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3月06日发布 | 966阅读

【中国声音】Pipeline栓塞装置用于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后复发的动脉瘤

吕宪利

清华大学附属北京清华长庚医院

梁士凯

长庚

达人收藏、周刊收录2项荣誉




作者:孔维明,梁士凯,吕宪利

通讯作者:吕宪利

作者单位:北京清华长庚医院神经外科




image1.png



摘要


目的:自Pipeline栓塞装置(PED)问世以来,其超适应症使用显著提高了复杂颅内动脉瘤的治疗效果,包括复发性动脉瘤的治疗。尽管PED在此类情况下有效,但其在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SAC)后复发性动脉瘤中的作用仍缺乏循证医学证据。本研究旨在评估PED治疗SAC后复发性动脉瘤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方法:本研究纳入了10例接受SAC治疗后因动脉瘤复发或再出血而再次接受PED治疗的患者。初次治疗与后续治疗的平均间隔时间为12个月。临床结果包括并发症、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以及动脉瘤完全闭塞的证据。


结果:所有PED均成功放置,仅1例出现轻微围手术期并发症。在PED植入后的6个月随访中,10例复发性动脉瘤均完全闭塞,无任何不良临床后遗症。在1例椎动脉动脉瘤中,由于动脉瘤近端动脉狭窄,PED放置前进行了球囊扩张。


结论:使用PED治疗SAC后复发的动脉瘤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关键词颅内动脉瘤-复发-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Pipeline栓塞装置



引言


血流导向疗法(FD)的引入标志着颅内动脉瘤血管内治疗的重大范式转变。Pipeline栓塞装置(PED)最初被批准用于治疗从岩段到床突上段的大颈内动脉(ICA)大宽颈动脉瘤,现已被广泛用于治疗许多其他部位和类型的动脉瘤。多项研究也评估了PED在血管内或显微外科治疗后复发性动脉瘤中的应用。


使用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SAC)治疗颅内动脉瘤的最大临床问题是高复发率,复发率在13%至48%之间。在之前的报告中,SAC动脉瘤的再治疗率高达13%。PED设计为一种柔性低孔隙率支架,可以减少母动脉与动脉瘤之间的血流动力学流动,促进动脉瘤血栓形成,允许血流进入分支动脉,并为内膜修复和生长提供支架。这种重建潜力、低发病率和高效实现动脉瘤闭塞的特性可能为SAC后复发性动脉瘤提供安全有效的治疗。本研究评估了PED作为SAC治疗后动脉瘤复发的补救治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方法


患者群体:从2018年1月至2024年7月,回顾性研究确定了10例颅内动脉瘤患者,这些患者之前接受了SAC治疗,并因动脉瘤复发(8例)和再出血(2例)而接受了二次PED治疗。记录患者基本信息、动脉瘤特征、治疗结果和随访结果。


药物治疗:未对所有患者进行抗血小板药物的疗效测试。对于未破裂的复发性动脉瘤,8例患者在治疗前5天每日服用75mg氯吡格雷和100mg阿司匹林。手术期间,持续高压注射肝素盐水(3000u/500 ml)。PED放置后,静脉注射3000u肝素,并静脉泵注6ml/h的5%替罗非班,持续24小时。维持双联抗血小板口服治疗3个月,并继续口服阿司匹林治疗至6个月。对于破裂的复发性动脉瘤,2例患者在治疗前3小时服用300mg氯吡格雷和300mg阿司匹林。手术期间,持续高压注射肝素盐水(3000u/500ml)。治疗后,静脉注射3000u肝素,并通过导引导管注射6ml的5%替罗非班,然后静脉泵注6ml/h的替罗非班,持续24小时。维持双联抗血小板口服治疗,75mg氯吡格雷和100mg阿司匹林,持续3个月,并继续口服阿司匹林治疗至6个月。


手术过程:PED治疗在全身麻醉下进行。脑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评估复发性动脉瘤的位置、大小和母动脉的管腔大小。选择适当大小的PED覆盖初始支架和动脉瘤部位,以避免不良粘附。使用8-Fr动脉鞘获得股动脉通路。使用三轴系统,配备6-Fr Neuron Max导引导管(Penumbra, Alameda, California, USA)放置在母动脉的颈段。115cm 0.072英寸(内径)Navien导管(Covidien/ev3)通过长鞘导航。使用0.014英寸导丝(Traxcess, MicroVention/Synchro, Stryker)的导丝环技术,将Marksman微导管(Covidien/ev3)推进到远端血管,通过支架以防止导丝穿过支架网孔。选择PED覆盖整个先前支架的长度,确保PED的两端打开并粘附到正常血管段。尽量避免在先前支架内释放PED,因为先前支架的网孔会影响PED的打开。如果先前支架的位置不合适,例如放置得离动脉瘤颈太远,不适合释放PED,则PED将在先前支架的直线部分释放并覆盖其近端。



