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3月07日发布 | 751阅读

【中国声音】GPi-DBS与STN-DBS治疗Meige综合征的疗效比较与预测因素:一项基于个体病例数据的荟萃分析

解虎涛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

黄健嵩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

张建国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

达人收藏、周刊收录2项荣誉


研究简介:

Meige综合征作为一种复杂的运动障碍疾病,其治疗优化仍是临床研究的重点方向。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张建国教授团队近年来围绕脑深部电刺激(DBS)治疗Meige综合征开展了一系列研究。近日,该团队又在国际神经外科期刊《Journal of Neurosurgery》发表了最新研究成果,通过系统分析为DBS治疗靶点选择提供了新的数据支持。该研究采用个体病例数据荟萃分析(IPDMA)方法,系统整合全球26项研究、233例患者的个体数据,涵盖了不同随访时段,并采用了严格的统计分析方法进行对比和回归分析。研究发现GPi-DBS和STN-DBS在临床疗效上无显著差异,两种靶点均能显著改善患者的运动症状和功能障碍。此外,较长的病程与治疗效果呈负相关,而术前疾病严重程度与疗效正相关。这些发现对临床实践具有重要启发,提示DBS是一种有效且稳定的治疗方式,并强调了早期干预在获得更佳疗效中的关键作用。

该工作由张建国教授指导,解虎涛博士后与黄健嵩硕士共同完成。团队指出,尽管当前数据支持两种靶点的临床等效性,但受限于所纳入多为单中心回顾性研究等局限性,后续将通过正在开展的前瞻性、多中心研究:“MEIGES”(ClinicalTrials.gov ID NCT05416905)项目继续完善证据体系。


研究背景


Meige综合征作为成人局灶性肌张力障碍的典型亚型,其进行性加重的眼睑-口颌部运动症状常导致功能性失明与社交障碍。尽管肉毒毒素注射和药物等传统疗法可短期缓解症状,但长期疗效受限。脑深部电刺激(DBS)为难治性患者提供了新选择,苍白球内侧(GPi)直是常用靶点,其疗效和安全性已获证实。近年来,由于较低电池消耗和更快起效等优势,丘脑底核(STN)作为DBS靶点逐渐受到关注,并且现有的研究分别报道了2个靶点的临床有效性。


那么,一个关键问题随之而来:哪一个靶点更优?目前仅有一项2019年的个体病例数据(IPD)荟萃分析比较了GPi-DBS与STN-DBS的疗效,但其中STN组仅有21例患者,限制了比较效力。过去5年中,关于STN-DBS治疗的研究显著增加,包括我们团队近期的一项最大样本(n=51)的研究(拓展阅读:《【中国声音】双侧STN-DBS治疗原发性Meige综合症的临床疗效与预测因素》),这为在个体病例数据层面全面评估GPi与STN的疗效提供了机会。此外,尽管大多数患者在运动症状方面获得了明显改善,但仍有部分患者无效或甚至症状恶化。因此,确定DBS治疗Meige综合征疗效的预测因素尤为重要。


鉴于目前缺乏高等级研究来回答这些问题,本文利用现有已发表的个体病例数据进行了分析。研究目的包括:1)全面评估Meige综合征患者在接受DBS治疗后的症状改善情况;2)比较GPi-DBS与STN-DBS的临床疗效;以及3)确定预测DBS疗效的关键因素。


数据来源


本研究遵循PRISMA指南,在PubMed、Embase和Web of Science数据库中(检索时间范围为2000年1月至2023年6月)进行了系统检索。初始共检索到5492篇文献,经独立去重和严格筛选后,最终纳入26项符合标准的研究,共包含233名患者的个体病例数据(图1)。


图1. 基于PRISMA指南的研究选择流程图


研究思路


首先,本研究明确纳入标准:仅包括确诊为原发性Meige综合征、提供术前和术后BFMDR评分、患者年龄、病程及随访数据,并接受双侧DBS(靶点为GPi或丘脑底核)的英文发表研究。接着,研究团队依据PRISMA指南,在上述数据库中使用关键词组合进行文献检索,两位研究者独立完成文献去重、筛选和全文审查。随后,从纳入的文献中提取患者性别、发病及植入时年龄、病程、随访时长、BFMDR评分和刺激参数等数据,对缺失信息进行补充并剔除重复病例。研究还采用MINORS工具对文献质量进行评估,并利用配对t检验、独立样本t检验、ANOVA和ANCOVA比较不同随访时段及靶点组的疗效,同时通过随机效应模型和回归分析探讨影响DBS效果的关键预测因素。


主要结果


总体疗效改善


共纳入26项研究,涉及233名患者(图1),平均随访时间为27.10±33.64个月。总体来看,患者的BFMDRS-M评分平均改善率为65.09%±26.65%,BFMDRS-D评分改善率为53.48%±42.44%,均达到统计学显著性;使用BFMDRS-M改善≥30%及MCID值4作为应答标准时,分别有207名(88.84%)和203名(87.12%)患者显示出临床应答(表2)。


