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次「精选编译」由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史怀璋教授团队邵将医师编译,为大家带来《经桡动脉入路神经介入治疗未破裂颅内动脉瘤后桡动脉闭塞的危险因素》,欢迎大家阅读分享!
日本东京慈惠会医科大学神经外科Michiyasu Fuga等研究者对经桡动脉入路神经介入治疗未破裂颅内动脉瘤后桡动脉闭塞的危险因素进行了研究,结果于2023年7月在线发表在《Interventional Neuroradiology》杂志上。
——摘自文章章节
【REF: Michiyasu Fuga, et al. Interv Neuroradiol. 2023 Jul 27:15910199231189927. doi: 10.1177/15910199231189927】
经桡动脉通路(transradial access,TRA)的神经介入比经股动脉通路(transfemoral access)侵入性小。然而,TRA可能会发生桡动脉闭塞(radial artery occlusion,RAO)。为探讨经TRA弹簧圈栓塞未破裂颅内动脉瘤(unruptured intracranial aneurysms,UIAs)后发生RAO的危险因素,日本东京慈惠会医科大学神经外科Michiyasu Fuga等研究者对经桡动脉入路神经介入治疗未破裂颅内动脉瘤后桡动脉闭塞的危险因素进行了研究,结果于2023年7月在线发表在《Interventional Neuroradiology》杂志上。
回顾在2021年3月至2022年3月期间通过TRA接受UIA弹簧圈栓塞并在治疗后1年可进行血管造影评估的连续42名患者。进行多变量逻辑回归分析,以确定RAO的潜在危险因素。
42例患者中有17例(40%)出现RAO。与非RAO组相比,RAO组桡动脉尺寸明显较小(2.2mm [四分位距(IQR):2.1,2.4mm] vs 2.6mm [IQR:2.5,2.7mm] ;p=0.001),桡动脉痉挛(radial artery spasm, RAS)发生率显著较高。多变量分析发现桡动脉大小(比值比 [OR] 4.9×10−3,95%CI 6.4×10−5–0.38)和RAS发病率(OR 14.8,95%CI 2.1–105)是后续RAO显著的独立预测因子。基于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桡动脉大小的最佳临界值为2.5mm(敏感性,82.4%;特异性,76.0%;ROC曲线下面积,0.80 [95%CI 0.66–0.95] )。
图1. 患者选择流程图。
表1. RAO组和非RAO组基线临床特征。
表2. RAO组和非RAO组血管造影特征。
表3. RAO危险因素多变量分析。
图2. 区分RAO组和非RAO组的桡动脉大小最佳截止点的ROC曲线。
图3. 一名患有右后交通动脉瘤的61岁男性通过右TRA使用6F引导鞘(FUBUKI)采用支架辅助技术进行了弹簧圈栓塞。
图4. 一位73岁的女性因右后交通动脉瘤出现新的瘤囊,通过右TRA使用6F引导鞘(FUBUKI)采用支架辅助技术进行了弹簧圈栓塞。
桡动脉大小和RAS是TRA预测UIA弹簧圈栓塞后1年RAO的可靠参数。对直径大于2.5mm的桡动脉患者进行预防RAS和限制TRA神经介入可以降低术后RAO的风险。


扫描下面二维码,阅读完整内容
组 稿
张颖影 副主任医师
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
编 译
邵将 医师
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史怀璋教授团队
审 校
刘斌 副主任医师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
终 审
许奕 教授
海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声明:脑医汇旗下神外资讯、神介资讯、脑医咨询、Ai Brain 所发表内容之知识产权为脑医汇及主办方、原作者等相关权利人所有。
投稿邮箱:NAOYIHUI@163.com
未经许可,禁止进行转载、摘编、复制、裁切、录制等。经许可授权使用,亦须注明来源。欢迎转发、分享。
投稿/会议发布,请联系400-888-2526转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