帕金森病(PD)是一种神经退行性疾病,其特征是黑质致密部(SNpc)神经元进行性退化,导致纹状体中多巴胺的缺失。由于多巴胺无法穿过消化道黏膜和血脑屏障,所以在临床上通常采用其脂溶性前体左旋多巴(L-dopa)进行补充治疗。然而,左旋多巴在药代动力学和药效学方面存在诸多缺陷,长期使用易引发左旋多巴相关并发症(LDRCs),如症状波动和异动症。为了应对LDRCs,目前已开发出多种二线治疗方案,即设备辅助疗法(DATs),如持续皮下输注阿扑吗啡(多巴胺激动剂)、持续皮下和肠道凝胶输注左旋多巴-卡比多巴以及丘脑底核脑深部电刺激(STN-DBS)。但遗憾的是,这些疗法或仍然以左旋多巴为基础,或仍需患者维持大量的口服药物治疗,许多帕金森病患者仍缺乏有效的治疗手段。
20世纪80年代,一项临床前研究表明,脑室内多巴胺给药能够改善运动症状,但同时也会快速耐受,导致治疗效果迅速下降。这一现象可能是由于多巴胺氧化所致,阻碍了该治疗方案的进一步发展。
为攻克这一难题,法国里尔大学的研究团队提出了一种创新治疗理念:采用遥测控制的腹部皮下泵,连接到植入第三脑室(靠近纹状体)的皮下导管,持续输注厌氧多巴胺(A-dopamine)。
脑内输注厌氧多巴胺的新理念
最新研究结果以“脑室内输注厌氧多巴胺治疗伴有左旋多巴相关并发症的帕金森病:一项1/2期随机对照试验”为题,于2025年1月7日发表在《Nature Medicine》(IF:58.7/Q1)(doi:10.1038/s41591-024-03428-2)上。
首先,研究团队在帕金森病动物模型中验证了该疗法的安全性和有效性。随后,研究人员开展了一项1期研究,旨在评估厌氧多巴胺在伴有左旋多巴相关并发症(LDRCs)的帕金森病患者中的可行性和安全性。在此基础上,团队进一步开展了一项随机、对照、开放标签、交叉设计的2期研究,比较1个月的厌氧多巴胺治疗与1个月的优化口服抗帕金森病治疗的效果。研究的主要终点是通过在家中使用运动记录仪进行盲法评估,测定目标总时间内运动障碍的百分比(即异动症或运动迟缓的时间)。此外,还通过7天家庭日记和对运动及非运动障碍的评估,对患者的异动症和运动波动情况进行了深入分析。
1期研究共纳入了12名帕金森病患者,这些患者均表现出严重的左旋多巴相关并发症(LDRCs)的典型特征。结果显示,研究人员未观察到患者出现与治疗相关的严重不良反应。部分患者在治疗过程中出现了短暂的恶心、嗜睡或直立性低血压等症状,但在降低剂量后,这些症状均得到了缓解并消失。日间剂量约为150毫克时,左旋多巴等效日剂量(LEDD)可减少约60%。夜间患者对多巴胺的需求量较低,平均为13.4毫克(范围:2-40毫克)。为了确定患者所需的厌氧多巴胺剂量,研究人员对前两名患者进行了1天的快速剂量滴定给药,结果显示,即使在高剂量下,也未观察到患者出现异动症或躁狂症等不良反应。
随后,这12名患者均顺利进入2期试验阶段,最终9名患者完成了整个研究。研究结果显示,与单独口服治疗相比,接受厌氧多巴胺治疗后的患者出现异动症或运动迟缓的时间百分比显著降低(P = 0.027),中位数患者内差异为-10.4(Hedge g=-0.62,95%CI:-1.43,-0.08)。此外,家庭日记记录的症状也呈现出了显著的改善。
主要和次要疗效结局
综上,这项概念验证研究为这种新型多巴胺设备辅助治疗提供了良好的可行性、安全性以及初步效果的数据支持,这些结果仍需要在大规模的随机、双盲试验中进一步验证。
声明:脑医汇旗下神外资讯、神介资讯、神内资讯、脑医咨询、Ai Brain 所发表内容之知识产权为脑医汇及主办方、原作者等相关权利人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