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2月17日发布 | 140阅读

X-Brain: 大猫带你读“意识”巨著系列(一百三十八):“意识”指什么?

杨艺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

达人收藏

当定义一个概念的意义时,如果可能的话,最好从实例证示的定义(ostensive definition)出发——“指向”或"选出”这个概念所指的现象,并隐含地指明它排除了什么。通常我们指向一些我们观察到或体验到的事物。然而,"意识"这个概念指的就是体验本身。它不是由我们观察或体验到的某一个特定事物所例示,而是由我们观察或体验到的所有事物所例示。

在日常生活中有两种截然相反的情况告诉我们如何理解这一概念。在有体验或有意识时(例如,当我们清醒时)我们有关于它所像是的样子的知识,与之形成对照的是我们没有意识时(例如,当在无梦的睡眠时)。这样看来,意识指的是心智的两种潜在的状态(有意识的对非有意识的)。相对于没有意识到某物,我们也理解意识到某物所像是的样子(无论清醒还是睡梦)。在任何给定时刻,我们可以意识到某些现象而不是另外一些。我们在任何给定时刻所意识到的现象就是意识内容(contents of consciousness)。

·意识内容所像是的样子

关于任何现象本性的理论都开始于对它们需要解释的东西的精确描述。意识的理论需要解释为什么有些状态是有意识的而有些不是。它也需要解释意识可以形成的不同形式,这些形式由它的内容所例示。大多数意识理论开始于有关意识可能采取形式的前理论的假定,这些假定与意识的实际现象学无关。所以,它们是从错误的地方开始的。

除一些显著的例外(包括康德(Kant)、罗素(Russell)、怀特海(Whitehead)和詹姆斯(James)),大多数意识理论要么明显的是二元论的,要么隐含的是二元论的。二元论交互作用论(跟随笛卡尔)当然是二元论的:意识是由在空间中没有位置和广延的非物质的思维质料构成。出于对二元论交互作用论的反应(诸如取消论者的物理主义和功能主义),还原论和涌现论的形式隐含的是二元论的,因为,它们接受了二元论者有关什么是需要取消、还原或解释掉的东西。

奇怪的是,这些关于意识内容像是什么样子的共享的预设似乎与我们实际体验到的没有什么关系。虽然某些体验,例如思想和感受似乎在空间中没有确切的位置和广延,而其他的感觉和体验似乎确实具有确切的位置和广延。例如,身体感觉似乎分布在身体周围(如果你用手指触碰这页纸,触觉似乎出现)。来自外感受(exicrocceptiv)系统运作的体验(诸如视觉和听觉)仅仅是我们在周围的三维空间中看到和听到的对象和事件。例如.你关于这页内容的视觉体验就是这页纸上被看到的打印物("在心智或脑中的"内省并没有揭示打印物的额外视觉体验)。简言之·意识内容并非我们体验到的日常世界中的一些神秘的复制品。总之,我们体验的现象组成了我们通常所认为的日常世界我已经以有力的证据发展了这个论题。鉴于这种观点同样符合“常识”(因为它不需要意识内容成为它们似乎不是的任何东西),在此,我将采纳它,并以它作为一个起点。

·将意识内容解析为它的组成部分

当具体说明现象的本性时,有必要询问(a)它们由什么组成,以及(b)它们是什么的一部分。它们的组成部分是什么,以及它们又是什么更大整体的一部分?同样的原则可应用于意识内容。

如上所说,二元论者和还原论者对意识现象的组成的分析受到前理论承诺的驱策。虽然笛卡尔的二元论承认体验有许多种类,他主张意识是由思维实体(思维质料)构成,这意味着这些部分相对统一,因为它们都具有非物质的“思想”这一特征,而这在空间中是没有位置和广延。另一方面,对于物质主义者,只有物质质料存在。因此,体验必须由物理质料(诸如神经元或神经状态(或功能))组成,然而,它们只是好像是。

