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源自公众号:神经病学思辨

眩晕门诊患者来自不同的社会阶层,对于病情的诉说有不同的方式和主客观感受的混杂。特别是头昏的主诉,经常是医生们先被绕晕。患者还常常以最简洁的语言要求医生帮助解决不适。最常听到的是“医生我头晕”就没有下文了.经常会发现这类患者实际上要解决的不适,可能包含头部的胀痛感,或是是失眠的不适感,或是心情不畅, 行动不稳等等广泛的问题。也是医生接诊中最需要先搞清楚患者头昏主诉的真实含义,详细的问诊必不可少。国内外的医生们都会有这样的感受。国外的学者总结了患者的头昏主诉常常包含有4种可能的涵义:
The complaint of “Dizziness” is divided into 4 categories:
①Vertigo(眩晕): illusion of movement of the patient or his/her
②surroundingsPresyncope(晕厥及晕厥前状态): a sense of impending loss of cons or fainting
③Disequilibrium(失稳感): a sense of imbalance, unsteadiness
④Light-headedness(头重脚轻感): hyperventilation, hysterical neurosis
临床上经常发现医务人员概念不清或者没有认真询问病史,把患者的口头语言当做医学术语来对待,因而出现:病人眩晕,医生” 头昏”.。所以诊断第一步先要将患者头昏主诉与医学概念加以梳理, 区别:是眩晕 (Vertigo)或是头昏(dizziness)、晕厥、.失稳感、头重脚轻感,神经症(焦虑抑郁)等等。
注意眩晕是医学术语,医生的诊病概念和思路来源于此, 眩晕定义:空间定位觉障碍时产生的一种主观性感觉紊乱(幻觉或错觉);或表述为:人体与周围环境之间的相互空间关系在皮层感觉中枢的反映失真)。眩晕相关的疾病的诊断是围绕这一概念和病理生理机制来展开的。

真性眩晕(Vertigo,与现今的概念相当于“前庭系统性眩晕”):旋转性、晃动、沉浮、歪斜(自觉和他觉性);眼球震颤、姿势不稳,倾跌,偏过定位;迷走神经激症状(恶心、呕吐、面色苍白);卧床,固定体位、头位,症状不减轻
假性眩晕(dizziness,头昏;指的是“非前庭系统性眩晕”):无旋转性,只是头麻,头闷,头涨,健忘,乏力,空虚,不稳,眼花,脚轻浮;常伴有全身慢性性疾病或精神因素.
非前庭系统性眩晕常见于: ①眼性眩晕②心、脑血管性 ③全身中毒性、代谢性、感染性疾病④各种原因引起的贫血 ⑤头部外伤后眩晕⑥颈椎病及颈肌病 ⑦神经官能症


接着,从“平衡三联”的生理机制入手,进一步排除视觉、本体觉问题引起的不稳感,从而更深入一步求证“头晕”是否与前庭病变有关。平衡三联指的是平衡功能的三个重要环节 : 1.前庭系统 2.视觉 3.本体感觉;虽然视觉和深感觉参与维持人体正常的空间位象,当视觉和本体感受器的功能不良,病人会有失衡感,尽管它们的病变很少主诉眩晕,但还是会有部分患者描述为“不稳,头昏”。
通过 查体(视力检查,深感觉检查)相对比较容易辨明临床中视觉和本体感觉的问题.而比较困难的是前庭系统的病变的定位和定性,也是眩晕诊断的关键点。
这里还要提请注意考虑平衡三联各解剖部位的的血供环节,由此也可能产生平衡功能的障碍,例如心血管病变常常伴随有平衡功能障碍的表现(如心动过缓,低血压等)或以头晕为第一主诉求医。从这里也提醒在眩晕的诊断过程中要有全身性的思考。


第三,在在明确为前庭系统的问题之后,要进一步考虑定位是前庭周围性,还是前庭中枢性的病变。这也是眩晕的诊断难点和要点,因为前庭系统病变的解剖路径可以涉及周围部分(内耳到脑干的前庭神经核)和中枢部分(桥脑前庭神经核以上部分,包括小脑;颞叶等),需要结合这两者的临床特点来定位,判断患者的眩晕是前庭中枢性或是前庭周围性的病变。由于前庭周围和前庭中枢引起眩晕症状的各有其代表性疾病。由此可以进一步缩小疾病的查找范围。
前庭病变可以从神经功能的反射弧加以思考,主要注意以下三部分:
1,接受与传递信息(感受器) 2,效应或反映(运动系统)3,协调与控制(前庭核、小脑;颞叶),临床中可以简化为分辨是属于前庭周围性或是前庭中枢性的问题.























声明:脑医汇旗下神外资讯、神介资讯、神内资讯、脑医咨询、Ai Brain 所发表内容之知识产权为脑医汇及主办方、原作者等相关权利人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