术者寄语
得益于江苏省颅内球囊的集采,一些新型球囊如Fastunnel®输送型球囊扩张导管价格大幅度降低,所以我们利用Fastunnel®的“零交换”技术以及可以输送支架的特点,提出针对串联病变的FIRST技术概念,探索急诊颅内外串联病变中采用Fastunnel®快速辅助穿梭和零交换,极大缩短穿刺到再通(PRT)时间。


本期病例
1
患者资料
基本信息:患者男性,65岁。
主诉:左肢乏力伴口齿不清30分钟。
现病史:患者早晨8:30左右突发头晕,伴口齿不清,伴左肢乏力,行走不能,无意识不清,无肢体抽搐,无跌倒,无恶心呕吐,120送至我院急诊就诊。
既往史:既往体健;否认“糖尿病、冠心病、高脂血症、房颤、外周血管疾病”病史,否认肝炎结核等传染病病史;否认食物药物过敏史,否认“冠心病、脑血管病”家族史。否认吸烟饮酒史,预防接种史不详。
查体:神清,口齿不清,双眼右向凝视,左侧鼻唇沟浅,伸舌偏左,左侧肢体肌力0级,右侧肢体肌力5级,左侧巴氏征阳性。
辅助检查:急诊CT未见明显出血及占位。考虑在溶栓时间窗内,与家属沟通静脉溶栓的获益及风险,家属考虑后予TNK溶栓治疗。溶栓后5分钟症状明显好转,NIHSS评分降低,双眼右向不全凝视,左侧肢体肌力4级,右侧肢体肌力5级,NIHSS评分3分(凝视1分,左上肢1分,左下肢1分)。随后对患者进行CTA、CTP检查。
2
术前影像
溶栓后头颅CTA+CTP示:右侧额顶颞枕大片低灌注区,右侧大脑中动脉M1-M2段闭塞伴分支稀疏,右侧颈内动脉多发粥样斑块,管腔局部重度狭窄。




3
初步诊断
脑梗死,右侧颈内动脉次全闭塞,右侧大脑中动脉闭塞。
3
治疗方案
● 手术预案分析:患者CTP提示小核心梗死伴大面积缺血半暗带,错配比大,符合取栓指征。发病机制考虑右侧颈内动脉次全闭塞的基础上伴右侧大脑中动脉栓塞,实际需结合造影明确。
● 治疗方案:患者为静脉溶栓后症状明显缓解,NIHSS评分3分,考虑血管部分再通,但头颅CTA提示仍存在颅内大血管闭塞,有病情进一步加重风险,与家属沟通后建议行颅内动脉取栓术,必要时予以颈动脉支架置入术。
4
术中涉及介入器械选择
· 90cm 长鞘
· 加奇生物 6F 115cm Tethys®中间导引导管
· 300cm 0.014inch微导丝
· 加奇生物 21系列 Fastunnel®输送型球囊扩张导管 2.0×15mm
· 取栓支架 4×20mm
· 颅内远端保护装置 5mm
· 颈动脉球囊 4×20mm
· 颈动脉支架 7×40mm
5
手术过程
造影情况
左侧前交通开放,向右代偿,左侧颈内动脉未见明显血管狭窄,左侧椎动脉起始部重度狭窄,右侧颈内动脉起始段次全闭塞,大脑中动脉闭塞,局部有造影剂滞留。




术中诊断
右侧颈内动脉次全闭塞,右侧大脑中动脉闭塞,考虑串联病变。
术中分析
右侧颈内动脉窦部次全闭塞,大脑中动脉闭塞,可见闭塞远端局部造影剂滞留,提示窦部斑块导致的次全闭塞,导致血栓形成和脱落引起颅内栓塞可能。
手术经过
6F 长鞘送至右侧颈总动脉近分叉处,送入6F 115cm Tethys®中间导引导管,遂将21系列 Fastunnel®输送型球囊扩张导管 2.0×15mm在300cm 0.014inch微导丝同轴导引下通过窦部。


