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4月1日,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浙江医院脑科中心万曙教授团队联合杭州脉流科技有限公司研发的颅内血流分数评估系统在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的临床诊治的应用中取得重大进展,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神经介入专科影响力最高的国际期刊《Journal of NeuroInterventional Surgery (JNIS)》上(Correlation of computed fractional flow and in-stent restenosis in patients with intracranial atherosclerotic stenosis,doi: 10.1136/jnis-2025-023079)。该文章的第一作者是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浙江医院神经介入科王明主任医师,共同第一作者是浙江中医药大学郑晚柠研究生和杭州脉流科技有限公司的邹容博士,该文通讯作者是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浙江医院脑科中心的万曙教授,共同通讯作者是杭州脉流科技有限公司的向建平博士。
01
背景
作为亚洲人群缺血性卒中的最重要病因之一,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Intracranial atherosclerotic stenosis,ICAS)占卒中病因的30~50%。ICAS有效的治疗方法包括药物治疗和血管内介入治疗。尽管SAMMPRIS、VISSIT等多中心临床研究确立了药物治疗的一线地位,但针对重度ICAS患者,即使规范使用双联抗血小板及强化降脂方案,年卒中复发率仍高达9%-12%。这一治疗困境推动血管内介入治疗发展成为症状性ICAS的重要干预手段。近年来,CASSISS和BASIS注册研究数据标明,血管内介入治疗联合药物组在主要终点事件发生率、mRS评分改善等方面均展现出不亚于或者更优于单纯药物治疗组的优势,为ICAS的介入治疗提供了新的循证学依据。
支架术后再狭窄(In-stent restenosis, ISR)是ICAS介入治疗中最为常见的术后并发症,严重影响血管内介入治疗的疗效,但其病理生理机制尚未完全阐明。在冠脉狭窄中,血流动力学的紊乱与ISR形成和发展密切相关。基于冠状动脉血流储备分数(FFR)的理论框架,本研究创新性引入血流动力学评估体系,构建颅内血流分数(Fractional Flow, FF)定量模型,通过DSA图像联合AccuICAD智能分析软件,实现ICAS病变血流动力学的量化评估,并验证FF在接受支架治疗的症状性ICAS患者中发生ISR的预测作用。
02
研究内容
研究回顾性地分析了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浙江医院神经介入科51名接受支架治疗的症状性ICAS患者(共53根病变血管),随访至少12个月。所有病例均于术前、术后接受AccICAD软件FF值检测。根据术后DSA影像检测判断是否出现ISR,分为Non-ISR和ISR两组。两组基线特征无统计学差异,Non-ISR组术后即刻的FF显著高于ISR组,两组术前FF无统计学差异。
通过单因素和多因素Cox回归分析,发现术后即刻FF和术前吸烟史是术后ISR的危险因素。
进一步对于术后FF进行ROC曲线分析,发现FF=0.94这个阈值的AUC为0.783,当将 FF =0.94 作为临界值时,判断ISR的准确率、灵敏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和阴性预测值分别为 66.0%(95% 置信区间为 51.7% 至 78.5%)、84.6%(54.6% 至 98.1%)、60.0%(43.3% 至 75.1%)、40.7%(30.6% 至 51.8%)以及 92.3%(76.6% 至 97.8%)。同时纳入另外的17例患者(共17根血管)作为验证集进行验证,再一次证实FF=0.94作为阈值具有较高的准确性和特异性。
为了评估 FF阈值对ISR的预测价值,研究采用 0.94 的 FF阈值进行了 Kaplan-Meier 生存分析。分析表明, FF阈值≥ 0.94 的患者,不发生ISR的时间为 23.577 个月(95%CI 22.764 to 24.390),而 FF阈值< 0.94 的患者,不发生ISR的时间为 17.185 个月(95%CI为13.501 to 20.870),两组存在统计学差异 (χ2=10.367, DF=1, P=0.001)。该统计结果进一步支持 FF=0.94这一阈值作为ISR独立预测因子的作用。
03
结论
本研究强调了将血流储备分数(FF)评估纳入临床实践的重要性,因为与传统的静态解剖学测量相比,它提供了一种动态的功能指标,能够更全面地评估支架置入术后的血流动力学变化。由 AccuICAD 软件计算得出的术后血流储备分数(FF),可能会成为预测症状性颅内动脉粥样硬化(ICAS)患者血管内治疗预后的一个指标。
第一作者
王明
