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解颈动脉分叉部的显微解剖对于颈动脉内膜剥脱术或颈动脉支架置入术,颈动脉体瘤的手术治疗,颈动脉窦综合征手术干预以及颈部恶性肿瘤行供血动脉栓塞以及化疗可以提供解剖学依据,减少术中神经血管不必要的损伤;为头颈部恶性肿瘤患者延长生存期。
随着颈动脉内膜剥脱术治疗颈动脉狭窄逐渐推广,颈动脉内膜剥脱术也暴露出较多问题,由于术者经验不足,可能存在术者对颈动脉区域内神经血管解剖或者其走行及神经血管毗邻关系理解不够,从而造成神经血管损伤出现不必要的神经功能缺损症状。
由于颈动脉分叉区域面神经下颌缘支以及颈支走行,术中过度的牵拉可能造成术后周围性面瘫的发生。
迷走神经位于颈动脉鞘内,术中不当或过度牵拉可能造成撕裂,引起术后声嘶,饮水呛咳等;其中喉上神经损伤发生的概率高达4.5%。颈丛分支颈横神经以及耳大神经的损伤可能出现暂时性的术区麻木不适以及耳鸣或听力下降;而舌下神经发生损伤后会影响吞咽,言语,其发生损伤的可能性达3.7%。上述并发症的发生将极大程度阻碍颈动脉内膜剥脱术的推广,增加患者住院天数及影响生活质量。
在正常情况下,颈动脉体通常位于颈动脉分叉处后内侧,大小通常2-5mm 不等,呈红棕色,重量平均不到15mg的腺体。它受舌咽神经的支配,其血液供应源自颈外动脉,属于化学感受器,感受机体外周血液PH,二氧化碳分压以及氧分压,从而维持机体内环境稳定。
颈动脉体化学感受器发生的副神经节肿瘤称之为颈动脉体瘤,其病因可能与缺氧和遗传因素有关。发病以女性多见,男女之比约为1:2,好发于中青年;大约20%的病例中是双侧的。颈动脉体瘤以良性多见,也可发生恶性变,通常转移至周围淋巴结以及骨质,很少发生远处转移到肺、肝、硬脑膜外、腹壁等处。
颈动脉体瘤临床表现多为在颈动脉三角区域触及一无痛性的类圆形肿物,边界清晰,当病变血供丰富时可触及搏动和闻及吹风样杂音。肿瘤通常生长缓慢,难以觉察,常常体检发现,早期可左右活动而上下不能移动,晚期多固定不动。瘤体可沿动脉壁发展并增大,包绕颈总动脉及颈内外动脉,并与动脉外膜紧密粘连,难以分离。常因肿物的占位效应或浸润产生临床症状,如声音嘶哑由于喉上神经浸润。
Shamblins等根据肿瘤侵犯颈内动脉的程度将颈动脉体瘤分为3型:当肿瘤仅生长于颈动脉分叉部以内,颈内动脉未受累为I型;肿瘤部分包绕颈内动脉外膜为Ⅱ型;当肿瘤包绕颈内动脉并与管壁粘连为Ⅲ型。
颈动脉体瘤的治疗方式有放疗和手术切除。目前认为手术切除是治疗颈动脉体瘤最佳的治疗方法,肿瘤虽然生长缓慢,但呈恶性生长且有转移倾向,对放疗和化疗不敏感,应早诊断,早手术,避免肿瘤与周围大血管及神经的粘连,增加术中过度牵拉神经引起的神经麻痹。
坚持科普,希望医生和患者少走弯路,疾病得到尽早诊治!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视频或图片均来自互联网或参考文献收集而来,版权归原创者所有,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通知我,我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谢谢合作!本公众号所载文章、内容、数据等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读者参考,与本人所在工作部门的立场无关!

声明:脑医汇旗下神外资讯、神介资讯、神内资讯、脑医咨询、Ai Brain 所发表内容之知识产权为脑医汇及主办方、原作者等相关权利人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