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作者:马亚静
通讯作者:郭新宾
其他作者:张航,刘朝,邓鑫,袁永杰,管生
作者单位: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神经介入科,河南省神经介入工程研究中心
https://doi.org/10.3171/2024.5.JNS232764
目的:体外试验表明,过大尺寸的支架与金属覆盖度降低和孔隙率增加有关。然而,支架尺寸选择与动脉瘤结局之间的关系尚无定论。
方法:本研究为单中心回顾性研究。纳入了2018年1月1日至2023年6月15日期间在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接受Pipeline装置治疗的颅内动脉瘤患者。我们构建了多变量逻辑回归模型和限制性立方样条图来检验支架与载瘤动脉(Dd)直径差异对动脉瘤结局的影响。我们进一步进行了分层分析。根据最大约登指数原则确定Dd的截止值,并将Dd作为分类变量纳入logistic回归分析。
结果:本研究共纳入302例患者,中位Dd为0.52mm。中位随访时间7个月,动脉瘤闭塞率为80.1%。限制性立方样条图显示,随着Dd的增加,动脉瘤闭塞率降低。按年龄和是否辅助栓塞分层,结果与主分析结果一致。与Dd较小组(Dd<0.3625mm)相比,Dd较大组OR为0.439(p=0.026)。此外,糖尿病(OR 0.306,p=0.018)、年龄≥65岁(OR 0.968,p=0.03)、动脉瘤合并分支(OR 0.253,p<0.001)和动脉瘤颈≥4mm(OR 0.872,p=0.003)是动脉瘤持续存在的独立预测因素,而辅助弹簧圈栓塞(OR 4.949,p=0.018)、p<0.001)和吸烟史(OR 5.86,p=0.025)是动脉瘤闭塞的预测因素。
结论:本研究表明,在一定范围内,随着Dd增大,动脉瘤闭塞率下降。
关键词:Pipeline;血管内治疗;动脉瘤;影响因素;血管疾病
PUFS(Pipeline for Uncoilable or Failed Aneurysms)、PREMIER(Prospective Study on Embolization of Intracranial aneurysms with The Pipeline Device)试验以及其他研究已经证明了Pipeline血流导向装置(Pipeline Embolization devices,PEDs)治疗颅内动脉瘤的有效性和安全性。然而,手术后1年仍有10%-20%的动脉瘤未被治愈。影响动脉瘤预后的因素已被广泛报道。辅助弹簧圈治疗、当前吸烟状况、年龄较小和适应症内使用通常被认为与动脉瘤闭塞有关。目标部位支架置入史、女性、年龄较大、梭状动脉瘤、最大直径>15mm、大弯侧动脉瘤、动脉瘤合并分支、随访时间短则与动脉瘤不愈合相关。体外实验表明,支架尺寸的选择可能会影响动脉瘤的预后。然而,PED大小选择与动脉瘤预后关系尚无确切的临床证据。本研究旨在通过回顾性分析我们的单中心数据,探讨PED直径选择对动脉瘤结局的影响。
本回顾性研究纳入了2018年1月1日至2023年6月15日在我中心接受PEDs(Pipeline Flex,Medtronic)治疗的患者。排除标准如下:1)年龄<18岁;2)急性破裂动脉瘤;3)多支架置入;4)临床或影像学资料不完整;5)依从性差的患者。更多细节见图1。
按照支架与载动脉直径的差异(Dd)的三分位数对患者进行分组,探讨三组动脉瘤闭塞率的差异:分组为(T1),Dd≤0.345;T2,0.345<Dd≤0.745;T3,Dd>0.745;
母动脉直径(d)定义为动脉瘤颈部两侧动脉的平均直径(d=[Dproximal+Ddistal]/2));支架与母动脉直径之差为Dd(Dd=支架标称直径-d);动脉瘤闭塞定义为OKM分级系统的D级。载瘤动脉狭窄定义为支架部署部位的载瘤动脉管腔损失>50%。所有测量均由两名具有5年以上临床经验的神经介入医师独立完成。如果两次测量之间的差异≤0.5mm,则在最终数据分析中使用平均值;如果测量差异>0.5mm,则由具有>10年血管内治疗经验的第三位神经介入医师对该病例进行评估。然后由三位医生组成的小组达成共识。
血小板治疗无特殊,故不进行详细描述。具有10年以上动脉瘤治疗经验的神经介入医师决定支架尺寸的选择。所有患者均采用Pipeline Flex支架进行治疗。首次随访DSA通常在术后3至6个月时进行。
