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2月28日发布 | 832阅读
神经介入-动脉瘤
脑血管-动脉瘤

【重肿神外月刊】第十六期:后循环梭形动脉瘤的血管内治疗:血流导向的时代

杨海峰

重庆大学附属肿瘤医院

娄四龙

重庆大学附属肿瘤医院

阮健

重庆大学附属肿瘤医院

石油

重庆大学附属肿瘤医院

达人收藏

“重庆大学附属肿瘤医院神经外科月刊”每月回顾经典病例,针对神经系统疾病诊断、治疗提出最优治疗方案。病例包括神经系统肿瘤、脑血管疾病、脊柱脊髓疾病等。科室经历20余年发展,已形成以神经外科为先导、肿瘤专科为特色、专家有特长、专病专治的特点,拥有国内外先进技术并可以保持同步发展的神经外科专科队伍。科室目前可开展精准外科体系治疗脑胶质瘤、经鼻内镜下鞍区肿瘤切除手术、复杂颅内颅内动脉瘤介入及夹闭手术、脊柱脊髓肿瘤及退行性病变微创手术、神经导航或机器人辅助下脑内组织穿刺活检技术、神经内镜下脑室内、松果体区肿物切除、神经内镜与显微镜双镜联合行大脑深部、颅底的复杂肿瘤切除等。

本期为大家分享,重庆大学附属肿瘤医院神经外科病例精彩内容:后循环梭形动脉瘤的血管内治疗:血流导向的时代。欢迎阅读和分享!




非囊状颅内动脉瘤(NIA)是一种罕见的疾病,目前分类繁多。目前NIA的分类有病理学分类及影像学分类。而NIA最常见于后循环,其包含梭形动脉瘤。其中,后循环梭形动脉瘤(PCFAs)在数量上占显著优势,当有症状时,可导致缺血梗死、占位效应、蛛网膜下腔出血(SAH)等。因为关于预测缺血、压迫和破裂的长期危险因素和危险因认识尚不足。由于常发病于后循环,手术相对较困难,手术风险及并发症均较高,一旦出现,可能造成灾难性后果。



非囊性动脉瘤的病理学分类


1型动脉瘤(典型的夹层动脉瘤):内膜层和中间层之间的环形内弹性膜(IEL)广泛破坏,形成假内腔。


2型动脉瘤(节段性扩张动脉瘤):内膜层和中间层之间的环形内弹性膜(IEL)拉伸或碎片化导致其扩张,可伴适应性内膜增厚,管腔表面光滑,一般不发生血栓形成。


3型动脉瘤(膨大夹层动脉瘤):内膜层和中间层之间的环形内弹性膜(IEL)撕裂伴异常增厚。形成分层的夹层,血栓在管腔及周围均可形成。


4型动脉瘤(动脉主干发出的囊性动脉瘤):起源于轻微破坏的IEL部分,无内膜增厚,穹顶由脆弱缺乏IEL的外膜或结缔组织组成。


非囊性动脉瘤的影像学分类

非囊性颅内动脉瘤:病变的定义为动脉直径大于载瘤动脉1.5倍(Huber的定义),类型如下:a. 梭状:动脉瘤扩张达正常直径1.5倍,无实际动脉瘤瘤颈或动脉节段的弯曲。b. 多形性扩张型:动脉扩张大于正常程度的1.5倍,涉及基底动脉或椎动脉,或两者均有不同程度的弯曲。c. 过渡型:动脉均匀动脉瘤扩张,累及椎动脉、基底动脉或两者兼有,受累动脉段叠加扩张。


后循环的梭形动脉瘤与囊状动脉瘤相比相对常见,它的治疗非常具有挑战性,由于缺乏真正的动脉瘤颈,简单的夹闭重建或弹簧圈栓塞有时是不可行的,需要更复杂的技术:包括搭桥治疗,支架辅助栓塞治疗,以及近20年来兴起血流导向装置。近年来,由于血管内治疗技术和材料学的更新迭代,血管内治疗的地位逐年突出;而由于外科手术的治疗较复杂,难度大,并发症率及死亡率均相对较高,外科手术的受欢迎程度逐步降低。


FIG. Suggested treatment algorithm for fusiform aneurysms in the posterior circulation based on presentation. FD = flow diverter; PVO = parent vessel occlusion.