表2. 末次随访时患者的基本信息、结局和程控参数


亚组分析及其他结果


按照随访时段(0至≤6个月、>6至≤12个月、>12至≤24个月、>24至≤36个月、>36个月)进行分层分析,各亚组内患者的BFMDRS评分均有显著改善(均p<0.001),但不同随访时段之间无显著差异(ANOVA,p>0.05)。此外,不同症状类型的患者在最终随访时的疗效也未显示出显著差异(表3)。


表3. 针对随访时间和症状的亚组分析


靶点间疗效比较


在GPi-DBS与STN-DBS两组间,比较结果显示BFMDRS-M评分的改善率无显著差异(平均差为-2.58%,95%CI为-15.84%至10.69%;p=0.430),且两组的应答者比例也无显著差异。经独立样本t检验和ANCOVA(校正了性别、发病年龄、病程及术前评分等协变量)后,结果仍表明两种靶点在临床疗效上的差异不显著(表4,图3)。


表4. GPi-DBS与 STN-DBS之间整体疗效的比较


图3. GPi-DBS与 STN-DBS之间在不同随访时间段内的疗效比较


预测因素分析


多元线性回归和逻辑回归分析揭示,较长的病程与BFMDRS评分改善呈显著负相关(p<0.05),而术前BFMDRS评分较高则与治疗后更明显的改善呈正相关(p<0.05),表明病程和术前症状严重程度是预测DBS疗效的重要因素(表5)。


表5. 结局影响因素


研究结论


本研究的个体病例数据荟萃分析表明,DBS能显著改善Meige综合征患者的运动症状及功能障碍,同时GPi和STN两个靶点均提供了相当的疗效。多项统计检验显示,两组在BFMDRS评分改善率及应答者比例上无显著差异,无论在不同随访时段或不同症状类型中均未观察到疗效差异。此外,回归分析结果表明,较长的病程与治疗效果呈显著负相关,而术前BFMDRS评分较高则与更明显的改善相关,提示病程和术前症状严重程度为预测疗效的重要因素。这些发现说明,脑深部电刺激是一种有效且稳定的治疗方式,但其疗效会随着病程延长而减弱,从而强调了早期介入治疗的重要性。


第一作者简介


解虎涛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

● 神经外科医学博士、主治医师

●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博士后,师从北京天坛医院张建国教授 

● 主要研究方向为脑深部电刺激治疗运动障碍性疾病及精神疾病的临床和基础研究

● 现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和国家资助博士后研究人员计划各1项,参与国家重点研发计划专项2项,及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1项

● 目前为NeuroImage: Clinical、Neurosurgical Review、BMC Neurology、Scientific Reports等国际期刊审稿人

● 近5年共发表SCI论文24篇,其中以第一/共一作者身份发表7篇;中文核心期刊4篇,第一作者2篇;授权专利2项

黄健嵩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

● 北京大学医学部本科毕业,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专业型硕士研究生

● 师从北京天坛医院张建国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脑功能性疾病的颅内电生理及影像学


通讯作者简介


张建国 教授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

● 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

●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神经外科学中心副主任兼功能神经外科主任

● 北京市神经外科研究所功能神经外科研究室主任、神经电刺激研究与治疗北京市重点实验室主任

● 首都医科大学运动障碍性疾病诊疗与研究中心主任、神经调控技术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副主任

● 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北京学者、北京市有突出贡献专家

● 兼任中国医师协会神经外科医师分会常务委员兼总干事、中国医师协会神经调控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抗癫痫协会(CAAE)副会长、中华医学会神经外科学分会神经生理监测学组主任委员、北京医学会帕金森病与运动障碍分会副主任委员、北京医学会神经外科分会副主任委员、中国神经调控联盟理事长、世界立体定向和功能神经外科学会(WSSFN)常务理事、亚洲癫痫外科协会常务理事等

● 专注脑功能性疾病30余年,率先应用脑起搏器治疗帕金森病,开启了神经调控治疗脑功能性疾病的序幕,建立首个国家级神经调控多学科诊疗体系和平台,组建中国神经调控联盟,主持推动脑起搏器国产化的临床验证,为我国有源性植入脑起搏器的研发和临床推广做出了突出贡献

● 主持科技部、国自然重点及省部级课题20余项,近5年在《JAMA Neurology》《Nature Communications》《JNNP》《Brain》等国际期刊发表相关研究成果150余篇

● 主编和编译论著8部,主持撰写临床诊疗指南及专家共识8项,其中1部被纳入国际指南规范

● 2018年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2021年获“华夏医学科技奖一等奖”,2021年当选“北京学者”等



END

声明:脑医汇旗下神外资讯、神介资讯、神内资讯、脑医咨询、Ai Brain 所发表内容之知识产权为脑医汇及主办方、原作者等相关权利人所有。

投稿邮箱:NAOYIHUI@163.com 

未经许可,禁止进行转载、摘编、复制、裁切、录制等。经许可授权使用,亦须注明来源。欢迎转发、分享。

最新评论
发表你的评论
发表你的评论
来自于专栏
关键词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