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望来路,您达到了心中的目标,完成了内心的梦想了吗?”
“没有,永远没有止境,因为对好产品的创新,是永无止境的追求!”
在医疗器械创新领域,归创通桥医疗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归创通桥”),作为中国领先的血管介入医疗器械平台之一,也是国内少有的产品组合能够广泛覆盖神经血管介入和外周血管介入两大领域的医疗企业,填补了国内血管介入医疗器械领域的空白,其专业口碑和创新能力业界公认。OCIN·创新谈此次邀请到归创通桥创始人、董事长赵中博士做客访谈间,在侃侃而谈中,创新理念、管理经营之道蕴含其中,引人深思。
1
跨界突围:从海外到本土
提到赵中博士的创业史,就绕不开他二十年的海外求学和工作经历。
1990年,赵中博士踏上了赴美留学之路,在约翰·霍普金斯大学接受了硕士与博士阶段的深造,专攻生命科学工程领域,自那时起,便将多学科知识融会贯通。毕业后,涉足药物研发领域,并最终在强生研发总部度过了宝贵的十余年时光,期间参与了全球首款冠脉药物洗脱支架Cypher的研发工作,并主导了多项心血管系统药物与器械结合相关产品的开发工作,获得多项专利,在技术领域积累了丰富的经验,这也为日后的创业之路奠定了坚实的技术基础。
然而,虽处技术顶端之列,很多想法不能落地的“困境”,让当时的赵中博士深受其扰。而且Cypher由于决策错误导致的悲剧结尾,也对他触动颇深。这时,一个念头在他心中悄然萌芽——开发高质量的国产医疗器械,提升中国医疗器械全流程水平,让更多患者受益。
于是,2011年,赵中博士毅然离开美国,怀揣着归国创业的初心,回到祖国怀抱。
回国后,由于竞业限制等原因,赵中博士告别了深耕多年的冠脉介入领域,转而投身外周介入领域。
2012年11月6日,归创通桥正式成立。
2015年夏天,一次在北京参会的经历成为了他切入神经介入赛道的关键转折点。
会上,一位协和医院医生提及:《新英格兰》杂志连续发表的五篇文章,力证机械取栓术在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治疗中的有效性,且极有可能被纳入临床指南。赵中博士敏锐地捕捉到了这一信息的重要性。
当时,归创通桥正在全力研发外周介入产品弹簧圈,赵中博士当机立断,暂停弹簧圈项目,组建神经介入研发团队,全力投入取栓支架的研发。得益于已经在外周介入领域建立起的技术团队,相通的技术、材料和工艺,让团队对支架、输送系统、球囊等有着深入了解,能够迅速将技术力量整合到神经介入领域。
由此,开启了归创通桥与神经介入的崭新“故事”篇章。
2
创新“密码”:多学科综合协作
从零到一的创新过程,总是充满着无数抉择和艰难,而对于自身持有一两百个专利的赵中博士而言,对知识产权更是格外重视。
拿选产品来说,是追求突破点?还是跟风做“me too”产品?要有清晰认知。
赵中博士认为,一款优秀的产品自身需要满足两大要点:一是在保障安全的前提下,必须具备临床医学价值;二是要确保产品有效性,具体体现为临床效率更高,医护人员操作更简便,安全范围更广,能够降低医疗费用等全方位要求。
而在新时代背景下,要研发真正有原创性、品质优良,切实为医患双方带来益处且弊端极少,不惧集采或者能重新定义医保编码的产品,需要综合考量,不能一味求新却无法落地、无人问津。
特别是时至今日,人类的知识与思想相互连通,大家都是在前人积累的基础上继续前行。以支架、球囊领域为例,全球申报的专利数以十万计,获批的也有一两万之多,然而真正具有划时代意义、奠定基础的专利却寥寥无几,哪怕后续做再多改进,往往也万变不离其宗。
在这种情况下,究竟该如何推进创新呢?
一千个人或许有一千种说法。在赵中博士看来,创新虽是一个棘手难题,但其中也存在诸多可循规律。创新本身绝非孤立的行为,涉及多个维度,涵盖不同资源、能力、材料,需要多学科交叉融合,同时,还离不开卓越的领导力以及合理的优先级排序等诸多要素,如此才能获得良好的创新成果。
这就需要多学科的综合协作!
赵中博士表示,要善于在海量信息中精准找出尚未被涵盖的空白领域,但绝不能单纯为了获取专利而盲目行事,否则研发出来的成果往往不实用。
以强生、美敦力、波科等欧美大型研究机构为例,它们投入大量精力进行研究,每一款推向市场的产品都是从众多平行研发的选项中精挑细选出来的最优解。
所以,在决定进军神介赛道后,赵中博士带领团队深入研究了市场上已有的取栓支架,尤其是当时性能最优的取栓支架,思考能否在此基础上实现创新,进一步提升其性能。
3
医工结合:为培养医疗创新人才提供滋养环境
从海外技术顶流到毅然归国从零开始,从外周介入到神经介入,每一个决策看似冒险,实则蕴含着赵中博士对市场趋势的精准判断与果敢行动,以及深厚的学术积淀。
兼具东西方文化滋养的赵中博士,对于创新产品所需的关键因素,有着深刻见解,也深知国内医疗创新的“痛点”所在。