结果


患者的平均年龄为54.2岁(范围16-73岁)。4例男性(40%)和6例女性(60%)。其中5例患者(50%)最初表现为蛛网膜下腔出血(SAH),5例为偶然发现。动脉瘤的平均大小为10.3mm(范围2.0-26.0mm)。动脉瘤的形态包括囊状(n=6)、水疱样(n=2)和梭形(n=2)。动脉瘤的位置涉及床突上颈动脉(n=5)、大脑中动脉(n=2)、椎动脉(n=2)和基底动脉(n=1)。使用的支架包括Enterprise(Codman, Raynham, Massachusetts, USA)(n=5)、Solitaire AB支架(Medtronic)(n=2)、低剖面可视化腔内支撑(LVIS)支架(Microvention/Terumo, Tustin, CA)(n=2)和Neuroform Atlas支架(Stryker, Fremont, California, USA)(n=1)。自初次治疗以来的平均时间为12个月(1.5-72个月)。2例患者接受了残余动脉瘤的治疗,这些动脉瘤在之前的治疗中未完全治愈。6例患者经历了再通,2例患者经历了再出血。


image2.png


治疗:所有患者的先前支架均成功通过,PED支架均成功部署。PED支架在9例患者的支架远端正常血管段打开,1例患者因Atlas支架放置过远而在支架内打开PED。所有PED支架均未被先前支架的网孔卡住而妨碍其正确部署。


临床并发症:1例椎动脉动脉瘤患者在PED部署后24小时出现右下肢无力和麻木。6个月随访时症状消失,患者能够独立进行所有日常生活活动。


临床和血管造影结果:仅1例患者出现轻微围手术期并发症。血管造影在8.6个月时进行,所有患者均显示动脉瘤完全闭塞。在平均8.6个月的随访期间(范围6-24个月),未观察到延迟并发症。9例患者术后mRS评分为0,1例患者因动脉瘤压迫导致的视觉缺损mRS评分为2。


image3.png


image4.png

图1:一名38岁女性患者在接受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术治疗1个月后,出现Hunt-Hess 1级蛛网膜下腔出血(SAH)。

A. 右侧颈内动脉造影,侧位视图,显示床突上段复发的水泡样动脉瘤(箭头所示)。

B. 透视图像,斜位视图,显示弹簧圈紧密填塞,但Enterprise支架两端贴壁不良(箭头所示)。随后,成功植入一枚Pipeline栓塞装置(PED;4.0×20mm,美敦力公司),覆盖了先前支架的近端和远端。

C. 未减影图像,侧位视图,显示Enterprise支架两端贴壁良好(箭头所示)。

D. 6个月随访时的数字减影血管造影,右侧颈内动脉侧位视图,显示动脉瘤完全闭塞。


image5.png

图2:一名63岁男性患者在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术后出现动脉瘤残留。

A. 数字减影血管造影,右侧颈内动脉注射,侧位视图,显示手术结束时动脉瘤残留部分仍有少量显影(箭头所示)。

B. 数字减影血管造影,右侧颈内动脉注射,前后位视图,未减影图像显示Neuroform Atlas支架(史赛克公司)远端位置较远。

C. 未减影图像,侧位视图,显示Pipeline栓塞装置在先前支架内完全展开。

D. 最终的未减影血管造影图像显示无血栓栓塞并发症的证据。


image6.png

图3:一名66岁男性患者因椎动脉瘤破裂接受了LVIS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术,术后6个月复查。

A. 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斜位视图,显示动脉瘤残留(白色箭头)以及LVIS支架近端动脉狭窄(黑色箭头)。为改善载瘤动脉近端狭窄,进行了球囊血管成形术,并植入一枚Pipeline栓塞装置以覆盖3个动脉瘤。

B. 未减影图像显示先前植入的LVIS支架、弹簧圈以及Pipeline栓塞装置在支架内完全展开(箭头所示)。

C. 6个月随访时的减影血管造影图像显示动脉瘤完全闭塞,动脉狭窄得到改善



讨论



PED的出现彻底改变了颅内动脉瘤的血管内治疗,尤其是在其超适应症应用中。PED的动脉瘤闭塞率高达93%-94%,使其成为复杂颅内动脉瘤的特别有吸引力的治疗方法。这促使我们尝试将PED作为先前接受SAC治疗的复发性动脉瘤的补救治疗。尽管最近有研究表明,FD在弹簧圈栓塞和夹闭后复发性动脉瘤的治疗中是有效的,但其在治疗接受SAC的动脉瘤中的效果尚不十分明确。


许多研究表明,动脉瘤的闭塞率低,并发症发生率高。尽管对SAC后FD治疗的热情相对较低,但PED可能是SAC治疗后复发性动脉瘤的最佳选择。动脉瘤闭塞率低和并发症发生率高可能是由于不同的血流导向装置选择和技术水平差异所致。报告的动脉瘤完全闭塞的治疗效果范围为38%至65%,显著低于PED用于治疗动脉瘤的预期效果。植入支架的动脉瘤的发病率也高得多,严重的神经系统后遗症包括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和主要缺血性和出血性事件,发生率在8%至14.3%之间。


