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共:1883字
预计阅读时间:5分钟
血泡样动脉瘤(BBA)是对破裂或未破裂的动脉外膜向外突起的解离性脑动脉瘤在显微外科术中所见的形象描述,不是基于动脉瘤病理改变的命名。“血泡样”是日文ちまめよう(血豆様)的直接翻译,其中的“样”符合日文的习惯。中文语言习惯的命名是血泡动脉瘤;中文医学命名习惯的命名包括:夹层动脉瘤,解离性动脉瘤。其中“解离”和“夹层”均表达动脉壁各层间的分离,虽然两个名称都准确表达动脉瘤的病理,但“解离”更加文雅。“解离性”中的“性”也是日文的习惯。
颅内动脉外壁突起,破裂,使用治疗囊性脑动脉瘤常用的夹闭术,术中和术后在再破裂率极高,已经被显微外科医生放弃。回顾脑血管重建术的历史沿革:重建脑血管曾经只是遥不可及的梦想,由文献记载的首例动脉缝合术到首例成功的脑血管搭桥术,外科医师经历了208年的持续努力。据文献记载,1759年,英国医师Hallowell实施了首例动脉缝合术,其使用针(pin)穿过肱动脉壁 ,用丝线完成“8”字缝合,这是血管创伤治疗的重大突破。自此,血管缝合技术成为血管重建的一项基本技术并传承至今。颈内动脉(ICA)C2段BBA缝合术就是这项基本血管重建理念与显微外科技术结合的产物。显微外科医生依据术中所见,通常以ICA远心端为起点,逆血流方向分段命名ICA。C2段是眼动脉和后交通动脉起始部之间的ICA。
使用显微缝合技术直接缝合C2段破裂BBA,将导致ICA狭窄。ICA补片成形缝合技术为治疗C2段BBA提供了更理想的显微外科治疗方案:(1)补片成形缝合修补了破损的ICA血管壁,避免直接缝合BBA导致ICA狭窄的风险;(2)从病理意义上重建ICA血流;(3)补片成行修补后的ICA顺行血流,为后交通动脉和脉络丛前动脉提供了理想的血流灌注压,降低了旷置C2段BBA+高流量搭桥术导致后交通动脉和脉络丛前动脉缺血的风险。
典型病例










患者完全恢复日常生活和工作。
总结
1
破裂C2段BBA属于ICA解离破裂,没有完整的动脉瘤壁,需要修补重建组织缺损的ICA破裂口。
2
运用经典的动脉缝合技术可以重建ICA的血流。
3
ICA补片缝合成形术属于深部脑血管吻合技术,阻断ICA时间较长,需要先预防性脑血管低流量搭桥,提升脑组织耐受ICA阻断缺血的潜力。
4
BBA术后需要长期随访疗效。
专家简介
佟志勇 教授
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
● 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神经外科副主任
● 从事神经外科工作26年,专注于脑脊髓血管病显微外科技术迭代升级和普及推广,技术处于国际领先水平,开展相关世界首例手术5项,年手术量居全国前五
● 擅长复杂脑动脉瘤、颈动脉狭窄、椎动脉闭塞、烟雾病、脑动静脉畸形、硬膜动静脉瘘、椎管内血管畸形、海绵状血管瘤等疾病的显微外科微创治疗
● 中国卒中专科联盟颈动脉外科专家委员会副主委,中华医学会神经外科分会脑血管学组委员,中国医师协会神经外科医师分会脑血管病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卒中学会脑血管外科分会委员,中国医学装备协会神经外科分会委员,广东省医师协会神经外科分会常务委员,美国神经外科医师协会/神经外科医代会脑血管学组(AANS/CNS cerebrovascular section)委员
● 曾在日本札幌医科大学神经外科留学3年,美国哈佛大学麻省总院神经外科学习1年,培养研究生、进修医生近400名

声明:脑医汇旗下神外资讯、神介资讯、神内资讯、脑医咨询、Ai Brain 所发表内容之知识产权为脑医汇及主办方、原作者等相关权利人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