采用FIRST技术,直接充盈21系列 Fastunnel®输送型球囊扩张导管 2.0×15mm预扩窦部狭窄,顺势直接采用21系列 Fastunnel®输送型球囊扩张导管 2.0×15mm辅助穿梭技术轻推中间导管通过狭窄。
继续顺势而为,一气呵成,全程零交换,将Fastunnel®输送型球囊扩张导管 2.0×15mm作为取栓支架输送微导管在300cm 0.014inch 微导丝导引下送入右侧大脑中动脉M1段闭塞远端,回撤微导丝,21系列Fastunnel®输送型球囊扩张导管内路图确认真腔。21系列Fastunnel®输送型球囊扩张导管释放取栓支架 4×20mm,完整覆盖血栓,等待的同时在支架的锚定下将中间导管前推至支架尾端。再次通过铆钉+同轴技术顺势将长鞘沿中间导管挤压滑过窦部狭窄到C1远端。





采用SWIM技术一次取通右侧大脑中动脉,TICI分级2C级。


通过微导丝将保护伞置于右侧颈内动脉C1段以远释放,再将长鞘回撤至颈总动脉。将球囊 4×20mm于右侧颈内动脉狭窄处预扩病变。


沿保护伞导丝置入颈动脉支架 7×40mm,造影示支架形态良好,颅内外血运重建良好。



6
术后情况
术后即刻影像


术后24h影像




病情变化:
术后24小时NIHSS评分2分(面瘫1分,构音1分);
住院5天后出院,NIHSS评分1分(面瘫1分)。
病例总结
1.本例患者入院后行静脉溶栓治疗,溶栓后症状明显好转,但仍有大脑中动脉闭塞,尽管患者NIHSS评分低,但患者明显低灌注+大脑中动脉栓塞,如不进行血管再通,有病情进一步加重的高风险,故与家属沟通后,急行血管内治疗。
2.患者为颈动脉C1段次全闭塞引起的颅内大脑中动脉栓塞的经典串联病变,采用FIRST技术,使用Fastunnel®输送型球囊扩张导管先以球囊扩张辅助穿梭技术将中间导管通过近端的狭窄而建立通路,然后不用交换微导管,继续直接用Fastunnel®输送型球囊扩张导管作为微导管置入大脑中动脉释放取栓支架,快速完成远端大脑中动脉的再通,一气呵成,后再定心处理近端颈动脉狭窄,极大地缩短再通时间,这对于低NIHSS评分取栓患者是至关重要的,尽快地开通血管,降低术中多次操作二次栓塞的风险,使得Fastunnel®输送型球囊扩张导管在处理此类患者中展现了优势。

王怀舜
苏州大学附属第二医院
医学硕士
2021年毕业于苏大附二院后留院工作,主攻脑血管病和神经介入方向。擅长医学统计学,文章和研究成果多次受邀在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全国年会,中国卒中学会学术全国年会和中国介入神经病学大会等全国性会议上发言。
许李星
盐城市大丰人民医院
神经内科主治医师,2014年毕业于苏州大学临床医学专业
专业擅长:对神经内科常见病、多发病、疑难危重病人的诊疗具有丰富的临床经验,特别擅长头晕、头痛、失眠、急慢性脑血管病的诊治。
肖国栋
苏州大学附属第二医院
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
苏州大学附属第二医院神经科副主任兼神经介入亚专科&卒中病房主任
苏州市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介入学组组长、中国研究型医院协会介入神经病学专委会常务委员、江苏省卒中学会神经介入专委会副主委、中国卒中学会青理会常委、中国医师学会神经病学分会介入学组委员、SVN杂志编审委等学术任职。



声明:脑医汇旗下神外资讯、神介资讯、脑医咨询、Ai Brain 所发表内容之知识产权为脑医汇及主办方、原作者等相关权利人所有。
投稿邮箱:NAOYIHUI@163.com
未经许可,禁止进行转载、摘编、复制、裁切、录制等。经许可授权使用,亦须注明来源。欢迎转发、分享。
投稿/会议发布,请联系400-888-2526转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