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1月14日发布 | 167阅读

X-Brain: 大猫带你读“意识”巨著系列(一百四十二):体验的第一人称描述与它们的物理相关物的第三人称描述之间的关系

杨艺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

达人收藏

尽管从神经事件的第三人称解释到相关体验的第一人称解释的视角转换,使得人们跨越了"解释鸿沟",我们仍需要理解这些解释如何彼此相关。正如我们明确指出的,将第一人称的解释认为是"主观的"而第三人称的解释认为是"客观的"是一种误导。依据它们的现象学,我对你脑状态的观察只是我对你脑状态的视觉体验。例如,假设我要求你看外部世界中的一只猫,同时我在你的脑中检查你所看到东西的物理相关物。当我检查你的脑时,我仅仅是报告我所看到的东西(无论我是否借助尖端设备)。同样当你看猫时,你也仅仅是报告你所看到的东西。在这个情境中,我们都体验了外在世界中的某些我们描述为“物理的”事物。你有一个关于超出你身体的、外在世界中的猫的视觉体验。我有一个关于这个位于我身体外的、在你的脑中的(你所看到的猫的)物理关联的视觉体验。


按照上述提到的表征、同一指称和信息保存的约束,我和你之所见以一种非常精确的方式彼此相关。你所看到的是一只现象猫——即一个包含当前存在于你体表之外世界中实体的形状、大小、位置、颜色和纹理信息的视觉表征。我所看到的是(关于这只猫的)相同信息,它编码在你脑中关于你所体验的物理相关物中。这即是说,你和我所观察内容的信息结构是同一的,但是它们以非常不同的方式被展示或"被格式化"。从你的观点看,你所拥有的(关于世界中实体的)唯一信息是你所体验的现象猫。从我的观点看,你所拥有的(关于世界中实体的)唯一信息是我所看见的在你脑中编码的信息。你的(关于世界中实体)信息的展示方式似乎对你和我而言非常不同,因为我们访问该信息的"观察安排"(observational arrangements)是完全不同的。从我的外部的、第三人称视角,在适当设备的辅助下,我只能通过我的视觉或其他外感受系统通达编码在你的神经相关物中的信息。因为你具体表达出编码在你的神经相关物中的信息,并且它已经处在你的意识与脑的交界处,它以你所体验到的猫的形式"自然地"展现。

你体验到一只猫,而非你对这只猫的神经编码,因为正是(编码在你的神经相关物中)关于这个世界的信息显现在你的体验中而非体现在神经状态本身的格式或物理属性中。正如上述的电视类比,编码在录像带上的信息以图像的形式展现在屏幕上,而在录像带上没有磁场波动或磁带本身被展现在屏幕上。我观察/体验你脑中关于猫的神经编码(而非这只猫),原因很简单,因为我的视觉注意集中在你的脑上,而非猫上。如果我想要体验到你体验了什么,我将不得不转移我的注意力(和目光)远离你的脑,而到猫身上。

从我的“外部观察者”的视角看,我能认为你所体验的只不过是我观察到的物理相关物吗?从我的外部视角看,我能比你更好地知道你的心智/脑/意识中发生了什么?不见得。关于你的心智状态,我知道一些你不知道的事情(即这些心智状态的物理体现)。但是,关于它们,你知道一些我不知道的事情(它们在体验中的显现)。这种第一人称和第三人称的信息是互补的。对于发生事情的完整解释,我们需要你的第一人称的故事和我的第三人称的故事。

体验与它的神经相关物的相同的、基本的第一人称对第三人称的关系在你把注意力从世界中的猫身上离开而关注你自己的身体状态或关注思想、意象和其他内部体验时就会获得。体验的性质随着它编码信息的改变而改变(正如人们改变了体验所关联的东西)。然而,在任何一种情况下,我都能够通达你体验的神经相关物,而你也可以通达拥有那种体验像是什么如果在没有损耗的情况下我无法将你体验的故事还原为我关于它的神经相关物的故事(反之亦然),那么我要被迫得出结论,认为体验与它们的神经相关物是根本不同的实体吗?不。我已经回顾了存在论的二元论所面对的这类持久问题。二元论承认第一人称体验是实在的,但错误地描述了其现象学。笛卡尔将所有体验比作“思想”(思维实体)。然而,我们体验的大部分都与思想鲜有相似之处。例如,我们身体看和感受的方式与音位图像或“内部言语”非常不同,并且同样的情况也发生在对外部世界中的实体的看、听、触、尝和闻,诸如现象猫。将宇宙分裂成两个不可通约的(物质的和心智的)质料并不能帮助我们理解意识与物质的密切关系。我们将在下文回到此点。

·理解意识与脑之间因果交互作用的初始方式

对第一人称与第三人称的解释如何彼此相关的这个简要分析,可以用于理解不同的因果交互作用形式,这些形式在日常生活中被视作理所当然的或者得到临床和科学文献的建议。物理→物理因果序列完全从第三人称视角描述事件(它们是“纯粹第三人称的”描述)。心智→心智因果序列完全从第一人称视角描述事件(它们是“纯粹第一人称的”描述)。物理→心智和心智→物理因果序列是通过视角转换进行的混合视角(mixed-perspective)的描述。

物理→心智因果序列从第三人称视角所观察的事件开始并且转换到事物从第一人称视角看是如何显现的。例如,视觉的因果解释从对物理刺激及其对视觉系统的影响的第三人称描述开始,但是接着转换成对主体体验到什么的第一人称描述。心智→物理因果序列以相反的方式转换。例如,

从主体的视角看,体验到牙痛可能会导致去看医生。这可以给出关于这一事件序列的完整的第三人称解释(根据造成疼痛回路激活的龋齿、到骨骼肌肉系统的传出信号,等等)。但是根据对主体可用的知识而言,混合视角的描述对于发生的事情可以提供更加有用的解释。

原则上,无论何时身体或心智/脑状态以某种方式被表征在主观体验中,就可以发现互补的第一人称和第三人称的信息来源。例如,病人(通过感受和思想)可能已经洞察了心理问题的本质,而临床医生可以通过观察他/她的脑或行为来研究它。在医疗诊断中,病人可能通过内感受器感知一些病痛,产生诸如疼痛和不适的症状,反之,辅以医疗器械,医生也许能够通过他/她的外感受器(眼睛、耳朵等等)来识别病因。至于意识状态和它们的神经相关物,临床医生能够通达这些状态的物理体现,而病人则能通达这些状况如何被体验。在这些情境中,无论是临床医生可获得的第三人称信息,还是病人可以获得的第一人称信息在“观察者自由”(observer-free)的意义上都是自动特许的或“客观的”。临床医生(使用可行的手段)只是报告他/她的观察或推断发生的事情,病人同样如此。对主体的心智生命或身体状态的这种第一人称和第三人称的解释是互补的,并且彼此不可还原。综上所述,在严格审查下,它们对这种状况提供了一个全局的、心理物理的图像。



END

声明:脑医汇旗下神外资讯、神介资讯、神内资讯、脑医咨询、Ai Brain 所发表内容之知识产权为脑医汇及主办方、原作者等相关权利人所有。

投稿邮箱:NAOYIHUI@163.com 

未经许可,禁止进行转载、摘编、复制、裁切、录制等。经许可授权使用,亦须注明来源。欢迎转发、分享。

最新评论
发表你的评论
发表你的评论
来自于专栏
相关临床评分小工具
关键词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