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3月18日发布 | 53阅读

文献查阅丨UBE治疗多节段LSS手术切口设计

江伟

西北大学附属医院(西安市第三医院)

康坤龙

西北大学附属医院(西安市第三医院)

达人收藏

UBE技术治疗多节段腰椎疾病时,原则上两个节段椎管减压需四个切口。针对多节段腰椎疾病手术切口增加,该文献描述了手术中保留肌肉和减少切口的三种方式。

UBE手术步骤

术前通过透视定位椎板间和责任椎间隙水平。

测量1.上下椎板之间距离,2.脊柱中线到小关节边缘距离。

依据测量结果确定手术切口,操作入路与观察入路间隔至少3cm。

置入逐级扩张,放置内镜和操作工具,灌注水确保水流冲洗通畅

分离确定上椎板下缘,关节突内侧缘,下位椎板上缘。

磨钻进行单侧椎板切除,直到达到黄韧点的上附着点。

扩大棘突根部,以进行对侧椎板切除。

刮勺或保护磨钻进行对侧椎板切除,直到到达对侧上关节突,部分切除对侧关节突后,分离椎板下边缘和关节突内侧缘。

在分离黄韧带的整个边缘后,使用椎板钳整块切除。

需椎间盘切除时,在神经和后纵韧带之间分离后进行椎间盘切除。

使用髓核钳或钩形剥离器取出破裂的椎间盘。

如果椎间盘成分钙化或硬化,则使用椎板钳。

减少切口的手术方式
01
阶梯式技术

对于3个及3个以上节段椎管狭窄的病例,可采用阶梯式技术。

第一节段减压后取出器械,原上方入路可作为第二节段的下方入路

例如:右侧从尾侧往头侧做,依次将操作通道当作下一个节段的观察通道。

该技术可通过三个切口进行双节段椎管减压。

阶梯技术示意:(a)共用一个入路减少了切口数量和肌肉损伤风险(红色圆圈:共享入口)。(b)阶梯技术切口设计。(红圈,共享入口),在第一节段减压时作为内镜入路,在第二节段减压时变为工具入口。(c)下一阶段椎板切除的内镜图像。(d)上节段椎板切除术的内镜图像。

02
入路互换技术 

通道互换技术适用于椎板间隙较短的双节段手术。

通过第一(最高)入路作为内镜入路进行上一节段椎管减压,通过第一入路作为器械入路和第二入路作为内镜入路进行下一节段椎管减压。初始节段减压后,改变工作入路和器械入口,以进行下一节段减压。

例如:右侧入路时,右手持镜,通过下入路进行上一节段减压,换左手持镜通过上入路进行下一节段减压。

使用该技术,仅使用两个入路即可完成两个节段减压。

入路改变技术示意:(a)共享两个入路可以减少手术所需的入路数量。(b)入路放置:通过内镜入口和 工具入路对上节段进行减压,通过器械入口和内镜入路对较低节段进行减压(c)使用磨钻上节段椎板切除的内镜图像。(d)使用骨凿进行下节段椎板切除的内镜图像。

03
倾斜技术

倾斜技术适用于腰椎高度较低或肌肉密集的患者。

进行双入路。上入路应位于第一和第二腰椎椎板水平之间,下入路应位于第二和第三腰椎椎板水平之间。

中间节段减压后,通过倾斜两个入路进行上一节段和下一节段减压。

倾斜技术仅使用两个入路对三个脊柱节段进行减压,在手术过程中根据需要调整倾斜角度以获得适当的方向。

倾斜技术示意:(a)共享入路减少了所需的皮肤切口数量并保留了肌肉组织。(蓝色:内镜入路,红色:器械入路。(b)在上节段椎板切除术中内镜和器械入路的倾斜角度。这是一个上方为两个节段的病例,使用倾斜技术,在最后一个节段多应用一个入路。(c)中间节段椎间盘切除的内镜图像(L4-5),(d)上节段椎间盘切除的内镜图像(L3-4),(e)下节段椎间盘切除的内镜图像(L5-S1)。

Key Point

1.该技术适用于治疗多节段腰椎退行性病变。

2.术前务必测量椎板间隙和棘突间隙。

3.务必进行正位X线透视引导。

4.良好的水灌注冲洗是清晰成像和创建安全手术野的重要初始步骤。

5.上位椎板下缘是UBE各节段的重要标志。

6.阶梯技术中,内镜入口可用作后续节段的工具入口。

7.入路改变技术中,两个入路可以互换,以在额外的脊柱节段进行减压。

8.倾斜技术改变了内镜和器械入口的角度,允许在不增加切口数量的情况下在额外的脊柱节段进行减压。

9.放置引流可以防止血肿形成。

10.对于倾斜和入路改变技术,需确保在剥离过程中保护硬膜。


参考文献
Kim SK. Minimizing Tissue Injury and Incisions in Multilevel Biportal Endoscopic Spine Surgery: Technical Note and Preliminary Results. Medicina (Kaunas). 2024;60(3):514. Published 2024 Mar 21.

PMID:38541240

本文仅限文献学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组稿:康坤龙 
审校:江   


END

声明:脑医汇旗下神外资讯、神介资讯、神内资讯、脑医咨询、Ai Brain 所发表内容之知识产权为脑医汇及主办方、原作者等相关权利人所有。

投稿邮箱:NAOYIHUI@163.com 

未经许可,禁止进行转载、摘编、复制、裁切、录制等。经许可授权使用,亦须注明来源。欢迎转发、分享。

最新评论
发表你的评论
发表你的评论
相关临床评分小工具
关键词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