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SIS技术(Chronic artery OccluSion recanalization with the Intracranial protection of Stent retriever,颅内取栓支架保护下的慢性动脉闭塞开通术)是基于加奇生物 Syphonet®取栓支架的独特设计特点而衍生出的针对慢闭开通实施颅内保护的技术,在颅内动脉慢性闭塞,保护伞无法到位的情况下,利用Syphonet®取栓支架作为颅内保护装置,支架远端有网篮设计,可以捕获逃逸血栓而起到保护伞的作用。同时,Syphonet®取栓支架适配0.017、0.021inch的微导管,较小的微导管超选后,可直接将支架输送至远端释放,而减少了多次操作步骤。Syphonet®取栓支架推送导丝设计为0.0154inch,球囊可以通过该取栓支架的推送导丝直接到达狭窄或闭塞部位予以扩张。
本期病例
病史简介
患者:男性,68岁。
主诉:发现左侧颈内动脉闭塞5月余。
现病史:患者5月前因“右侧肢体麻木、无力”于当地医院就诊,行颅脑核磁检查后诊断为“1、脑梗死;2、左侧颈内动脉闭塞”,并于2024-05-15行脑血管DSA造影示:“1、左侧颈内动脉闭塞;2.右侧椎动脉重度狭窄”,后长期口服“阿司匹林肠溶片100mg qd、氯吡格雷75mg qd、阿托伐他汀钙片20mg qn”治疗。现为行血管内介入治疗来诊,门诊以“左侧颈内动脉闭塞”收入院。
既往史:5月前当地医院诊断为“高血压1级、2型糖尿病、高脂血症”,现应用“甘精胰岛素8u皮下注射qn治疗,未口服降压药物。否认酗酒史。吸烟史40余年,约20支/天。
入院查体:血压 149/84mmHg,脉搏 72次/分,身高170cm,体重65.0kg。心肺及腹部查体未见明显阳性体征,双侧足背动脉搏动正常。神经系统查体未见异常。
实验室化验:
· 血常规、凝血功能、肝功、电解质、术前8项正常。
· 血小板聚集试验三项:AA 21.11%;ADP 54.73%;COL 48.86%。
· CYP2C19基因型:慢代谢型。
· 血脂(2024-9-06 本院):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 2.07mmol/L。
辅助检查:
· 心电图(2024-9-07 本院):1、窦性心律不齐;2、大致正常心电图。
· 胸部X线片(2024-8-05 本院):1、两肺纹理重;2、左中肺野片状影,胸膜病变?
· 心脏彩超( 2024-8-06 本院):1、左房增大;2、主动脉瓣退行性改变2伴轻度关闭不全。
术前影像学检查
头颈部CTA+CTP(2024-04-22 外院)
颅脑核磁DWI(2024-04-26 外院)


颅脑DSA(2024-05-15 外院)

右椎动脉
左椎动脉

右侧颈总动脉
左侧颈总动脉
术前诊断
1、左侧颈内动脉闭塞;
2、右侧椎动脉重度狭窄;
3、脑梗死恢复期;
4、2型糖尿病;
5、高脂血症。
术前用药
1、阿司匹林肠溶片 100mg qd;
2、氯吡格雷 75mg qd;
3、阿托伐他汀钙片 40mg qn;
4、甘精胰岛素注射液 8u ih qn。
手术策略

手术方案
全脑血管造影+左侧颈内动脉球囊扩张+支架植入术。

手术指征
症状性颈内动脉闭塞。

手术风险
斑块脱落致栓塞事件;过度灌注、颅内出血;血管夹层、血管破裂;手术不成功。
术中器械
治疗过程
颅脑DSA造影
左侧颈总动脉造影见左侧颈内C1起始段闭塞,颈内动脉远端未见显影,左侧颈外动脉通过眼动脉、软脑膜支代偿同侧大脑中动脉部分供血。

右侧椎动脉起始部狭窄约80%;右侧颈动脉造影未见明显异常,前交通开放,代偿对侧大脑前、大脑中供血。


左侧椎动脉造影见后交通开放向前代偿部分颈内动脉供血。


手术过程
沿微导管送入4.0*30mm Syphonet®取栓支架,释放至左侧大脑中动脉M1中段。


球囊由C5段向近心端依次扩张颈内动脉,分别加压球囊至8atm,见球囊完全扩张,持续3秒钟后迅速抽瘪球囊。


沿微导丝送入7.0*50mm 颈动脉支架至左侧颈内动脉C1段,造影示支架完全覆盖狭窄段,与血管壁贴合良好,残余狭窄率约30%,前向血流较前改善。
沿微导管送入4.0*39mm 自膨式闭环支架至左侧颈内动脉C5段,缓慢回撤微导管,准确定位后释放支架于C4段处。造影示支架完全覆盖狭窄段及夹层段,与血管壁贴合良好,残余狭窄率约10%,前向血流较前改善。
步骤一:释放Syphonet®取栓支架远端保护。
微导丝、微导管突破闭塞段后,将Syphonet®取栓支架跨越M1段与颈内动脉末端释放,起到颅内远端血管的保护作用。
步骤二:造影初步鉴别病变性质。
利用盲交换技术将微导管撤出体外,通过指引导管足量、足压力造影,初步鉴别闭塞段病变性质
步骤三:球囊扩张导管扩张后足量、足压力造影判断闭塞性质。
沿Syphonet®取栓支架输送导丝送入小直径的球囊扩张导管(2mm-2.5mm),由远及近依次对可疑病变部位进行扩张,后再次足量、足压力造影,明确闭塞段内原始病变部位、继发血栓部位和假性闭塞部位。
步骤四:球囊/支架血管成形。
选取合适的球囊扩张导管扩张残余的严重狭窄部位。在出现明显限流性夹层、斑块回缩明显限制前向血流的部位,可考虑经Syphonet®取栓支架输送导丝送入支架系统,支架释放后进行球囊后扩张以提高支架贴壁性,降低再狭窄和再闭塞率。