在血流导向治疗之前,先前支架包括LVIS支架、Enterprise支架和Solitaire AB支架。随后的FD治疗可能具有技术挑战性,例如微导丝被支架网孔夹住,FD头部卡在支架上无法打开,阻碍FD的正确部署和粘附,从而降低其疗效并增加血栓形成的倾向。尽管存在这些潜在的限制,我们认为使用PED治疗支架植入后复发的效果似乎与未治疗动脉瘤的安全性一致。我们没有发现先前放置的自扩张支架会影响PED支架的疗效。Park等人报告,PED在SAC后复发性动脉瘤中的完全闭合率为94%。在我们的系列中,我们还部署了PED以覆盖先前支架的远端和近端。对于破裂的动脉瘤,采用了PED+弹簧圈的方法。对于未破裂的动脉瘤,单独使用PED就足够了。球囊血管成形术可用于严重的母动脉狭窄。旋转和推动环状尖端微导丝已被证明是在通过先前支架时推进微导丝的有效技术,可有效防止微导丝穿过先前支架的网孔。Chalouhi等人在原位支架内部署PED或确保PED长度足够以锚定在支架远端和近端的正常动脉上,以便PED不会卡在先前支架的支柱上。


尽管如此,我们很大程度上认为,目前进行的常规血小板功能测试可能是不必要的。这与DELPHI共识声明一致。此外,最近的一项研究表明,血小板测试与PED治疗患者的较差临床结果相关。


image7.png


局限性


本研究有几个局限性。首先,回顾性研究存在选择性偏倚。其次,本研究揭示了一个在分流技术方面具有丰富经验的单一机构的结果。最后,患者数量相对较少,尤其是在治疗失败后,PED治疗的数量有限。在解释治疗结果时,重要的是要意识到基于这个小群体的观察结果与其他研究报告的结果相似。


结论


PED治疗对先前支架失败后复发性动脉瘤的效果似乎与未治疗动脉瘤一致,而风险并未增加。





作者简介




image8.png

通讯作者:

吕宪利 副主任医师

清华大学附属北京清华长庚医院神经外科

清华大学临床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临床试验PI。

全球前2%顶尖科学家。

担任北京清华长庚医院神经中心党支部支部委员,医学研究发展委员会委员,抗菌药物管理委员会委员,介入管理委员会委员。

师从国内神经介入奠基人之一的吴中学教授,主要从事出血性及缺血性脑-脊髓血管病的血管内神经外科治疗;擅长复杂颅内动脉瘤、脑血管畸形、硬脑膜动静脉瘘、脊髓血管畸形、颅内富血管肿瘤及缺血性脑血管病的血管内治疗。

2007-2022年在国内外专业杂志上发表文章194篇,其中SCI论文130篇,累计影响因子271.265,被引用2776余次,2024年的H-index是31。

主编专著16部:4部由美国Nova Science出版社出版,国会图书馆出版物编目及Scopus数据库收录;3部由国际最大的科技出版社Springer出版;2部电子专著由瑞士Lausanne: Frontiers Media SA和MedDocs出版;7部由英国著名出版社IntechOpen出版。电子专著1部,由美国内达华州MedDocs Publishers出版。参编专著2部:Springer出版和IntechOpen出版。

国家医疗器械审评中心审评委员会委员;获国家发明专利1项、实用新型专利2项;作为项目骨干参与国家重点项目一项、国自然项目4项、首发专项2项;主持北京市医管局科研培育项目1项,清华大学精准医学基金1项。

多次担任国际会议主席及学术委员会委员,多次作国内外会议的主题发言;Neuroscience Informatics杂志副主编,Frontiers in Neurology杂志副主编,Interventional NeuroradiologyStroke and Vascular NeurologyJournal of NeuroradiologyThe Neuroradiology JournalWorld Journal of RadiologyJournal of Neurorestoratology和《科技纵览》杂志编委;世界介入神经放射学会World Federation of Interventional Therapy Neuroradiology(WFITN)、世界卒中学会World Stroke Organization(WSO)和References Citation Analysis(RCA)会员。

2022年4月和2024年6月World Journal of Radiology杂志封面人物;2023年8月中国科技成果杂志(核心期刊)封面人物;2022年5月入选北京市科技专家库;2021年-2024年连续4年入选美国斯坦福大学发布的全球前2%顶尖科学家终身和年度科学影响力排行榜。


image10.jpeg

梁士凯 主治医师

清华大学附属北京清华长庚医院神经外科

清华大学临床医学院

姜除寒教授团队骨干

师从姜除寒教授从事脑血管病介入治疗至今

中国老年学和老年医学学会-脑卒中分会秘书

中国卒中学会会员

北京医学会神经介入专业委员会青年委员

北京医师协会神经修复学专科青年医师分会委员

北京慢病防治与健康教育研究会神经介入专业委员会专家委员



声明:脑医汇旗下神外资讯、神介资讯、脑医咨询、Ai Brain 所发表内容之知识产权为脑医汇及主办方、原作者等相关权利人所有。

投稿邮箱:NAOYIHUI@163.com 

未经许可,禁止进行转载、摘编、复制、裁切、录制等。经许可授权使用,亦须注明来源。欢迎转发、分享。

投稿/会议发布,请联系400-888-2526转3。

最新评论
发表你的评论
发表你的评论

临床研究

4939内容1208阅读

进圈子
来自于专栏
关键词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