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2月11日发布 | 1387阅读

【通桥•疏堵有道】BGC在神经介入手术中的应用(德国经验)【通桥•疏堵有道】BGC在神经介入手术中的应用(德国经验)

神介资讯

达人收藏

<<点击视频观看精彩讲课>>



球囊导引导管(BGC)是一种在血管内介入治疗中使用的器械,尤其在急性缺血性卒中的机械取栓术中,通常用于辅助支架取栓技术(SR-MT)和导管抽吸技术(ADAPT)。BGC通过其近端球囊可以控制血流,减少血栓逃逸,提高手术的安全性和效率,为取栓治疗提供多方位的保护。来自波恩大学医院的Franziska Dorn教授分享了BGC在神经介入手术中应用的德国经验。


BGC的概况及优势


世界范围内,神经介入医生对球囊导引导管的使用率在40-50%。在病例较多的手术中心,BGC使用率更高。



分析美国NASA登记数据(Analysis of the North American Solitaire Acute Stroke Registry)得出,使用BGC可以缩短手术时间,提高TICI 3级再通的比例,并且在出院时降低NIHSS评分,提高mRS 0~2分的比例。这些数据表明,BGC是手术效果满意的一个独立预测因素。



STRATIS研究(Systematic Evaluation of Patients Treated With Neurothrombectomy Devices for Acute Ischemic Stroke)中比较了球囊导引导管(BGC)、远端通路导管(DAC)和常规导引导管(CGC)的治疗效果。66%的BGC组患者达到了TICI 2b以上的一把再通率。相比之下,使用DAC的患者的这一比率仅为55%,而使用CGC的患者则更低,只有42%。这些数据表明,使用BGC的患者在手术中获得良好结果的概率是最高的,而仅使用普通引导管的患者结果则相对较差。



在当前的血管内治疗中,抽吸技术和取栓支架的联合使用已成为许多医生的首选策略,这种综合治疗方法能够提高手术的效率和成功率。韩国的一项大规模研究中,研究人员对近1000例患者进行了分析,其中约一半的患者使用了BGC。在这些患者中,BGC与取栓支架的联合使用率为61.2%,与抽吸技术的联合使用率为45.2%。研究结果显示,使用BGC可以显著提高再通率和一把再通率,这意味着患者可以在较少的取栓次数内实现血管的快速再通,减少了手术过程中取栓次数的同时也缩短了手术时间。无论采用抽吸取栓还是支架取栓,BGC在近端的使用都能带来积极的效果,增加手术成功的可能性。



对15项研究进行Meta分析得出,BGC的使用能够达到更高的TICI 3级再通、更高的一把再通率和更低的死亡率。目前的研究还缺少随机对照临床试验的证据,但已有多中心随机对照试验的方案发布,英国的研究者将会收纳BGC患者和非BGC患者入组进行研究,为BGC的效果提供更具说服力的临床证据。



在处理钙化血栓这种高难度病例时,台架实验提供了一些有趣的数据。实验中使用了流体模型来模拟取栓过程,其中结合了BGC、中间导管以及取栓支架。实验结果显示,使用这些组合技术的成功率大约为50%。然而,如果使用长鞘代替BGC,实验中所有的病例都未能成功再通,失败率达到了100%。这表明在处理这类复杂情况时,使用BGC可能会带来更高的成功率。



在处理串联病变的患者时,BGC的使用展现了显著的效果。研究表明,使用BGC可以缩短串联病变的手术时间、降低出院时的NIHSS评分并提高90天时mRS 0~2分的比例,即获得了更好的临床结果。具体来说,使用BGC的一组患者中,达到良好预后的比例为52.3%,而未使用BGC的对照组中这一比例为27.5%。



在处理急性缺血性卒中时,医生可能会考虑使用8F抽吸导管代替BGC起到控制血流的作用。但超声下研究显示,使用8F抽吸导管时,虽然在舒张期可能会有一些血液反流,但在收缩期血流仍然会向前移动,这意味着它无法完全暂停血流。相反,BGC能够完全抑制血流的前向流动,从而更有效地控制血流,减少血栓逃逸的风险,并提高手术的成功率。



来自汉堡的一项研究显示,在进行血管内治疗时,使用BGC与不使用BGC的患者相比,远端栓塞的数量有显著差异。TICI 2b和TICI 2c组中,使用BGC的患者远端栓塞的数量明显减少,低于未使用BGC的患者。这说明使用BGC可以有效预防远端栓塞的发生。



BGC遇到的问题与应对方式


一些医生认为BGC的准备过程相对复杂,可能需要额外的时间和精力。此外,使用BGC的手术技术可能也更为复杂,这可能会涉及到额外的费用。在某些情况下,BGC难以推送到理想的位置,这可能是由于血管的解剖结构或BGC的设计特性所导致的。在以往的经验中,使用BGC可能会带来血管夹层的风险,但随着医疗材料和技术的进步,这种风险已经大大降低。同时,BGC与大口径抽吸导管的适配性问题也值得关注。随着医疗设备的发展,新一代的BGC设计正在不断改进,以提高与各种抽吸导管的兼容性,从而满足医生在手术中的需求。



