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Location(地点)
Team(手术团队)
Patient(患者)
Background(手术背景)
● 患者为63岁男性,主要症状为左眼视力下降和V1感觉减退。影像学检查显示左侧蝶骨骨化脑膜瘤,肿瘤压迫眶上裂并向上延伸至颞上回。
● 传统手术方法通常需要广泛切开和脑组织牵拉,可能导致术后并发症。本例采用的内镜经眶手术方法,通过创新的“滑动车门”眶外侧骨切开术,减少了软组织剥离和脑组织牵拉,降低了手术风险,同时兼顾了美容效果。
图1. 术前识别关键解剖结构
Technique(技术)
Procedure(手术过程)
1.术前准备
■ 结合T1/T2加权MRI、增强CT(图2)及术前三维重建(图3)规划骨切开路径。
■ 使用光学导航系统(BrainLab AG,德国慕尼黑)辅助手术定位。
■ 全静脉麻醉(TIVA)控制血压,减少术中出血;拔管时避免咳嗽,保护重建结构。
图2. 术前影像学检查
图3. 术前三维重建
2.手术体位与切口
■ 患者仰卧位,头架固定,头部左旋15°并抬高(图4)。
■ 外眦切口,分离外眦韧带,结膜切开,暴露眶外侧壁骨膜。
图4. 患者体位
3.骨切开术
■ 确认眶下裂与眶上裂位置,行“滑动车门”眶外侧骨切开术*。
■ 骨瓣预置钛板固定,保留颞肌附着以维持血供,骨瓣向后外侧滑动,形成手术通道(图5)。
图5. “滑动车门”式骨切开术
4.肿瘤切除
■ 使用粗金刚砂钻切除蝶骨大翼,暴露颞部硬膜并电凝。
■ 分离并切除颅内脑膜瘤,残留硬膜尾予电灼处理,检查颞叶前部是否受损。
5.术后重建
■ 硬脑膜替代物、密封剂和纤维蛋白胶进行缺损修复,钛板固定。
■ 避免缝合结膜以防止眶内压升高。
■ 术毕手动确认眼外肌功能,术后即刻给予地塞米松及抗生素。
■ 术后第1天进行CT检查,确认眶上裂的减压、肿瘤切除和重建情况(图6)。
图6. 术前及术后影像学检查
备注:
*术中每30分钟监测瞳孔反应,警惕视神经受压风险。
Outcome(结果)
Review(手术复盘)
● 这种微创技术通过减少组织剥离和避免脑组织牵拉,降低了手术损伤风险,适用于位于眶上裂和眶下裂外侧且未累及颞肌、颞鳞或侧方硬脑膜尾的蝶眶肿瘤,以及前颞叶和海绵窦病变。
● 该技术无法涉及眶顶、前床突、颞肌及颞鳞区域,对于这些部位的病变,可考虑采用其他经眶/经鼻入路或开放手术。此外,该技术限制了对肿瘤侧方的暴露,可能增加硬脑膜尾切除的难度。
● 术前需仔细评估CT及MRI影像,以明确肿瘤范围和手术适应性。结合多学科手术团队,尤其是具有丰富眼眶手术经验的口腔颌面外科医生,能够有效预见并避免并发症。
REF:Robins JMW, Parmar J, Sheikh AJ. How I do It: Endoscopic transorbital resection of sphenoid osseous meningioma via the lateral orbital 'sliding coach door' approach. Acta Neurochir (Wien). 2025 Mar 20;167(1):85. doi: 10.1007/s00701-025-06484-w. PMID: 40111614; PMCID: PMC11926004.
点击二维码前往脑医汇-病例夹
查看更多精彩内容
点击二维码前往脑医汇-文献速览查看更多精彩内容
声明:脑医汇旗下神外资讯、神介资讯、神内资讯、脑医咨询、Ai Brain 所发表内容之知识产权为脑医汇及主办方、原作者等相关权利人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