MRI影像、分子基因检测。但很多患者和家属面对这些“术语密密麻麻”的报告常常一头雾水,甚至因误解内容而产生焦虑。
本期,我们将带您一步步了解常见检查报告中出现的关键内容,帮助您更有信心地参与到疾病管理中。
MRI(磁共振成像)是诊断和随访胶质瘤最核心的工具。它安全性高,可提供清晰的软组织结构图像,是判断肿瘤是否复发、进展或稳定的关键依据。
📌常见MRI序列解读:
序列 | 中文解释 | 主要作用 |
T1加权像(T1WI) | 解剖结构清晰,液体暗 | 用于显示 脑结构轮廓 |
T2加权像(T2WI) | 液体亮,肿瘤水肿明显 | 显示肿瘤 及其周围水肿 |
FLAIR | 滤除脑脊液信号 | 更清楚地 看出病灶区域 |
增强MRI (Gd增强) | 注射造影剂后拍片 | 观察肿瘤血供和 活跃程度(是否增强) |
DWI/ADC | 弥散成像 | 判断肿瘤 是否坏死或感染 |

示例:右侧顶颞叶的胶质瘤在不同MRI序列下的表现。(左上:T1平扫,肿瘤区域信号偏低;右上:增强T1,肿瘤边缘不规则结节状强化,中心不强化暗区为坏死;左下:T2,肿瘤及周围水肿高信号;右下:FLAIR,肿瘤周围水肿高信号更清晰,肿瘤造成邻近脑室受压变形。)
➤ 复查为什么频繁?
通常术后1月、3月、6月、12月各进行一次MRI。 医生通过对比图像判断肿瘤是否再生长、是否稳定。
📌报告术语简析:
占位效应(mass effect):指肿瘤占据空间导致周围正常脑组织受压移位的现象。例如大型肿瘤会压迫脑室、引起中线结构偏移等。占位效应严重时可导致颅内压增高症状。
水肿(edema):指肿瘤周围出现的异常高信号区域,反映肿瘤导致的血管渗漏引起的脑组织水肿。胶质瘤常伴有不同程度的血管源性水肿,范围有时比肿瘤本身更大,在T2/FLAIR上很明显。水肿会加重占位效应并造成症状,如头痛、神经功能障碍等。
强化(enhancement):即造影剂增强表现。良性或低级别胶质瘤通常无明显增强,而高级别胶质瘤由于血脑屏障破坏,常出现显著增强。增强模式也有助判断:环形增强通常提示肿瘤中央有坏死区域,常见于IV级胶质瘤;均匀实质性增强则可能见于转移瘤或少突胶质瘤等。
坏死(necrosis):指肿瘤内部因供血不足而发生的组织坏死区。MRI上坏死常表现为肿瘤中心的无强化区(增强扫描时不着色)伴T2高信号(液化)。坏死是高度恶性(WHO三级/四级)肿瘤的特征之一,当影像上见到坏死和明显强化时,多提示WHO IV级的胶质母细胞瘤。
复发 vs 放疗后改变?:医生会结合影像特点、DWI/ADC、临床时间判断是真正复发还是“假性进展”。
通过以上线索,影像学报告可以初步提示肿瘤的严重程度。例如:“肿瘤T1低信号,T2高信号,边缘不规则增强,伴周围广泛水肿及占位效应明显”,提示高级别的胶质瘤。但最终确诊还需要结合病理检查。
自2021年WHO CNS第5版开始,分子分型正式纳入胶质瘤分级标准。看懂基因报告,有助于理解预后与治疗策略。
🔬常见分子指标:
指标 | 含义 | 预后/指导价值 |
IDH1/2 突变 | 低级别 胶质瘤 常见 | 通常预后较好, 生长较慢 |
MGMT 甲基化 | 表示 DNA修复能力下降 | TMZ化疗效果更好, 预后更优 |
TERT 启动子突变 | 常见于 高级别 胶质瘤 | 与恶性程度高、 复发率高相关 |
1p/19q 共缺失 | 少突 胶质细胞瘤特征 | 预后好,适合化疗 |
H3K27M突变 | 儿童 DMG特征 | 预后差, 目前正研发新疗法 |
📍NCCN和EANO指南都强调:胶质瘤的诊断工作中必须进行IDH1/2、1p19q共缺失、ATRX、H3 K27M、TERT启动子、MGMT启动子甲基化等检测。这些检测结果不仅用于确诊分类,还为下一步治疗提供依据。
结合我们在【胶质瘤系列科普】沟通篇中的建议(推荐阅读:《胶质瘤系列科普九:如何高效与医生沟通?一份患者必备指南》),这里是一些沟通技巧:
1.提前整理问题清单:
我的报告中“增强”的意思是什么?是不是意味着复发?
IDH突变结果下我的治疗策略会因此改变吗?
MGMT结果如何?是否适合继续使用TMZ?
2.带上资料和旧报告:医生需要比对前后图像或基因结果才能判断变化趋势。
3.可视化沟通:可请医生在电脑上指图说明,帮助理解肿瘤部位、形态变化。
4.记录沟通重点:就诊时可请家属陪同记录要点,也可将医生建议写在患者记录本中,方便随访。
📚参考文献
1.WHO Classification of Tumours of the Central Nervous System, 5th edition (2021).
2.NCCN Clinical Practice Guidelines in Oncology: Central Nervous System Cancers v2.2024.
3.Wen PY et al. Neuro-Oncology, 2010 – RANO标准.
吴劲松 教授
医学博士,主任医师
复旦大学教授,复旦大学博士研究生导师,上海市东方英才领军人才
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神经外科副主任(科研)
上海市脑机接口临床试验与转化重点实验室主任
复旦大学神经外科研究所副所长
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生物样本库主任
国家神经疾病医学中心脑胶质瘤专业组长
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伦理委员会委员
中国抗癌协会神经肿瘤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兼脑胶质瘤学组组长
中国神经科学学会脑机接口与交互分会副主任委员
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精准神经外科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中国医学装备协会脑网络神经外科分会副主任委员
中国抗癌协会肿瘤样本整合研究分会常务委员
上海市神经科学学会常务理事;上海市抗癌协会常务理事
ASNO科学委员会主席
上海市政协委员(科技界别)
Brain Rresearch 副编辑(Asso. Editor)

地址: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
时间:周一下午(总院)、周四上午(虹桥院区)
咨询更多问题、进入胶质瘤病友交流群,请识别下方二维码添加脑医咨询助手为好友,我们将为您提供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