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现动脉夹层
当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 或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 发生在 头颈部动脉夹层 患者身上,必须严格按照标准脑卒中治疗方案来处理。
所有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 都应该进行评估,以确定是否适合 静脉溶栓 和/或 机械取栓 进行再灌注治疗,以尽快恢复血流,减少脑损伤。
🔹 选择抗栓疗法,预防二次中风
1️⃣ 颅外动脉夹层导致的缺血
✅ 怎么治疗?
• 可选择 抗血小板药(如阿司匹林、氯吡格雷) 或 抗凝药(如华法林、肝素) 进行抗血栓治疗。
• 专家意见不一:一些专家认为 抗凝比抗血小板好,但也有专家持相反意见。
• 现有证据:抗凝和抗血小板在预防 颅外动脉夹层 相关的缺血性脑卒中方面 效果相当(但结论仍不确定)。
不过,抗凝治疗出血风险更高,因此要谨慎使用。
2️⃣ 颅外动脉夹层引起的非缺血性症状
✅ 如果患者没有缺血,但有局部症状(如疼痛、颈动脉杂音等),推荐抗血小板治疗 来降低发生缺血性脑卒中的风险。
3️⃣ 颅内动脉夹层导致的缺血
✅ 当 颅内动脉夹层 诱发 缺血性脑卒中或 TIA 时,推荐 抗血小板治疗,不推荐抗凝治疗,因为抗凝可能增加出血风险。
🔍 血管监测 & 抗血栓治疗的持续时间
📅 什么时候复查?
• 建议在症状发作或确诊动脉夹层后的 3-6 个月,复查神经血管影像(如 CTA、MRA),看看血管恢复情况。
💊 抗凝治疗多久?
• 如果患者在急性期使用 抗凝治疗,且 症状没有复发,动脉病变已形成血栓或愈合,那么可以 在 6 个月后停用华法林,改为长期抗血小板治疗。
🚨 如果出现复发性缺血,必须全面排查原因!
🔎 脑卒中并非只有动脉夹层这一个原因!
• 若 TIA 或 缺血性脑卒中 再次发生,不能仅仅考虑动脉夹层,还要排查其他潜在因素,比如:
• 大动脉粥样硬化
• 心源性栓塞(如房颤导致的血栓)
• 小血管病变
• 其他明确的脑卒中原因
⚠️ 颅内动脉夹层可能导致蛛网膜下腔出血(SAH)!
• 蛛网膜下腔出血(SAH) 是 颅内动脉夹层 的 少见并发症,但一旦发生,早期再出血风险很高!
• 强烈建议尽早进行修复或孤立夹层,以防止二次出血导致严重后果。
💡 总结:如何应对动脉夹层引起的脑卒中?
✅ 急性期治疗:按标准脑卒中方案处理,考虑溶栓或取栓。
✅ 抗血栓治疗:依据病情选择抗血小板或抗凝治疗,但颅内夹层不建议抗凝。
✅ 复查影像:3-6 个月后复查动脉情况,调整治疗方案。
✅ 防止复发:不仅关注夹层,还要排查其他脑卒中病因。
✅ 特别警惕蛛网膜下腔出血:早期修复,降低再出血风险!
声明:脑医汇旗下神外资讯、神介资讯、神内资讯、脑医咨询、Ai Brain 所发表内容之知识产权为脑医汇及主办方、原作者等相关权利人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