当前分析十分不同。意识内容包括所有我们意识到的、觉知到的或体验到的东西。这些内容在复杂性和多样性上是无限多样的,并且它们可以用无限多的方式进行分类。然而,人类意识内容得以构建的“体验材料”却具有数量有限的来源,主要由感觉模态所定义。例如,外部现象世界由我们的触觉、嗅觉、味觉、听觉及视觉组成。身体体验包括额外的、内感受的感觉,包括动觉(kinaesthesis)以及身体的快乐和痛苦。内部体验(诸如思想、记忆等)通常由言语、视觉以及其他意象形式组成。一些体验来自资源的组合。例如,我们的身体意象将内部或体表的身体感受与我们可以看到的身体的一些方面组合起来。情绪将身体感觉与认知成分组合起来。如果人们将这个现象解析成它的组成部分,人们就可以在最低程度上获得的可辨别的现象即在亮度、色彩、音量、音调等上最小可辨别的差别。我已经考察了解析意识的诸种方式,所以在此我不再赘述。

显而易见,最低程度的可辨别的现象并不全部具有思维实体无广延的特点。例如,可辨别的痛苦、触觉和动觉体验在体内或体表具有相当清晰的位置和广延。并且,根据它们的现象学,对外部世界的体验正是所有我们看到、听到或以其他方式感知到的位于或延展于周围三维空间中的现象。一旦它们被精确地描述,很难想象在哪种意义上这种体验可以由神经元或神经状态“组成”。人们无法通过在脑中运用组织学来将体验解析为部分。虽然神经状态可能会导致或与给定意识体验相关联,但是原因和相关物并非是组成部分。如果人们将微观神经状态组合在一起,那么他们就会获得更复杂的宏观神经状态。并且如果人们将脑中所有的神经元整合在一起,人们会获得一个完整的脑,而非一个现象世界。

如果这种现象学分析的进路是正确的,那么宏观现象的唯一恰当的“组成”就是微观现象(micro-phenomena)。并且实现这种分析的恰当方法是那些用于心理物理学、知觉心理学,以及其他(至少在某种程度上)聚焦于发展体验世界的描述系统的学科。

·知觉被视为一种反身过程

就多重目的而言,将意识内容依据它们是否(a)关于外部世界的体验(似乎具有位置和广延),(b)关于身体的体验(似乎具有位置和广延),以及(c)在现象空间中(尽管它们可以被含糊的说“在头部或脑中”)没有确切位置和广延的“内部”体验(思想、意象、知道的感受等等)进行分类是有用的。但是,无论内容是什么,所描述的交互作用的反身模式(启动刺激→知觉/认知加工→被感知的刺激)是相同的。位于体表之外空间中的启动刺激与观察者的外感受系统交互作用产生了被体验到的在体表之外空间中的实体或事件(例如可见的物体或听到的声音)。体表的启动刺激与观察者的内感受系统交互作用产生了位于体表启动刺激处的被体验到的感觉(例如触摸或疼痛)。在心智/脑本身中的启动刺激通过内源系统(endogenous systems)转变成“内部体验”,它们似乎位于启动刺激所在的区域(例如思想或意象似乎"在头脑或脑中")。以这种反身方式,意识内容既由(与知觉和认知系统交互作用的)启动实体、事件和过程产生,而且表征那些实体、事件和过程。总之,个体的有意识表征形成一个现象世界,这个现象世界超出被知觉的身体延展到人们的知觉视野和天穹。总的来说,这可以被认为是一个生物学上有用的宇宙模型,它被现代物理学以非常不同的方式所描述。

尽管很大程度上人们已经知道这个现象世界是如何被“建构”的,但有关脑中编码的空间位置和广延的信息如何被转变为作为体验的位置和广延的方式仍存有一些神秘。这种心理效应(我将其称为"知觉投射")仍是无处不在的。例如,THIS WORD似乎是在这页纸上出现而非在你的大脑枕叶中,并且被知觉到的每个其他对象或事件也处在周围的现象世界中。尽管它看似神秘,但是知觉投射已经被科学通过多种方法进行(并继续进行)了研究。



END

声明:脑医汇旗下神外资讯、神介资讯、神内资讯、脑医咨询、Ai Brain 所发表内容之知识产权为脑医汇及主办方、原作者等相关权利人所有。

投稿邮箱:NAOYIHUI@163.com 

未经许可,禁止进行转载、摘编、复制、裁切、录制等。经许可授权使用,亦须注明来源。欢迎转发、分享。

最新评论
发表你的评论
发表你的评论
来自于专栏
相关临床评分小工具
关键词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