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4月22日发布 | 588阅读

一个带“闸门”的管子解决脑袋里的“积水”

胡永珍

惠州市第三人民医院

达人收藏
脑积水是一种因脑脊液(CSF)循环或吸收障碍导致的神经系统疾病,患者常需通过手术植入分流系统以缓解颅内高压。传统的固定压力分流泵虽有效,但术后并发症率高达30%-40%,包括分流不足或过度引流。
脑室-腹腔分流术已成为治疗脑积水的最主要手段, 且有手术操作简单、手术风险较小等优点, 但据国内外学者报道脑室-腹腔分流术后并发症发生率高达22%~44%,为神经外科失败率最高的手术, 其中又以分流过度及分流不足常见。怎样降低手术并发症的发生率, 已成为脑室-腹腔分流术面临的最重要问题之一。可调压分流管初压的选择, 是分流成败至关重要的一步。分流不足, 患者症状得不到缓解, 神经系统进一步受损;分流过度, 则可能出现颅内继发性血肿、硬膜下积液、低颅内压综合征等。
传统的脑室-腹腔分流术均采用固定压分流管, 大多包括低、中、高压或低、中低、中高和高压管。手术前根据头颅CT及MRI提示术、前腰穿压力测定等,选用不同压力类型分流管。临床中多用中压分流管, 通常认为脑脊液压力≥180mm H2O时用高压分流管,≤70mm H2O采用低压分流管。因术前选用的分流管不适当或手术后颅内压的动态变化等原因,容易出现分流管开放压力和患者所需最佳压力不匹配, 而导致分流不足或分流过度的问题。
 目前国内临床上最常用的分流管品牌包括‌:
1、美敦力(Medtronic)‌:美敦力是全球第一大医疗器械公司,其分流管产品在国内市场占有率最高。主要产品有Contour普通阀固定压力分流管、Delta抗虹吸固定压力分流管和Strata可调压分流管‌。 
2、 ‌英特格拉(Codman)‌:英特格拉是美国公司,曾被强生公司收购,其产品特点是阀门一体化集成且体积小,具有独特的流速控制的抗虹吸装置‌。  ‌
3、索菲萨(Sophysa)‌:索菲萨是法国公司,其可调压分流管是全球首款,具有体外无创的阀门压力设定和自锁系统,确保安全性和精确性‌。  ‌
4、贝朗(Braun/Aesculap)‌:贝朗是德国公司,其可调压重力智控分流管提供个性化的治疗方案,具有主动锁保护装置和21级开启压力设置范围‌。  
这些品牌的产品特点包括:  ‌
1、固定压分流管‌:压力固定,价格相对便宜,但术前难以准确确定所需压力值,术后可能出现引流不足或过度引流的问题‌。 ‌
2、可调压分流管‌:术后可以通过特定工具调节压力,适应患者情况的变化,使用越来越广泛‌。
一、可调压分流泵:从“固定水阀”到“智能开关” 
传统分流泵的压力固定,术后无法调整,若患者颅内压因体位、年龄或病情变化出现波动,可能需二次手术更换泵体。
分流泵是脑室-腹腔分流系统中的关键组件,负责控制脑脊液引流的速率。不同类型的分流泵(如固定压力型、可调压型等)工作原理略有不同,但基本功能都是通过调节压力差或设置特定流速来控制脑脊液的引流。
可调压分流泵通过植入磁性或电磁装置,允许医生通过体外设备无创调节压力值,实现动态匹配患者需求。 核心优势: 
1. 个性化治疗:根据患者体位(站立/平卧)、活动强度、脑脊液分泌量调整压力。  
2.减少手术创伤:避免反复开颅或皮下穿刺调整压力。  
3.精准调控:压力范围通常为0-200 mmH₂O,可精确至10 mmH₂O级差。
二、调节的“黄金时机”:何时需要调整压力? 
调节分流泵需基于患者症状、影像学及压力监测数据,常见适应症包括:  
1.过度引流症状:站立时头痛(低颅压)、硬膜下血肿、裂隙脑室综合征。  
2.引流不足表现:平卧头痛加重、恶心呕吐、视乳头水肿。  
3.生长发育变化:儿童患者因身高增长需周期性上调压力。  
4.疾病进展:如脑肿瘤复发、脑脊液蛋白含量升高等改变CSF动力学。
三、调节操作:看似简单,暗藏玄机 
常规可调压泵的调整方法 
1. 专业操作:分流泵速的调整应由具有相关资质的医疗专业人员进行,患者及家属不应自行操作。  
2. 可调压分流泵的调整:对于可调压型分流泵,可通过专用磁性调节器,在体外无创调整泵内的压力设置,从而改变脑脊液引流的速率。  
3. 固定分流的评估:若使用固定压力型分流泵,且患者症状持续不佳,可能需要更换为可调压型或重新评估手术方案。
4.分流泵压力调节:术后医生会根据患者的症状、体征和复查CT结果等因素,决定是否需要进行调压。
现代可调压泵多采用无创磁控技术,操作步骤如下:  
1.定位泵体:通过触诊或X线确认泵体位置。  
2.选择调压工具:专用磁铁或程控仪(如贝朗、美敦力、强生、索菲萨等。  
3.调节压力:将磁铁垂直于泵体旋转至目标档位,听到“咔嗒”声提示完成。  