我们使用SPSS 25.0版本(IBM Corp.)和R 4.2.2版本(R Foundation for Statistical Computing)进行数据分析。正态分布的连续变量用mean±SD表示,非正态分布的数据用中位数(四分位间距)表示。正态分布数据的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非正态分布数据的比较采用Kruskal-Wallis检验。分类变量以例数和百分比表示,并使用卡方检验或Fisher精确检验进行比较。采用二元逻辑回归来研究Dd(作为一个三分类变量)与动脉瘤结局之间的关系。根据Akaike信息准则,使用for循环来确定3到10个节之间的最佳数量,并使用限制性立方样条来研究Dd(作为连续变量)与动脉瘤结局之间的关系。基于患者年龄是否≥65岁,是否使用弹簧圈进行敏感性分析。随后,根据最大约登指数原则确定Dd的截止值并进行了逻辑回归分析,以调查Dd(作为二元变量)对动脉瘤结局的影响。在本研究中,p<0.05被认为具有统计学意义(双尾)。
最终共有302名患者被纳入本研究。流程图如图1所示。女性患者占本研究患者的72.8%,患者平均年龄为54.62±11.14岁,中位Dd为0.52mm。患者基线信息见表1。
为了探讨Dd与动脉瘤预后之间的潜在相关性,我们构建了三个模型。在模型1中,我们调整了人口统计学信息(性别、年龄);模型2中,我们基于模型1进一步调整了患者的个人史、既往史和动脉瘤相关信息;模型3中,基于模型2调整了治疗信息和随访信息。模型的细节如下所示:模型1对年龄和性别进行了调整;模型2基于模型1中的特征,进一步纳入吸烟、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心血管疾病、先前治疗史、载瘤动脉狭窄、最大径、瘤颈、是否合并分支、动脉瘤位置、是否位于分叉部、是否为后循环动脉瘤;模型3,基于模型2进一步纳入,是否使用弹簧圈、是否使用球囊、贴壁是否良好、随访时间、他汀类药物使用和双重抗血小板药物。Dd与动脉瘤结局的关系见表2。
模型4由模型3中p<0.05的变量组成。对模型4进行限制性立方样条回归(图2A),以显示Dd与动脉瘤闭塞之间的关系。该图显示,随着Dd的增加,动脉瘤闭塞的概率显著降低。按年龄分层和是否使用弹簧圈分层后,观察到相同的线性趋势(图2B和C)。
我们进行了敏感性分析(表3)。对于年龄小于65岁的患者,我们的结果与主分析的结果一致(T2 vs T1,OR 0.51,p=0.20;T3 vs T1,OR 0.23,p=0.005;p-trend=0.024),但在年龄≥65岁的患者中未观察到同样的趋势。未使用弹簧圈组的结果与主分析的结果一致(T2 vs T1,OR 0.53,p=0.20;T3 vs T1,OR 0.38,p=0.03;p-trend=0.027)。
我们根据约登指数最大化原则取截断值,将Dd转换为分类变量,并将其纳入模型4。结果如图3所示。
我们单中心的数据分析表明,Dd与动脉瘤结局呈线性相关。随着Dd的增加,动脉瘤闭塞的可能性降低。
郭新宾 教授
郑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神经外科学博士,博士后,主任医师,教授,博导
郑大一附院神经介入科副主任,郑东院区神经介入科主任
河南省卫健委中青年学科带头人
国家卫健委能力建设中心神经介入专家委员会委员
中国医师协会神经介入青年委员会全国委员
中国医师协会神经介入委员会缺血组全国委员
中国微侵袭神经外科委员会委员
中国医学促进会神经介入委员会全国委员
河南省医师学会神经介入青年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2012、2014连续两年获得:中华介入放射学会全国优秀青年介入医师研究奖;2021年,2022年获河南省医学科技进步二等奖两项
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项、省部级课题6项。发表论文50余篇,发表第一作者SCI 23篇

声明:脑医汇旗下神外资讯、神介资讯、脑医咨询、Ai Brain 所发表内容之知识产权为脑医汇及主办方、原作者等相关权利人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