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2月09日发布 | 1805阅读

CSNO二十周年庆典主委访谈 | 杨学军教授:畅谈神经肿瘤专委会的发展历程与未来展望

脑医汇

杨学军

清华大学附属北京清华长庚医院

达人收藏

2024年11月14日-17日,由中国抗癌协会主办,空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中国整合医学发展战略研究院和陕西省抗癌协会联合承办的“2024中国整合肿瘤学大会(CCHIO)”在历史与现代交汇的西安隆重举行。

期间,脑医汇-神外资讯特邀中国抗癌协会神经肿瘤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北京清华长庚医院杨学军教授接受采访,针对神经肿瘤专委会未来发展方向展开探讨,欢迎各位同道阅读,分享!


脑医汇-神外资讯:杨主任您好,首先对您在百忙之中接受我们的采访表示衷心的感谢。值此中国抗癌协会神经肿瘤专委会成立20周年之际,我们有幸邀请到您,作为专委会的主任委员,能否请您为我们概述一下专委会自成立至今的发展历程和主要成就?


01

杨学军教授:
2024年标志着一个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年份,中国抗癌协会(CACA)迎来了其成立40周年的庆典,而我们的神经肿瘤专委会也庆祝了其成立20周年的纪念。因此,在今年的CACA大会上,神经肿瘤分会场组织了一个简短而庄重的纪念活动,以庆祝神经肿瘤专委会成立20周年这一重要时刻。
神经肿瘤专委会成立于2004年,作为CACA项下首个专注于神经系统肿瘤的专业委员会,自成立以来便展现出其引领性。首先,它倡导了神经肿瘤领域的专业化发展。例如,20年前,当神经外科领域尚处于一个整体的专业委员会阶段时,我们已经成立了一个专门致力于神经肿瘤研究与治疗的专委会,这在当时具有相当的前瞻性。
其次,神经肿瘤专委会倡导多学科合作,认识到神经肿瘤的治疗需要多学科的参与。因此,从成立之初,神经肿瘤专委会就吸纳了神经外科、放射肿瘤学、病理学、化学治疗学以及其他综合治疗和影像诊断等领域的专家,从而具备了开展多学科合作的实际能力。近十几年来,围绕多学科诊疗(MDT)模式,各医院和地区开展了许多工作,今天我们更是倡导从MDT向整合治疗理念的转变,在“防、筛、诊、治、康”各个环节,进行全流程管理。在这方面,神经肿瘤专委会无疑走在了前列。
此外,神经肿瘤专委会自成立以来,便注重学术发展。在陈忠平教授的领导下,我们早期便创办了中文版的《中国神经肿瘤杂志》,并随后发展为《Glioma》这一英文杂志,该杂志是目前国际上唯一一本以胶质瘤(Glioma)命名的学术期刊。在神经肿瘤专委会的20年发展历程中,我们还倡导进行横向课题研究,特别关注转化研究和新型治疗方法的开发及其在临床应用中的拓展。在对外交流方面,神经肿瘤专委会也是CACA乃至神经肿瘤专业领域内的优势之一。在美国、欧洲以及亚洲的韩国、日本和中国,均有相应的专委会,这些专委会在国际合作和联合学术会议中已成为常态化发展的一部分。明年,亚洲神经肿瘤专委会将与中国抗癌协会神经肿瘤专委会联合在上海举办ASNO年会,同时CCHIO也将举办联合会议。
在陈教授及一批资深专家的积极参与和支持下,包括游潮教授、赵世光教授、朴浩哲教授等,神经肿瘤专委会已经发展到了新的阶段。我们将继续秉承CCHIO的初心和工作特色,特别是团结广大从事神经肿瘤工作的医院和神经外科专家,这是我们成立之初的一个特点。我们希望在未来的30年、40年里,能够为中国神经肿瘤的诊治和研究做出更多贡献,并进一步拓展与国际合作的广阔空间。


脑医汇-神外资讯:您刚才提到了与美国、欧洲以及亚洲神经肿瘤学会的沟通与合作。您也提及了未来有进一步合作办会的机遇。能否分享一下,您对于未来在国际交流合作以及相关活动方面有哪些期待和愿景?


02

杨学军教授:

在过去20年中,中国医学领域,尤其是神经肿瘤学,经历了迅猛的发展。如今,中国在临床诊治资源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使得中国神经肿瘤学的学术水平已非20年前所能比拟,这为我国在国际学术领域争取地位和合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近20年来,中国神经肿瘤专委会的发展历史,不仅反映了国内神经肿瘤学的进步,也体现了与国际合作的深化。这种国际合作是双向的,我们通过不断努力,推动和加深这种合作关系。

例如,中国神经肿瘤专委会与美国神经肿瘤专委会(SNO)建立了广泛的合作渠道。每年SNO年会期间,中国神经肿瘤专委会成员均能以SNO会员的同等优惠注册参会,这得益于历届专委会领导与美国同行的广泛合作。在疫情前,中国的重要神经肿瘤会议也常邀请来自欧洲、美国及其他国家的专家进行交流,得到了他们的大力支持。欧洲神经肿瘤专委会(EANO)在上个月举办了其成立30周年的年会,每年年会也都会邀请中国神经肿瘤专委会参加,并与各国专委会主席就神经肿瘤专业发展进行研讨和友好交流。在这些会议上,各国专委会会报告神经肿瘤的最新动态,包括WFNOS(世界神经肿瘤专委会)关于下一年年会的地点和学术安排,以及EANO和中国神经肿瘤专委会的年会计划。