注意事项:  
1.磁场干扰:患者需避免接触强磁场(如MRI、音响喇叭),部分泵体需MRI检查后重新校准。  
2.患者教育:指导患者记录症状变化,避免自行使用磁铁玩具误触泵体。  
3.跨学科协作:儿科患者需联合康复科评估运动功能对颅内压的影响。
四、临床挑战:为什么调节不是“万能解药”? 
尽管可调压泵显著改善了疗效,以下问题仍需警惕:  
1.滞后效应:压力调整后症状改善可能需要数天至数周,需避免频繁调压。  
2.个体差异:部分患者对压力变化敏感,微小调整即可引发症状波动。  
3.机械故障:泵体卡压、导管堵塞或移位可能导致调节失效。  
4.影像学陷阱:脑室大小并非唯一指标,需结合临床综合判断(如正常压力脑积水)。  
专家建议:每次调压幅度不超过20-30 mmH₂O,并密切随访2-4周。
五、未来展望:从“人工调节”到“智能闭环” 
1.传感器集成:实时监测颅内压、脑血流等参数,自动反馈调节(如瑞士Sensile Medical研发的智能泵)。  
2.远程医疗:通过蓝牙技术实现居家监测与云端调控。  
3.生物材料革新:抗粘连涂层导管可降低堵塞率。
结语 
可调压分流泵的调节是神经外科医生、患者及家属共同参与的系统工程,需在科学循证与个体化需求间寻找平衡。随着技术进步,未来的分流系统将更加智能、可靠,但医患沟通与长期随访仍是成功的基石。
参考文献
[1]蒋栋毅, 沈李奎, 陈寒春, 等.可调压式分流管在脑积水老年患者中的应用[J].中国老年学杂志, 2010, 10 (33) :4892-4893. 
[2]Sprung C, Schlosser HG, Lemcke J, et al.The adjustable pro GAV shunt:a prospective safety and reliability multicenterstudy[J].Neurosurgery, 2010, 66 (3) :465-474. 
[3]Kiefer M, Eymann R, Komenda Y, et al.A grading system for chronic hydrocephalus[J].Zentralbl Neurochir, 2003, 64 (3) :109-115. 
[4]Kestle J, Drake J, Milner R, et al.Long-term follow-up data from the shunt design trial[J].Ped Neurosurg, 2000, 33 (5) :230-236. 
[5]Hertel F, Zuchner M, Decker C, et al.The Miethke dual switch valve:experience in 169 adult patients with different kinds of hydrocephalus:an open field study[J].Minim Invasive Neurosurg, 2008, 51 (3) :147-153. 
[6]Zemack G, Romner B.Seven years of clinical experience with the programmable Codman-Hakim valve:a retrospec tive study of 583 patients[J].J Neurosurg, 2000, 92 (6) :941-948.

坚持科普,希望医生和患者少走弯路,疾病得到尽早诊治!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视频或图片均来自互联网或参考文献收集而来,版权归原创者所有,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通知我,我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谢谢合作!本公众号所载文章、内容、数据等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读者参考,与本人所在工作部门的立场无关!

END

声明:脑医汇旗下神外资讯、神介资讯、神内资讯、脑医咨询、Ai Brain 所发表内容之知识产权为脑医汇及主办方、原作者等相关权利人所有。

投稿邮箱:NAOYIHUI@163.com 

未经许可,禁止进行转载、摘编、复制、裁切、录制等。经许可授权使用,亦须注明来源。欢迎转发、分享。

最新评论
发表你的评论
发表你的评论
相关临床评分小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