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3月27日发布 | 888阅读
神经介入-动脉瘤
脑血管-动脉瘤

【通桥•凤鸣麟出】麒麟FD治疗颈内动脉眼段动脉瘤一例

李亚军

安徽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黄彪

庐江县中医院

达人收藏


前言


血流导向密网支架的出现为颅内动脉瘤传统的瘤内栓塞提供了新的理念,治疗策略转至重建载瘤动脉并促进动脉瘤的愈合。通桥麒麟FD是国内首款远端闭合设计的密网支架,由铂金芯镍钛丝编织而成,通体显影,近远端各3个显影点,3.5mm及以下直径规格可通过21系列微导管释放。为临床治疗颅内动脉瘤提供新的方案。


 /  /  


患者基本信息



患者:女性,79岁。


主诉:头痛10日住院。


现病史:患者头痛10余日住院,CTA示右侧颈动脉C2段有夹层动脉瘤、左侧颈内动脉C2段夹层动脉瘤。病程间无恶心、呕吐等,予以进一步收治入院,本次先处理右侧颈内动脉瘤。


影像信息




术前造影


手术策略





经右侧股动脉行右侧颈内动脉眼段血流导向装置植入术。


术中器械



·桥麒麟™血流导向密网支架 TQL-40-35
· 27系统微导管
· 6F 中间导管
· 6F 长鞘
· 球囊 3.0*20
· 桥×海思 北斗SS™神经血管导丝 0.014'' 2m标准版


手术过程




全麻后行下腹部及双膝部以上消毒,铺消毒巾。采用Seldinger技术法于右侧腹股沟下3cm处行股动脉穿刺,成功后置入8F动脉鞘。利用泥鳅导丝置入单弯导管、置入长鞘于右侧颈总动脉末端,行选择性造影显示:右侧颈内动脉眼动脉段夹层动脉瘤,长鞘置入颈内动脉C2段,利用0.035交换导丝置入6F中间导管远端置于右侧颈内动脉眼段下方,退出交换导丝,行选择性造影显示:右侧颈内动脉夹层动脉瘤。


新路径图下,缓慢释放通桥麒麟™血流导向密网支架 4.0*35mm

麒麟™支架头端打开顺畅

麒麟™支架释放全过程


予释放完以后,中段有部分狭窄,进行3.0*20 颅内球囊扩张,扩张后贴壁效果更好。



术后情况




术后复查造影剂:通桥麒麟™血流导向密网支架完全覆盖病变部位,血流改善,未见明显造影剂渗出和动脉栓塞,推出导丝导管,手术成功。


拔除动脉鞘,股动脉穿刺点给予外周血管缝合器缝合后外包扎,予以复查头颅了解变化情况。


术者体会



麒麟血流导向密网支架治疗动脉瘤:术者实操体会

一、术前:精准评估,规划策略

术前,通过分析患者影像资料,明确了动脉瘤的位置、大小及与周边血管的关系。鉴于这例动脉瘤较为复杂,常规手段难以收效,而通桥麒麟™血流导向密网支架的特性带来了可行方案。基于对支架原理和应用案例的了解,我们制定了详细手术方案,预判并准备应对潜在问题。


二、术中:稳步操作,攻克难题

手术时,在微导丝与微导管配合下,顺利将通桥麒麟™血流导向密网支架输送至动脉瘤处。释放支架需极为小心,确保定位精准。支架释放后造影显示动脉瘤不显影,但存在贴壁不良问题。
为此,我们采用球囊后扩技术。操作中严格控制球囊压力与扩张时间,密切观察支架和血管变化。经调整,支架贴壁良好,血流动力学显著改善,手术顺利完成 。


三、术后:沉淀经验,展望未来

手术成功得益于通桥麒麟™血流导向密网支架的优异性能,其设计有效改变瘤内血流动力学,促进血栓形成,为内皮细胞生长提供支撑。球囊后扩技术解决了贴壁问题,保障了手术安全。



指导专家





李亚军

安徽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图片1.png

副主任医师

安徽省睡眠研究会副秘书长;安徽省中医药学会脑病专业委员会神经介入学组秘书;安徽省脑心同治委员会青年委员;安徽省卒中学会神经介入专委会委员

发表学术论文十余篇。擅长脑血管病神经介入(中风病)、脑血管造影、颅内外血管支架置入、机械取栓、动脉瘤栓塞,眩晕、失眠、焦虑抑郁、神经系统运动障碍性疾病等。2016年开始从事神经介入工作,独立完成脑血管造影及颅内外支架治疗一千余台


术者简介





黄彪

庐江县中医院

图片2.png

庐江县中医院神经内科

进修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安徽省立医院)

擅长于神经内科常见病、多发病的诊治,熟练开展脑血管介入手术治疗



通桥麒麟™血流导向密网支架




本内容仅供医学专业人士作线上专业交流

本内容不向非医学专业人士开放,敬请理解

讲课内容仅代表专家个人观点,非通桥医疗推广产品

声明:脑医汇旗下神外资讯、神介资讯、脑医咨询、Ai Brain 所发表内容之知识产权为脑医汇及主办方、原作者等相关权利人所有。

投稿邮箱:NAOYIHUI@163.com

未经许可,禁止进行转载、摘编、复制、裁切、录制等。经许可授权使用,亦须注明来源。欢迎转发、分享。

投稿/会议发布,请联系400-888-2526转3。

最新评论
发表你的评论
发表你的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