目前,密网支架治疗椎动脉夹层动脉瘤已经在国内外多个医疗机构得到广泛应用。例如,有报道指出,采用Pipeline™ Flex血流导向密网支架治疗椎动脉夹层动脉瘤近期疗效良好。此外,国产密网支架治疗椎动脉夹层动脉瘤也日趋成熟,术后患者可恢复良好。




病史摘要


患者中年男性,因“头痛1周,体检发现颅内动脉瘤入院”。


既往病史:高血压病史,既往血压控制不佳;否认蛛网膜下腔出血、外伤等病史。


神经系统查体:(﹣)。


辅助检查:CTA/MRA检查提示“右侧椎动脉V4段动脉瘤伴血栓形成”。



初步诊断:右侧椎动脉V4段动脉瘤。


DSA造影显示:右侧椎动脉V4段动脉瘤,呈梭状,形态不规整,累及同侧PICA,伴PICA起始处稍狭窄,有造影剂滞留、双腔征,符合后循环梭形夹层动脉瘤的特点。


治疗策略

患者中年男性,可疑前哨性头痛症状,合并高血压病史,血压控制不佳。右侧V4段动脉瘤诊断明确,形态不规则,累及PICA动脉,有手术指征。


手术方式:

1. 载瘤动脉闭塞(Parent Vessel Occlusion,PVO)

2. 支架辅助栓塞(Stent Assisted Coiling,SAC)

3. 血流导向装置置入(Flow Diverter,FD)


考虑患者动脉瘤体积较大,形态不规则,且累及PICA动脉瘤,目前动脉瘤未破裂出血,单纯PVO闭塞椎动脉,代偿困难,势必造成缺血性事件。SAC是椎动脉夹层动脉瘤的治疗选项,但动脉瘤已累及PICA动脉,对PICA保护的要求较高,术后有PICA闭塞导致脑干缺血的风险,同时有较高的复发率。FD相较前两种方案,是一种重建方案,有三大特点:血流导向可即可减少瘤腔内血流;远期的血管内皮化作用,可形成永久的生物性血管壁修复;瘤体内血栓化后,张力下降,瘤腔萎陷,可减轻占位效应。综上结合患方意愿,选择FD密网支架置入方案。


手术过程

术前抗血小板准备:阿司匹林100mg+氯吡格雷75mg 5D。


术中主要介入耗材:
6F Envoy 导引导管
加奇 DCwire 0.14微导丝
Sine 27微导管
Lattice 4.1-35密网支架
ProGlide血管缝合器


先以泥鳅导丝携带导引导管,超选右侧V4段高位支撑,再加奇0.14微导丝携带Sine 27微导管上高稳定至基底动脉远端。预计锚定支架区域为V4末段,双侧椎动脉汇合为基底动脉之前处。



支架出头,缓慢回撤微导管至基底动脉近端起始处开始推送充分开放支架。系统整体回撤,造影确认支架远端锚定于右侧椎动脉V4段远端,汇合为基底动脉之前区域以确保对侧椎动脉血流通畅。



支架继续开放,覆盖动脉瘤后,再次造影确认远端支架锚定位置,动脉瘤内支架贴壁情况好。即刻,见动脉瘤内造影剂滞留。



支架全部释放,开放较好,位置及贴壁良好,用微导丝,按摩支架后,行支架三维成像,见动脉瘤内造影剂滞留,载瘤动脉瘤通畅,包括右侧PICA在内的后循环各分支动脉均显影良好。



讨论


1

血流导向装置密网支架,是治疗椎动脉V4段梭形动脉为代表的,后循环动脉瘤的一种可靠方案,既往以Pipeline为代表已逐步积累较多经验。随着集采、医保及单病种付费等政策的要求,国产密网支架的应用增多,治疗效果亦逐渐得到证实。

2

支架远端释放时,恰当的贴壁可保证支架的稳定性。中段通过瘤体时,可采用原位释放,避免支架疝入瘤体,同时合适的金属覆盖率利于血流的重建。收尾时,可根据释放的标地适当推拉支架。最后,合适的导丝按摩,可明显促进支架贴壁,减少内漏、血栓形成等事件发生。

3

在选用支架尺寸时,应充分照顾锚定部位、支架的贴壁、长度、及释放后短缩,等特性选用型号得当的支架,可获得更好的容错率。

4

密网支架术后,双抗治疗的时间目前尚存在争议,部分中心建议,使用双抗治疗6月后单抗治疗至1年。部分中心提倡长期治疗以预防慢性缺血性事件的发生。

5

从前循环到后循环,从未破裂动脉瘤到破裂动脉瘤:在部分aSAH病例,由于动脉瘤复杂,SAC或其他手术方案反而风险更高,治疗更困难。特殊情况,阿司匹林单抗下,部分中心已有破裂动脉瘤急性期使用Ped Shield、Phenox p48 MW HPC等涂层支架的经验。密网支架治疗破裂动脉瘤的探索持续跟进。


参考文献


1. Flemming KD, Wiebers DO, Brown RD Jr, Link MJ, Nakatomi H, Huston J III, et al: Prospective risk of hemorrhage in patients with vertebrobasilar nonsaccular intracranial aneurysm. J Neurosurg 101:82–87, 2004

2. Flemming KD, Wiebers DO, Brown RD Jr, Link MJ, Huston J III, McClelland RL, et al: The natural history of radiographically defined vertebrobasilar nonsaccular intracranial aneurysms. Cerebrovasc Dis 20:270–279, 2005

3. Mizutani T, Miki Y, Kojima H, Suzuki H: Proposed classifi cation of nonatherosclerotic cerebral fusiform and dissecting aneurysms.Neurosurgery 1999; 45: 253–260.

