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4年11月15-16日,由中国抗癌协会(CACA)主办,由中国抗癌协会脑胶质瘤专业委员会、中国抗癌协会中西整合脑胶质瘤专业委员会、空军军医大学唐都医院和陕西省抗癌协会承办的“2024 CACA整合脑胶质瘤大会暨第十三届西北胶质瘤学术会议”在西安隆重召开。
期间,脑医汇-神外资讯特邀山东省树兰(济南)医院陶荣杰教授,围绕脑胶质瘤及脑转移瘤化疗的前沿进展和临床经验,进行专访报道,欢迎广大同道阅读、分享!
脑医汇-神外资讯:陶教授,非常荣幸能在本次中国整合肿瘤大会上对您进行采访。我了解到您在脑胶质瘤及脑转移瘤的治疗领域拥有深厚的经验和卓越的贡献。能否请您再次与我们分享一些在胶质瘤综合治疗方面的宝贵临床经验?
01
胶质瘤的药物治疗,上世纪九十年代以铂类药物为主导,逐步演进至21世纪的单抗药物、小分子拮抗剂,乃至近十年来免疫治疗领域的崛起,特别是PD-1/PD-L1抑制剂的应用。当前,国内外治疗正聚焦于ADC(抗体偶联)药物,而未来几年,疫苗疗法与溶瘤病毒治疗有望成为新的治疗主流。需要注意的是,这些治疗方法并非取代关系,而是通过相互补充与策略性组合,共同提升治疗的整体效果。
在临床实践中,我们面临诸多挑战,尤其是传统化疗药物在许多恶性胶质瘤中的疗效有限。然而,医药科技的创新如亚硝脲类药物的复产、化疗药物剂型的纳米化革新,以及脂质体技术的应用,极大地拓宽了我们的治疗视野。紫杉醇胶束、伊立替康脂质体等新型药物剂型的出现,为胶质瘤患者带来了新的治疗机遇。
同时,我们也在积极探索其他肿瘤治疗药物的跨领域应用。例如,塞替派在恶性胶质瘤治疗中的潜力得到了初步验证,与替莫唑胺或VM26(替尼泊苷)的联用展现出了良好的疗效。此外,我们团队在联合用药方面也取得了重要进展,发现贝伐珠单抗与小分子TKI的联合使用可能带来更为显著的治疗效果。
脑医汇-神外资讯:陶主任,能否请您再与我们分享一下在脑转移瘤治疗领域所积累的临床经验?
02
陶荣杰教授:
我们团队不仅建立了胶质瘤分子诊疗基地,还同步构建了脑转移瘤分子诊疗平台。近年来,随着靶向治疗和免疫治疗的广泛应用,肺癌、乳腺癌、消化道肿瘤等患者的生存期显著延长,但随之而来的脑转移问题却日益凸显,成为影响患者长期生存质量的重要因素。
脑转移可分为脑内转移和脑膜转移两大类。特别是脑膜转移,其治疗难度和死亡率均较高。在诊断方面,首先,患者需有明确的癌症病史;其次,需出现头痛、恶心、呕吐、颈项强直等脑膜刺激症状;脑脊液中癌细胞检测在脑膜转移早期可能呈阴性,但肿瘤标记物升高可间接提示脑膜转移。若出现上述症状而常规检测无法确诊,我们推荐进行动态的脑脊液液体活检,即脑脊液基因检测。
我们将脑膜转移进一步分为高颅压和正压性两类,对于高颅压患者,需安装分流管以降低颅内压,同时减轻癌性代谢产物对脑的刺激。在此基础上,我们可能会植入化疗泵,以便局部注射化疗药物。化疗药物的选择上,传统推荐甲氨蝶呤和阿糖胞苷,但近年来塞替派因其较高的鞘内注射浓度而显示出更好的疗效。
全身化疗方面,需选用能穿透血脑屏障的药物。对于不同类型的肿瘤,我们根据专家共识和药物特性,制定了个性化的化疗方案。例如,肺癌和乳腺癌脑膜转移患者可能以紫杉醇类药物为主,而小细胞肺癌转移则可能采用替莫唑胺或奈达铂方案,消化道肿瘤则可能以5-氟尿嘧啶为基础药物。同时,根据基因检测结果,我们会为具有基因突变的患者选择相应的靶向药物,如肺腺癌的奥希替尼、阿美替尼等,并适当增加剂量以提高血脑屏障穿透率。乳腺癌转移方面,根据分子分型选择合适的靶向药物,如德曲妥珠单抗、吡咯替尼等。对于三阴乳腺癌,我们建议使用ADC药物如戈沙妥珠单抗或即将上市的卢比替定。在治疗过程中,我们会动态监测脑脊液和肿瘤组织,以评估治疗反应和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专家简介
陶荣杰 教授
树兰(济南)医院
● 主任医师,教授
● 树兰(济南)医院神经肿瘤科科主任
● 第六届中国胶质瘤协作组副组长
● 山东省肿瘤医院神经肿瘤专业主任医师、硕士研究生导师
● 中国抗癌协会肿瘤神经病学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 中国非公立医院协会第一届神经肿瘤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 中国抗癌协会第一届胶质瘤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
● 中国临床肿瘤协会第二届神经肿瘤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
● 中国抗癌协会第七届神经肿瘤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
● 中国医师协会第一届胶质瘤专业委员会委员
● 中国抗癌协会第一届整合神经肿瘤委员会委员
● 中国抗癌协会胶质瘤专业委员会第一届脑转移瘤委员会主任委员
● 中国医师协会胶质瘤专业委员会第一、二届药物与生物治疗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 山东省抗癌协会第一、二届神经肿瘤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
● 山东省抗癌协会第三届神经肿瘤专业委员会名誉主任委员
● 山东省医学会第一届胶质瘤联合治疗专业委员会顾问
● 山东省激光医学会第五届理事会理事长


声明:脑医汇旗下神外资讯、神介资讯、神内资讯、脑医咨询、Ai Brain 所发表内容之知识产权为脑医汇及主办方、原作者等相关权利人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