一方面,从技术开发、产品研制、项目管理,到知识产权界定,再到临床前动物试验、临床试验,以及后续质量稳定的加工流程,这一整套环节复杂繁琐,单靠一人之力难以完成,组建团队至关重要。“一个人不可能包揽所有事务,得放开手脚,胸怀宽广,信任他人,吸纳生产、供应链管理、临床试验、动物试验、产品设计优化、项目管理等各领域的专业人才并肩作战。至少团队领头人要深知其重要性,懂得如何在业界招揽精英携手共进,这是关键所在。”
另一方面,许多创新思维源自临床一线医生,因为医生直接接触病人,最为了解临床需求。但由于我国教育模式的局限性,相比美国医生在工程技术等方面的知识储备相对不足,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创新的源动力,因此加强医工结合,成为推动创新的关键路径。
近年来,以上海理工大学东方泛血管器械创新学院(OPIC)为代表的神经介入交流平台正在通过推动产、学、研、企等多方合作,积极搭建神经介入乃至整个泛血管介入领域器械创新生态链,作为创新医疗企业的代表,赵中博士也参与其中。
赵中博士表示,泛血管,涵盖冠脉、外周、神经、支端以及脏器内脏等各类血管,既有诸多共性,又存在不少差异。所以,在创新医疗器械时,工程师需要懂些医学知识,医生也要了解一定的工程学,实现两者融会贯通,突破局限。由葛均波院士和刘建民教授领衔的东方泛血管器械创新学院邀请企业界人士一起参与,大家一起做这件事情,持之以恒地推进这项事业非常有意义。
所以,赵中博士希望东方泛血管器械创新学院未来无论是课程的规划设置,还是后续与工业界的互动交流等,都能够持续深耕,引导学员保持更开放的心态,以进一步帮助学员明晰在创新中的角色定位,促进医工交叉融合,助力学员汲取经验,推动医疗器械领域的创新发展。
4
创业之路:接受失败,坚守纯正初心
创业之路,从来都是荆棘丛生。从1990年出国,到46岁回国创业,从顶级研发工程师到创业带团队,回首过往,赵中博士感慨万千,坦言不易。
彼时,国内的创业环境对于海归而言,既充满机遇,也布满挑战。2011年回国时,海归大环境虽有利,但资本市场对初创企业支持不足,2012-2015年公司创业初期发展艰难,之后获资本助力,渐上正轨,发展加速。
面对初创企业高失败率的困境,赵中博士提出了独到的应对策略。
其一,降低期望值。不要一门心思把公司做上市,上市是小概率事件,需天时地利人和。不妨转变思维借鉴以色列、美国一些小公司的做法,专注开发一项技术、做好一个产品,后续修订完善交给大公司,接着再做下一个。我国科研院校也可借鉴此经验,有新材料、新创意后,让懂行的工程师将产品推进到一定阶段,如验证可行性、材料稳定性、安全性与有效性,完成动物实验之后就适时放手,不必包揽全程,降低风险。
其二,坚守纯正初心。要秉持做产品是为患者与医生服务的初心,脚踏实地行事。不少公司本末倒置,初心不正,这是不对的。归创通桥能走到今天,赢得业界口碑,靠的是三观正、初心纯,做产品而非单纯逐利,大家齐心协力把事做好才是正道。
第三,守好边界。对于有志创新者而言,要清楚自身能力边界,清楚自身优势与局限,避免贪大求全。“像苹果、台积电那样分工明确,各自守好边界,分工协作,既能保证自身盈利,又让合作伙伴获利,生态链稳定。创新也是,哪些你能做,哪些事你不能做,要心里有杆秤,做自己最擅长的事情。”
第四,接受失败,学会做减法。要允许失败,坦然面对失败,早失败早转型,更换新产品、新赛道,莫要在一条路上耗费5年、10年。“失败有时是好事,快速失败能让人知晓所选方向是否适合,明白自身欠缺什么。所以不要太玻璃心,一定要有一点韧劲儿,摔倒了就再爬起来!”同时,要学会砍掉缺乏竞争力的产品,集中精力打造核心优势产品,并且勇于试错、及时纠错,确保企业在复杂多变的市场环境中稳健前行。
创新,永无止境

“我的梦想,就是做好产品!
至于是否达到目标,没有,永远没有止境!
但只要仰望星空,脚踏实地;
只要方向正确,资源投入得当,有执行力;
只要每天的工作都充满快乐;
只要可以很自豪地说,这款产品我做的、我们团队做的、我带领团队做的、大家共同努力做的,市场占有率高,医生接受度高,价格质量水平高,就无需纠结是否已达到目标,因为我们正走在实现创新梦想的路上!”
嘉宾简介

赵中
归创通桥创始人、董事长
归创通桥创始人,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
早年毕业于四川大学,在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取得生物医学工程硕士和博士学位。随后在医疗器械行业工作29年,先后在美国强生等公司担任研发部门经理,参与和主导全球第一款冠脉药物洗脱支架Cypher等创新产品。
拥有超过150多个全球专利。国家级科技领军人才,浙江大学兼职博导。
2024年入选浙江省首届10大“科技型企业家”。

点击上方图片

声明:脑医汇旗下神外资讯、神介资讯、脑医咨询、Ai Brain 所发表内容之知识产权为脑医汇及主办方、原作者等相关权利人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