此外,中国神经肿瘤专委会与日本和韩国的专委会也保持着密切的联系和交流。疫情期间,尽管受到一定影响,我们还是通过线上方式与国际同行进行了学术交流,包括与欧洲神经肿瘤专委会共同举办的东西方神经肿瘤交流论坛。我们期待疫情结束后,能够恢复这些活动。同时,我们也与韩国神经肿瘤专委会主席和亚洲神经肿瘤专委会主席进行了交流,希望恢复中韩之间已建立的交流机制。亚洲神经肿瘤专委会现任主席为韩国的Kim教授,我们致力于完全恢复中韩之间的合作机制。

在与欧洲神经肿瘤专委会的合作中,我们建立了包括线上讨论在内的多种合作机制。例如,我们曾有一个青年论坛,旨在促进中国青年神经肿瘤学者与欧洲同行的交流与学习。明年,我们计划完全恢复这一机制。今年,欧洲神经肿瘤专委会主席向我报告了中国青年学者参会的情况,并全额资助了优秀的中国青年学者参会。我们期待在未来,通过神经肿瘤专业会议同行的共同努力,继续开展和拓展国际学术交流,促进学术友好。

脑医汇-神外资讯:您提到了无论是在美国、欧洲还是国内,神经肿瘤学会都在积极扩展青年论坛的内容。近年来,神经肿瘤的精准治疗领域发展迅速,大量基础研究成果正在向临床转化。您认为,未来神经肿瘤领域的中青年专家学者应如何利用CCHIO等全国性平台,共同推动神经肿瘤精准治疗和创新发展,以实现患者最大获益?


03

杨学军教授:

神经肿瘤专委会高度重视为中青年神经肿瘤专家搭建学习和发展的平台,因此,专委会早期便成立了青年委员会。我曾有幸担任青年委员会的主席。神经肿瘤专委会通过多种途径为中青年专家提供学习和交流的机会,以及发展平台。
首先,在专业学术会议中,专委会特别设立了中青年专家学术交流的分会,即分会场。在特定的时间段内,围绕特定的学术讨论话题,让青年学者充分展示学术风采,实现相互学习和促进。
其次,近年来,专委会开展了许多病例讨论和MDT病例讨论,以及演讲比赛。这些活动为青年学者提供了展示学术才能、研究能力和临床诊治水平的平台。特别是在MDT病例讨论中,青年学者得以充分展现自我。神经肿瘤专委会的宗旨在于研究、转化和提升患者诊治水平,因此,专委会以临床实战场景为青年专家提供展示平台。值得一提的是,明年亚洲神经肿瘤专委会大会将在中国举行,大会中将包括亚洲青年学者演讲比赛和临床试验方案讨论等环节,专委会鼓励青年学者积极参与。在过去几年中,专委会通过横向课题促进了中青年专家的发展,包括为青年人提供专项资助。
此外,在樊代明院士的领导下,神经肿瘤专委会在CACA整体学术大家庭中,围绕不同系统和角度制定了整合式诊治指南。在指南制定过程中,专委会注重吸纳中青年学者参与,发挥他们的学术作用,并提供宣讲和推广的机会。在学术期刊方面,神经肿瘤专委会从中文杂志发展至英文杂志《Glioma》,许多青年学者在该平台上发表了重要学术成果,展示了自己的学术风采。

神经肿瘤专委会涵盖了多个难治性和经典肿瘤病种的诊治,包括胶质瘤、生殖细胞瘤、脑膜瘤、中枢神经系统恶性淋巴瘤、髓母细胞瘤等。专委会在这些领域开展研究、转化和提高临床诊治水平,以及规范宣讲。青年学者接受新知识迅速,愿意将胶质瘤领域的诊治经验及靶向药物治疗经验拓展应用至其他肿瘤,所以总体而言,CACA为中青年神经肿瘤专家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


专家简介


杨学军 教授

清华大学附属北京清华长庚医院

● 神经外科主任、教授、主任医师

● 中国抗癌协会神经肿瘤专业委员主任委员

● 中国医师协会胶质瘤专业委员会第一、第二届副主任委员

● 脑胶质瘤MDT专委会首任主任委员

● 欧美同学会医师协会神经肿瘤专委会副主委

● 中国医药创新促进会脑神经药物临床研究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 中国医药教育学会神经外科分会常委、海峡两岸医药协会神经外科分会常委、中国医药教育学会神经肿瘤分会、中国医疗保健国际交流促进会神经外科分会常务委员

● 中国医药教育学会神经外科分会常委

● 海峡两岸医药协会神经外科分会常委

● 中国医药教育学会神经肿瘤分会常委

● 中国医疗保健国际交流促进会神经外科分会常委

● 中国胶质瘤协作组第四任组长

● 华北地区暨京津冀胶质瘤诊治联盟主任委员

● 北京肿瘤学会神经肿瘤专委会主任委员

● 2016年度王忠诚中国神经外科医师学术成就奖、2020年度赵以成杰出神经外科医师奖

● 担任《Glioma》、《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副主编及十余种中英文杂志编委



END

声明:脑医汇旗下神外资讯、神介资讯、神内资讯、脑医咨询、Ai Brain 所发表内容之知识产权为脑医汇及主办方、原作者等相关权利人所有。

投稿邮箱:NAOYIHUI@163.com 

未经许可,禁止进行转载、摘编、复制、裁切、录制等。经许可授权使用,亦须注明来源。欢迎转发、分享。

最新评论
发表你的评论
发表你的评论
关键词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