视频中展示了BGC的准备过程其实是相当简单快捷的。操作者使用了一个20毫升的注射器来测试BGC的球囊,确保其正常工作。Franziska Dorn教授表示自己从未遇到过球囊的问题,但进行这样的测试是一个好习惯。这个过程仅仅增加了大约10秒钟的准备时间。



有数据表明,BGC能够通过提高手术成功率和减少并发症,从而在长期内节省医疗开支。例如,纽约的一项数据显示,使用BGC的患者总体费用有所下降,每位患者平均节省约5000美元。这种节省可能源于BGC能够提高手术的一次成功率,减少再次手术的需要,以及减少患者住院时间,从而降低了整体的医疗费用。



尽管BGC的推送可能存在困难,但如果BGC能够放置到颈内动脉的岩段以远,其完全再通率可以显著提升,达到70%;而如果仅放置在颈内动脉的近端,再通率则降至43%。此外,将BGC放置在更远的位置还可以防止血管塌陷,从而减少取栓过程中的潜在并发症。故术者在手术中应尽可能将BGC推送到远端,以提高手术的成功率。



WICKED研究涉及了338例患者,结果表明,BGC推送不到位的比例仅为0.9%,这显示了BGC在实际应用中具有很好的到位性。此外,还有一项在欧洲进行的研究,涉及了一种新型抽吸导管,该研究中TICI 2b/3的比例达到了98.2%,一把再通率达45.6%,这也是在使用BGC的情况下取得的较为先进的研究成果。这些数据表明,新一代的BGC在到位性方面已经有了显著的改善,有助于提高手术的成功率和患者的临床预后。



Franziska Dorn教授提到,自己早期在进行取栓手术时遇到过由不同器械引起的血管夹层问题,有些病例的影响较小,而有些则需要特别处理,比如需要放置血流导向装置等,这无疑增加了手术的复杂性和风险,也可能影响患者的治疗效果。不过,新一代的BGC表现出了较低的不良事件发生率,仅为0.6%,且在338例患者中,血管夹层的发生仅有两例。



BGC与大口径抽吸导管的适配性是一个常被讨论的话题。在处理较远端的血管闭塞时,并不总是需要使用大口径的抽吸导管。研究表明,使用6F抽吸导管可以改善手术结果,这提示大口径抽吸导管确实能够提升治疗效果。然而,大口径抽吸导管与BGC的适配性可能是一个挑战,因为并非所有BGC都能与大口径抽吸导管很好地配合。幸运的是,随着医疗技术的进步,市场上已经出现了一些新的器械,它们之间的适配性得到了改善,这为临床医生提供了更多的治疗选择。



对来自明斯特和波恩两个城市的45例使用BGC的患者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这些患者的TICI 2b及以上的再通率达到了93%,而一次再通率接近60%。此外,BGC与6F抽吸导管的配合使用比例达到了55%,这表明在多数情况下,能够成功地将BGC与大口径抽吸导管一起使用。令人激动的是,在这45例患者中,并发症的发生率是0,这意味着使用BGC的手术过程是安全的。



Franziska Dorn教授团队开展的BGC与颈动脉支架之间关系的研究中,105例患者里出现围手术期TIA或卒中的患者为0。此外,另一项研究显示围手术期卒中发生率仅为0.9%,进一步证实了BGC在颈动脉支架置入术中的改善效果和防止血栓逃逸的潜力。



总 结


随着技术的进步,新一代的BGC推送的便捷性血管夹层的低发生率,以及与大口径抽吸导管的良好相容性方面都有了显著改善,这使得它们在手术中能够更好地互补,提高治疗效果。使用BGC能够降低整体的医疗成本,至少在德国,它帮助患者避免了不良临床结果导致的高额住院和护理费用。对于病情稳定、计划进行手术的患者,BGC在颈动脉支架置入术中提供了更好的保护。




本内容仅供医学专业人士作线上专业交流

本内容不向非医学专业人士开放,敬请理解

讲课内容仅代表专家个人观点,非通桥医疗推广产品

声明:脑医汇旗下神外资讯、神介资讯、脑医咨询、Ai Brain 所发表内容之知识产权为脑医汇及主办方、原作者等相关权利人所有。

投稿邮箱:NAOYIHUI@163.com

未经许可,禁止进行转载、摘编、复制、裁切、录制等。经许可授权使用,亦须注明来源。欢迎转发、分享。

投稿/会议发布,请联系400-888-2526转3。

最新评论
发表你的评论
发表你的评论
疏堵有道

1.4万阅读 | 13内容

关键词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