4. Kalani MY, Zabramski JM, Nakaji P, Spetzler RF: Bypass and flow reduction for complex basilar and vertebrobasilar junction aneurysms. Neurosurgery 72:763–776, 2013

5. Lawton MT, Abla AA, Rutledge WC, Benet A, Zador Z, Rayz VL, et al: Bypass surgery for the treatment of dolichoectatic basilar trunk aneurysms: a work in progress. Neurosurgery 79:83–99, 2016

6. Awad AJ, Mascitelli JR, Haroun RR, Leacy RAD, Fifi JT, MoccoJ. Endovascular management of fusiform aneurysms in theposterior circulation: the era of f low diversion. NeurosurgFocus 2017;42:E14

7. Fischer S, Perez MA, Kurre W, Albes G, Bäzner H, Henkes H: Pipeline Embolization Device for the treatment of intra and extracranial fusiform and dissecting aneurysms: initial experience and long-term follow-up. Neurosurgery 75:364–374, 2014


专家简介

杨海峰 主任医师

● 重庆大学附属肿瘤医院神经外科科主任,主任医师,医学博士,硕士研究生导师

● 主要从事神经系统肿瘤的显微手术及内镜手术治疗及恶性脑肿瘤发生发展机制研究

● 近5年主持国家及省部级课题5项,发表高水平SCI文章20余篇

● 学会任职:中国抗癌协会神经肿瘤专委会常委,中国抗癌协会肿瘤神经病学专委会常委,中国抗癌协会脑胶质瘤专委会委员,中国医师协会脑胶质瘤专委会委员,中国临床肿瘤学会神经肿瘤专委会委员,中国解剖学会神经解剖专委会委员,中国医学装备协会神经外科分会委员,中国医药创新促进会脑神经药物临床研究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脑膜瘤多学科诊疗协作组专家委员会委员,重庆抗癌协会脑胶质瘤专委会主任委员,重庆市医药生物技术协会神经外科专委会主任委员,重庆市医师协会脑胶质瘤专委会副主任委员,重庆抗癌协会神经肿瘤专委会副主任委员,中国临床医生杂志审稿专家,美国Cleveland Clinic访问学者


图片

娄四龙 主任医师

● 重庆大学附属肿瘤医院神经肿瘤科主任医师,神外医学硕士

● 中国抗癌协会神经外科专业委员会全国委员

● 《中华神经肿瘤杂志》编委

● 重庆市医学会神经内镜专业副组长

● 重庆市医学会颅底肿瘤专业委员

● 重庆市医学会神经外科专委会委员

● 重庆市人社局劳动鉴定医学专家

● 主研卫健委课题2项,中央高校医工融合课题1项,在SCI及国内杂志上发表论文20余篇

● 一直从事神经肿瘤医疗、科研工作20余年;擅长显微镜微创手术及神经内镜治疗垂体腺瘤、胶质瘤、听神经瘤、脊柱脊髓肿瘤等神经系统肿瘤,在复杂颅底肿瘤与神经内镜微创手术等方面具有相当丰富的经验


图片

阮健 副主任医师

● 副主任医师,医学博士

● 德国Klinikum Kassel神经外科访问学者

● 美国威斯康星麦迪逊分校显微神经外科实验室访问学者,作为Research Fellow进行颅底显微解剖研究及训练一年

● 北京天坛医院神经介入中心进修学习

● 欧美同学会颅底外科分会委员

● 中国抗癌协会脑胶质瘤/脑转移瘤专业委员会委员

● 重庆市医师协会青年医师委员会委员

● 主要从事神经系统肿瘤的显微外科手术及脑血管疾病神经介入治疗


图片

石油 主治医师

● 重庆大学附属肿瘤医院神经肿瘤科主治医师,神经外科硕士

● 中国医师协会神经外科医师分会、脑胶质瘤专业委员会、神经介入专业委员会会员

● 重庆市医药生物技术协会神经外科专业委员会委员

● 主要从事颅脑肿瘤的诊治(脑膜瘤,胶质瘤,垂体瘤,转移瘤,听神经瘤等)

