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年来,得益于多项临床试验取得的积极成果,急性缺血性卒中(AIS)的治疗范式发生了转变,血管内再灌注技术备受青睐。其中,以机械取栓为代表的血管内治疗(EVT)尽管已为众多患者带来诸多益处,但仍存在导致远端栓塞等并发症的风险。在取栓过程中,使用导管穿过血栓或将血栓移出脑血管时,部分血栓可能会脱落,进而导致远端栓塞,并使患者的病情恶化和卒中负担增加。
使用较大尺寸的抽吸导管以及扩张球囊导引导管以阻断血流,已经降低了再灌注治疗中发生远端栓塞的几率,但风险并未完全消除。这主要是因为,虽然血流被阻断或减少,但由于侧支循环(如前交通或后交通动脉)的存在,颅内动脉中仍有“顺行”循环。
然而,目前已有成熟技术可在颅外颈内动脉(ICA)支架置入术中逆转颅内血液循环。在主要用于治疗颈动脉狭窄的经颈动脉血运重建术(TCAR)中,对ICA置入支架时可使用过滤器,使血液从颈动脉逆流至对侧股静脉。经研究,这种血流逆转技术能有效地将远端栓塞和无症状性卒中的发生几率从40%降至17%。

TCAR手术
在此背景下,美国医疗服务系统MediSys Health Network计划开展一项“血流逆转技术联合机械取栓治疗”的开放标签、单臂、I期临床试验(NCT06721338),旨在改良AIS的机械取栓治疗,消除术后远端栓塞,同时实现再灌注。据悉,这项试验是首次结合血流逆转技术和标准取栓治疗的注册临床研究,主要目的是探索这种联合疗法对于卒中患者是否安全、可行和有效。
根据美国ClinicalTrials.gov的最新消息,该试验预计将纳入20名患者,并计划于2024年12月启动,2025年12月完成主要终点工作,2026年3月完成所有研究工作。研究的主要终点是血流逆转联合取栓的可行性,定义为术后不发生远端栓塞且mTICI评分≥2b。

研究治疗中,术者将在机械取栓结束前,对未手术的对侧股静脉穿刺并置入导管和导丝。随后,术者将使用抽吸过滤器,将导引导管的侧孔与静脉鞘连接起来。在撤出抽吸导管之前,通过扩张球囊导引导管(BOBBY,Terumo Neuro)阻断血流,同时打开导引导管侧孔,使其与静脉端相通,实现血流逆转。而后,术者将以标准方式撤出抽吸导管,完成取栓通过的操作。
取栓通过后,血流逆转可持续2分钟,导引导管侧孔随即将连接至肝素化冲洗装置,同时对球囊放气。完成后,术者将根据血管造影的结果,决定是否按照相同步骤再次取栓,或确定成功再通并停止手术。最后,术者将进行多次血管造影,并记录最终TICI评分。
入组标准:
年龄>18岁;
发病24小时以内;
颅内颈内动脉或大脑中动脉M1段发生大血管闭塞;
ASPECTS评分≥4分;
基线mRS评分≤3分;
CT灌注成像显示半暗带超过20 ml;
CT灌注成像显示梗死核心小于100 ml。
排除标准:
后循环大血管闭塞;
伴有串联闭塞;
已知有卵圆孔未闭病史;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
家属未能同意参与试验;
CT/CT灌注成像明确有大面积卒中,ASPECTS<5;
同意参与试验人员不是英语使用者;
基线功能状态差。


声明:脑医汇旗下神外资讯、神介资讯、脑医咨询、Ai Brain 所发表内容之知识产权为脑医汇及主办方、原作者等相关权利人所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