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 例 分 享
困难路径支撑不足,三管同轴建立通路,.018”导丝助力中间管入颅及长鞘高到位

病例特点
1、此患者介入治疗的核心难点是经股入路的通路建立困难,以及介入治疗过程中通路不稳和支撑力不足。
2、患者3型宽阔弓,且无名动脉偏向左侧与弓成锐角,常规同轴技术难以把长鞘送入右侧颈动脉。后把125cm 5F多功能管头端塑型成西蒙管2形状,超选无名动脉,硬泥鳅导丝上高配合,最终才把长鞘头端送至右侧颈内动脉近段。
3、因右侧颈内动脉迂曲,且长鞘支撑不稳定,故先在长鞘内加一条6F Navien管(105cm)增加支撑,再于其中送入一125cm的5F中间管用于取栓。
4、由于弓形不利,颈动脉迂曲,取栓过程中,支撑力严重不足,长鞘通路间断严重下坠,需密切观察和调整位置。
5、第一次释放取栓支架后,即使支架锚定下,5F中间管仍然难以越过虹吸段进入M1,后于中间管内送入.018”导丝,头端置于C6段,增强支撑下5F中间管上高到M1配合支架取栓。
6、后送入.018”导丝助力长鞘上高到C1远端,提供足够支撑下,取栓时中间管尽力深入M2近段抽吸,最终取栓成功,闭塞再通。
简要病史
女,77岁
发病2小时
症状:突发左侧肢体无力
NIHSS_12
肺癌手术和靶向药物治疗病史1年
急诊多模式CT
CT平扫:右侧额颞叶低密度,ASPECT评分为8;
CTA:右侧M1远端闭塞;
CTP:右侧半球大范围严重低灌注表现,核心梗死位于右侧额颞叶,存在较大范围可挽救组织(组织窗)。
颈部CTA:3型宽阔弓,无名动脉走行偏向左侧,与弓呈锐角,提示长鞘过弓存在较大挑战。
以往我院腹主动脉和髂动脉CTA:双侧髂动脉和腹主动脉走行明显迂曲,这给治疗通路增加了额外难度。
患者取栓手术详细视频和讲解
静脉溶栓后桥接急诊取栓治疗
5F多功能管(125cm)+长鞘(90cm,Cook)组成同轴,泥鳅导丝导引下超选过弓困难,虽然泥鳅导丝能上高,但多功能管难以上高越过无名动脉进入颈总动脉,更换硬泥鳅导丝后仍然未果。
改换策略,加强同轴配置,5F多功能管(125cm)+6F Navien(105cm)+长鞘(90cm,Cook)组成同轴,硬泥鳅导丝导引,经多次尝试,虽然6F Navien管曾经进入过无名动脉,最终仍然失败。
此时,将125cm长的5F多功能管头端塑成2型西蒙管头端形状后,于左锁骨下动脉内成形,导丝辅助下超选进入右侧颈总动脉。
硬泥鳅导丝上高,长鞘头端推进接近无名动脉开口增强支撑下,把塑形后的5F管推进到右侧颈内动脉。
长鞘缓慢推进到右侧颈内动脉近端。
右侧颈内动脉颅外段迂曲,为强化支撑,先经长鞘送入6F Navien(105cm)达C1远段,再经Navien输送一125cm长度的5F中间管达海绵窦段。
微导管配合下,微导丝超选进入右侧M1,但微导管推进费力;此时,透视发现,治疗通路严重下坠,进入到升主动脉;回拉中间管后,长鞘头端上移至颈内动脉。
同时尽量推高5F中间管,增强支撑后,微导管跟进到M1,微导丝顺利超选到M2。
尽量推高6F Navien管增强支撑后,微导管顺利跟进至M2,造影证实位于真腔。送入一取栓支架 Trevo 4*20mm。
释放取栓支架造影示闭塞部分再通,可见缓慢前向血流;透视下纠正下坠的长鞘通路系统。
试图支架锚定下把5F中间管推高到M1,因通路系统支撑力不足而尝试失败。
5F中间内额外送入一.018”导丝(Command 18),头端送至C6增强支撑下,中间管越过虹吸段进入M1。
抽拉结合取栓一次后,造影示闭塞未再通;再次微导丝微导管超选M2下干。
送入取栓支架,调整长鞘通路系统后,释放取栓支架,造影示前向血流良好,支架完全覆盖M2血栓。
5F中间管内衬.018”导丝增强支撑后将长鞘头端推高到C1远端。
再次抽拉结合取栓,取出少许血栓,造影示闭塞部分再通,局部残留血栓充盈缺损。
同前方法再次于血栓处释放取栓支架。
第三次抽拉结合取栓,因长鞘高到位,以及6F Navien加持,取栓时5F中间尽量高到位至M2近端,并负压抽吸,取出一小块血栓,造影示闭塞完全再通。


术者简介
陈红兵
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神经科,副主任医师,医学博士,硕士研究生导师;
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神经介入协作组委员;
中国神内医师分会神经介入专委会委员;
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介入神经病学分会委员;
中国卒中学会脑静脉病变分会委员;
广东省健康管理协会介入专委会常委;
广东省医师协会脑血管病分会委员;
广东省卒中学会理事;
广东省临床医学会介入神经病学分会副主委;
长期从事缺血性脑血管病临床和科研工作,擅长神经介入和脑血管病影像。完成近千例神经介入治疗手术,熟练掌握各类缺血性脑血管病的择期和急诊手术,在复杂高危脑动脉缺血病变和脑静脉窦狭窄/闭塞介入治疗领域有一定造诣,尤其是脑静脉窦血栓闭塞介入治疗在国内处于领先水平。较早将管壁高分辨MRI和多模式CT技术应用于脑血管病诊治,极大提高了脑血管病的临床诊断水平,对药物和介入治疗具有重要指导价值;目前已应用于数千病例,积累了丰富经验,国内领先。


END
声明:脑医汇旗下神外资讯、神介资讯、脑医咨询、Ai Brain 所发表内容之知识产权为脑医汇及主办方、原作者等相关权利人所有。
投稿邮箱:NAOYIHUI@163.com
未经许可,禁止进行转载、摘编、复制、裁切、录制等。经许可授权使用,亦须注明来源。欢迎转发、分享。
投稿/会议发布,请联系400-888-2526转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