● 椎管内肿瘤、脑积水的诊治和脑血管病的神经介入诊疗


科室简介


01

科室简介:


重庆大学附属肿瘤医院神经外科成立23余年,经过多年的人才培养、发展建设,已形成以神经外科为先导、肿瘤专科为特色、专家有特长、专病专治,拥有国内外先进技术并可以保持同步发展的神经肿瘤外科专科队伍,是我市目前唯一专业收治神经系统肿瘤的重点专科。


随着人才队伍的不断壮大,学科建设不断加强,各项高难度医疗技术相继开展,综合治疗取得良好效果,已成为重庆市肿瘤的综合治疗中心之一。


2015年先后获批为重庆市临床重点专科及神经外科专科医师规培基地。


近十年来,我科承担国家级及省部级科研项目多项,研究项目主要关于脑及脊髓肿瘤精准手术体系建立及发生发展机制研究。在国内各级专业期刊发表论文80余篇。


现拥有德国ZEISS手术显微镜2台、STORZE神经内镜与脑室镜、美敦力S8手术导航系统、美敦力显微动力系统、术中电生理监测系统、术中彩超、蛇牌双极电凝器;同时拥有完善医院配套设施,配置有术中滑轨CT、术中DSA以及术中放疗的复合手术室的精准外科手术平台;拥有TOMO、EDGE在内的一系列高端加速器精准放疗平台;拥有PET/CT和双源CT、西门子Prisma3.0T MRI等完备的精准诊断平台;配备循环肿瘤细胞检测(CTC)与PGM高通量基因测序等肿瘤分子生物诊断平台。

02

科室人员构成:


重庆大学附属肿瘤医院神经肿瘤科拥有一支结构合理,医德良好,技术精湛,爱岗敬业的医护队伍。医护人员共40余名。医生高级职称6人,中级职称5人,医师6人,有博士6人,其中海外留学经历博士5人;医疗团队梯队完整。同时拥有完整的神经外科护理团队。

03

科室特色:


功能区胶质瘤术中唤醒手术、脑胶质瘤转移瘤术中放疗手术、神经内镜微创手术、复杂颅内动脉瘤介入及夹闭手术、脊髓脊柱微创治疗、复杂颅底肿瘤双镜联合手术、神经外科机器人手术。


以脑胶质瘤多学科联合诊疗模式(MDT)为基础,科室开展了脑胶质瘤手术切除(涵盖术中唤醒技术、术中神经导航、术中电生理监测技术、术中荧光、术中CT、术中实时超声等先进的手术辅助技术)、术前影像学多模态评估(包括平扫、增强、DWI、MRS、DTI、灌注成像、脑功能成像等核磁序列评估术前后肿瘤情况)、术后同步放化疗、辅助化疗、电场治疗、靶向治疗、脑胶质瘤基因检测、药物临床试验等多种手段兼顾的脑胶质瘤规范化、个性化、全程化的综合诊疗体系,为脑胶质瘤患者提供全面、详尽、个体化的综合治疗。同时积极开展术中放疗、血管介入动脉辅助化疗、免疫治疗等脑胶质治疗特色新技术,为患者提供更多、更优质的治疗选择。


以复合手术室为依托开展颅内肿瘤介入栓塞辅助治疗、术中放疗、术后介入下动脉化疗、颅内血管疾病介入治疗、术中及术后实时CT等国内同等领先技术。


特色微创手术诊疗技术:

(1)现代精准外科体系治疗脑胶质瘤;

(2)经鼻内镜下鞍区肿瘤切除手术,包括常见垂体腺瘤、颅咽管瘤、鞍结节脑膜瘤、侧颅底肿瘤等;

(3)复杂颅内颅内动脉瘤介入及夹闭手术;

(4)神经导航或机器人辅助下脑内组织穿刺活检技术;

(5)神经内镜下脑室内、松果体区肿物切除以及神经内镜下三脑室底造瘘技术治疗脑积水;

(6)脊柱脊髓微创切除及固定手术;

(7)神经内镜与显微镜双镜联合行大脑深部、颅底的复杂肿瘤切除。


点击上方二维码

查看重庆大学附属肿瘤医院神经外科更多内容



END

声明:脑医汇旗下神外资讯、神介资讯、神内资讯、脑医咨询、Ai Brain 所发表内容之知识产权为脑医汇及主办方、原作者等相关权利人所有。

投稿邮箱:NAOYIHUI@163.com 

未经许可,禁止进行转载、摘编、复制、裁切、录制等。经许可授权使用,亦须注明来源。欢迎转发、分享。

最新评论
发表你的评论
发表你的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