步骤五:造影确认后结束手术。
造影确认Syphonet®取栓支架内无血栓、前向血流稳定后,用球囊扩张导管或微导管回收Syphonet®取栓支架,系统整体撤出体外,结束手术。
补充步骤:在球囊扩张过程中如发现栓子负荷大,可将血栓抽吸导管反复抽吸清理血栓。
持续负压下前进血栓抽吸导管,反复抽吸,清理闭塞管腔内的血栓。如果造影发现Syphonet®取栓支架内捕获了脱落的血栓,则回撤Syphonet®取栓支架,清理支架内血栓。


莫大鹏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
主任医师,神经病学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
2004年,于奥地利维也纳大学附属AKH医院神经外科任访问学者。主要工作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介入神经病学科从事脑血管病介入治疗和临床研究
中国卒中学会脑静脉病变分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卒中学会医疗质量管理与促进分会委员;中华预防医学卒中预防与控制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老年医学学会脑血管病分会委员;北京医师协会神经介入青委会副主任委员;北京心血管疾病防治研究会多学科交叉冠脉介入分会委员
中国脑血管病杂志编委;中国现代神经病学杂志编委
李晓青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
介入神经病学科,主任医师,博士后
国家神经系统疾病质量控制中心神经介入质控专家委员会秘书;中国卒中学会神经介入分会委员兼秘书;中国卒中学会青年理事会理事;中国老年保健医学研究会慢性病防治管理委员会常委;中国医师协会医学科学普及分会第二届委员会神经外科科普专业委员会委员
《神经介入在线》副主编
承担或参与国家及省部级课题16项,发表论文40篇,获省级科学技术二等奖1项,撰写专著4部,获国家专利6项
佟旭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
现就职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介入神经病学科,副主任医师兼科研助理,血管神经病学博士,介入神经放射学博士后,流行病和卫生统计学博士后
专业方向:师从王拥军、缪中荣和王文志教授,从事脑血管病介入治疗的临床和科研工作;擅长缺血性脑血管病和脑静脉系统疾病的介入诊断和治疗,年手术量500+台;精通临床研究方法学、数据挖掘和统计分析,具备组织和管理大型多中心临床试验的丰富经验
学术成就:以主要作者身份(排名前3)在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Lancet Neurology、Neurology、Stroke、Translational Stroke Research、Stroke and Vascular Neurology、中华系列等高质量科技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50余篇,累计影响因子300+分;主持国家科技重大专项课题、北京市医管局培育计划项目、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会面上项目、卫计委省级医学科学研究重点课题共4项,累计科研经费300余万;以骨干身份参与国家级、省部级、市局级、研究者和企业发起的各级各类科研课题20余项;获技术发明和实用新型专利5项,翻译和编写专业书籍3部
社会任职:世界卒中组织(WSO)会员、中国医药教育协会血管微创医学专业委员会委员、北京神经内科学会全科医学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辽宁省医学信息与健康工程学会理事、辽宁省医学信息与健康工程学会第一届脑血管病介入与创新诊疗医工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卒中学会官方英文期刊Stroke and Vascular Neurology编审委、中华医学会杂志社国际英文期刊Neuroprotection首届青年编委、《中国全科医学》和《实用心脑肺血管病杂志》青年编委,Translational Stroke Research、Journal of NeuroInterventional Surgery、Clinical Neuroradiology、Frontiers in Neurology、《中华医学杂志英文版》和《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等SCI和中文核心期刊的特聘审稿专家,国家“四大慢病”重大项目、北京市科学技术委员会和中关村科技园区管理委员会科技项目、首都卫生发展科研专项评审专家
张小涛
青岛市黄岛区中心医院
神经内科,主治医师
山东省疼痛研究会老年病专业委员会委员
青岛市医学会神经病学专科分会委员
青岛市老年医学会脑血管病专业委员会委员
主要从事脑血管疾病的造影诊断、脑梗死急症动脉取栓、脑血管狭窄、颅内动脉瘤等脑血管疾病的血管内介入诊治


声明:脑医汇旗下神外资讯、神介资讯、脑医咨询、Ai Brain 所发表内容之知识产权为脑医汇及主办方、原作者等相关权利人所有。
投稿邮箱:NAOYIHUI@163.com
未经许可,禁止进行转载、摘编、复制、裁切、录制等。经许可授权使用,亦须注明来源。欢迎转发、分享。
投稿/会议发布,请联系400-888-2526转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