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浙江医院 (浙江医院)
主任医师,医学博士,浙江医院神经介入科副主任,硕士研究生导师
浙江省 “小而强”临床创新团队(脑动脉狭窄)临床负责人
脑血管精准医疗浙江省工程研究中心秘书
浙江省卫生高层次人才(医坛新秀)
浙江省医学会介入新锐
美国密歇根大学神经外科博士后
澳大利亚墨尔本皇家医院访问学者
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神经再生与修复专委会委员
浙江省医师协会神经修复学专业委员会常委
浙江省医师协会神经介入专委会青年副主委
浙江省数理医学学会脑血管疾病精准治疗诊治委员会青年副主委
浙江省医学会神经外科学会青年委员
擅长于各种出血性及缺血性脑血管疾病的血管内介入治疗,研究方向为脑出血后继发性脑损伤机制和基于血流动力学分析的脑血管病精准诊疗决策研发和应用,主持国家卫生健康委科学研究基金省部共建项目、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等省部级课题4项,主持和参与国家级发明专利4项,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在Stroke、Journal of Neurointerventional Surgery、Translational Stroke Research等专业顶刊发表SCI论文20余篇。
共同第一作者
郑晚柠
浙江中医药大学
硕士研究生
主要从事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颅内动脉瘤等脑血管疾病的临床研究
迄今以第一作者身份在中华急诊医学、Journal of Alzheimer's Disease Reports等杂志发表论文2篇
共同第一作者
邹容
杭州脉流科技有限公司
美国圣路易斯华盛顿大学毕业,脉流科技总裁助理、临床科研部总监,从事计算流体力学仿真科研10年,致力于血流动力学、虚拟治疗等影像处理技术和力学仿真技术在心脑血管疾病筛诊治环节的应用,以及学术科研和临床实践的结合。参与国家级、省级研发项目7项,发表SCI论文20篇。
通讯作者
万曙
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浙江医院 (浙江医院)
副院长、脑科中心学科带头人,主任医师、教授、博士(后)研究生导师,浙江省“万人计划”科技创新领军人才,浙江省551卫生高层次创新人才,浙江省创新学科(神经创伤学)后备学科带头人;中华预防医学会灾难预防医学分会常务委员,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神经再生与修复学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中国医师协会神经介入专业委员会委员,长三角脑血管病专科联盟副秘书长,浙江省数理医学学会常务理事、脑血管病精准诊疗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浙江省医师协会神经介入专业委员会候任主任委员,浙江省预防医学会心脑血管疾病防控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浙江省医学会介入医学分会常务委员等学术职务。从事神经外科工作20余年,在脑血管疾病和脑脊髓肿瘤微创手术方面有独到见解,尤其擅长于各种出血性及缺血性脑血管疾病的血管内介入治疗。近年来在脑出血及蛛网膜下腔出血后继发性脑损伤及修复、颅内外动脉狭窄的病理生理学机制以及基于血流动力学分析的脑血管病精准诊治AI策略平台的研发及应用等方面开展了较为深入的研究;先后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省自然科学基金、省重点研发项目及省医药卫生重大科技计划等10余项科研项目,在Signal Transduction and Targeted Therapy、Translational Stroke Research、CNS Neurosci Ther等专业领域权威期刊发表学术论文70余篇。担任《心脑血管病防治》副总编,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及Stroke Vasc Neurol、Neural Regen Res、Experimental Cell Research等知名杂志通讯评审专家。
共同通讯作者
向建平
杭州脉流科技有限公司
脉流科技首席科学家
国家领军人才,美国纽约州立大学机械工程博士,心脑血管疾病血流动力学领域17年研究经验,发表164篇学术论文,申请155个专利。在血流动力学应用于动脉瘤破裂风险预测方面,建立了预测动脉瘤破裂风险的RRS评分系统。带领脉流科技开发了心脑血管病从AI筛查、识别、诊断到手术预案的完整心脑血管病解决方案。
声明:脑医汇旗下神外资讯、神介资讯、脑医咨询、Ai Brain 所发表内容之知识产权为脑医汇及主办方、原作者等相关权利人所有。
投稿邮箱:NAOYIHUI@163.com
未经许可,禁止进行转载、摘编、复制、裁切、录制等。经许可授权使用,亦须注明来源。欢迎转发、分享。
投稿/会议发布,请联系400-888-2526转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