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2月12日发布 | 387阅读

新型血管内亚低温神经保护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新选择,国内试验首例首战告捷!

焦力群

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

曲鑫

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

顾宇翔

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

周健

首都医科大学三博脑科医院

达人收藏、周刊收录2项荣誉

脑卒中是导致人类致死和致残的主要原因之一,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cute ischemic stroke,AIS)约占全部脑卒中的80%。AIS患者血管再通后,缺血再灌注损伤导致的脑水肿和/或脑出血发生率高,且严重影响神经功能预后,临床急需神经脑保护治疗措施。既往药物神经保护和其他神经保护方法,由于作用途径局限,临床试验较少显示阳性治疗结果。目标温度管理(Targeted Temperature Management,TTM)可以通过多种途径发挥脑保护作用,是AIS具有前景的脑保护治疗方法。

01

研究背景

TTM具有保护脑神经功能的作用,其机制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降低脑代谢,温度每下降1℃,脑氧代谢率可下降6%~7%,降低颅内压,减轻脑水肿;从起始阶段减少脑细胞凋亡和坏死;减少局部乳酸的产生,减少兴奋性毒性物质的释放;减轻脑组织的炎症反应和全身炎症反应;减少氧自由基的产生;降低血管通透性,减少渗出,抑制血管性水肿。


宣武医院的焦力群教授和曲鑫主任医师在2022年完成了前期探索性研究,采用血管内温控系统,对取栓再通后的大核心梗死AIS病人,行亚低温脑保护治疗,进行平行队列研究。研究表明TTM组对比无TTM组,具有90天预后良好的趋势,有着深远临床意义。

文章信息

DOI:10.1097/JS9.0000000000001127

PMID:38668659

在此基础上,宣武医院与瓴科医疗开展医工结合转化研究,历经两年时间共同研发国内首个血管内温控系统,已完成注册检验、动物试验等国家药监局的检测,并通过伦理审批。此国产新型血管内降温设备,通过置入下腔静脉的热交换导管来诱导低温。该设备能严密地控制核心温度的改变,包括快速降温、恒温期温度稳定及控制性复温,温度变异度小,可以实现对患者最佳低温持续时间和深度的调控。


近日,由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牵头,神经外科焦力群教授和曲鑫主任医师,携手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顾宇翔教授,首都医科大学三博脑科医院周健教授等多家医院的研究者,启动了“血管内温控系统的有效性和安全性的临床研究:多中心临床研究”。该研究为首个国产血管内温控系统临床试验,于2024年11月13日正式启动。








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

近日完成首例患者入组









02

首例入组患者

首例入组患者,72岁男性,突发急性脑梗死,右侧大脑中动脉M1闭塞,NIHSS12分,CTP核心梗死体积(rCBF<30%)59.3ml,取栓术后造影显示血管3级再通,符合入组条件,进入血管内亚低温治疗。

首例患者的成功入组,完成了快速降温(1小时内达到目标温度),温控精度达到了0.1℃,平均复温为0.15℃/小时。初步体现此国产血管内温控系统,能够达到理想温控曲线,实现快速降温、恒温期维持稳定温度和控制性缓慢复温等要求。

首例患者入组,宣告亚低温脑保护研究正式拉开序幕,相信在全体参研中心的精诚合作和支持下,研究会快速推进,期待研究未来能够为亚低温脑保护治疗提供高质量、高级别的循证医学证据,为缺血性脑卒中、脑外伤、蛛网膜下腔出血等急性脑损伤患者提供新的脑保护选择。


6e3e97dda1e5766139b14a8de1cf19a6_sz-1726

声明:脑医汇旗下神外资讯、神介资讯、脑医咨询、Ai Brain 所发表内容之知识产权为脑医汇及主办方、原作者等相关权利人所有。

投稿邮箱:NAOYIHUI@163.com

未经许可,禁止进行转载、摘编、复制、裁切、录制等。经许可授权使用,亦须注明来源。欢迎转发、分享。

投稿/会议发布,请联系400-888-2526转3。

最新评论
发表你的评论
发表你的评论

临床研究

4540内容1166阅读

进圈子
关键词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