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方脑血管病会议2024(OCIN 2024)暨上海市医学会脑卒中专科分会学术年会在中国·上海召开。脑医汇-神介资讯在本届大会期间(2024年10月24-27日)邀请多位国内外神介领域专家接受采访,采访报道将发布在神介资讯OCIN特别栏目。本期为大家带来ESMINT前任主席、德国汉堡大学诊断及神经介入科Jens Fiehler教授的采访报道,欢迎各位同道阅读,分享!
吴一娜教授:Jens Fiehler教授您好,欢迎您来上海参加OCIN 2024。首先,您能否谈谈欧洲近年来在神经介入方面的进展与成功经验?
Jens Fiehler 教授
这是一个颇具启发性的问题。神经介入技术起源于欧洲,特别是法国学派在上世纪80年代乃至更早时期的发展。当前面临的挑战主要包括:首先,尽管技术已从发源地推广至欧洲各地,但东欧地区的覆盖仍然不足,我们仍需努力提升对整个欧洲人口的服务覆盖。其次,硬膜下血肿的治疗仍是一个难题,推广工作困难重重,但随机对照研究的数据显示,我们必须推动这一治疗手段的发展,并确保其在欧洲患者中的可及性。最后,与全球其他地区一样,新疗法的报销政策也是需要跟进的问题。
吴一娜教授:血栓成分预测为医生在制定取栓策略时提供了前所未有的信息支持,对此您如何评价?
Jens Fiehler 教授
我对于该观点持保留态度。从科学角度来看,这一研究领域确实具有吸引力,并且在药物开发方面可能具有潜在价值。然而,我认为研究的进展更可能朝着开发一种能够适用于所有类型血栓的器械方向发展,其可能与大口径抽吸导管相结合,以适应不同的临床需求。基于血栓成分预测的临床决策过程可能过于耗时,并且可能导致治疗延迟。此外,治疗策略的选择不仅仅取决于血栓的成分,还涉及多种其他因素。因此,尽管这一研究方向在科学上具有其价值,但我预测它在临床决策中的实际应用可能并不占据重要地位。
Jens Fiehler教授:脑血管病血管内治疗的未来创新
吴一娜教授:当前血管内治疗脑疾病领域有哪些最新的技术或器械创新?诸如人工智能和机器学习等热门的新技术有哪些应用前景?
Jens Fiehler 教授
在探讨新疗法时,我认为其中一个极为重要的进展是CereVasc的eShunt技术。该技术通过在血管内植入脑脊液分流管治疗脑积水,虽然这一概念初听之下似乎有些非传统,但实际操作中却极具说服力。我预计这将成为一个重大的突破。值得一提的是,我首次接触这项技术是在数年前的OCIN会议上。自那以后,该技术已经取得了显著的发展。目前,我也参与了这项研究,担任影像评估员,因此对这项技术有一定的了解。我认为这是非常引人入胜的。因此,对我而言,这是最重要的发展之一。
另一个值得关注的领域是脑机接口技术,这显然是建立在人工智能技术基础之上的。尽管在血管内治疗领域仍处于起步阶段,但其前景十分光明。总体而言,我认为人工智能在某种程度上可能被过度使用,似乎每项技术都被冠以人工智能之名,但我认为目前最佳的应用是利用智能系统确保患者能够被及时送至适宜的治疗地点,例如RapidAI和Viz.ai等系统。此外,中国的ArteryFlow在血流导向装置的模拟领域也取得了进展。这一领域有许多发展,我对这些技术如何在实际应用中发挥作用充满期待。
Jens Fiehler教授:卒中试验的设计和解释——我是如何阅读论文的
吴一娜教授:在设计卒中临床试验时,您认为最重要的考虑因素有哪些?未来,您认为卒中临床试验设计有哪些创新方向或趋势?
Jens Fiehler 教授
我认为最关键的考量在于对患者招募进行合理的预估,并确保选择能够提供高质量数据的中心。首要的是,一些中心虽然患者数量众多,但却无法有效管理患者招募及相应的文书工作。因此,在中心的选择上,必须同时考虑这两方面因素。然后我们需要考虑的问题是下一个研究前沿是什么?下一个待解答的问题是什么?例如关于远端闭塞的问题,可能在接下来的几个月内,我们将对此有更多的了解。目前还有许多其他课题正在被研究,例如在成功或部分成功的再灌注后的处理、神经保护等。我认为,在设计此类研究时,正如我之前所提及的,显然需要良好的研究设计,这包括选择正确的患者群体、适当的干预措施、恰当的对照组、正确的结果测量方法以及测量的适宜时机。这些都是至关重要的,这个话题展开来讲的话,可能长达60分钟,所以显然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议题,需要做出明智的选择。
吴一娜教授:感谢您来到OCIN现场分享您的精彩讲课,希望您最后能为OCIN以及中国神经介入医生致以问候和祝福。
Jens Fiehler 教授
中国神经介入领域展现出了蓬勃的活力,表现出了明显的乐观态度和前瞻性思维。我期望我们能够在全球范围内携手合作,共同交流和分享思想。因此,对于我而言,每次莅临上海参与OCIN会议总是一段极具价值的经历。
德国汉堡-埃彭多夫大学医学中心

· Professor and Chairman, Diagnostic and Interventional Neuroradiology, University Medical Center Hamburg-Eppendorf
· Member, European Stroke Organisation (ESO), Member of Interventional Committee
· Member, German Society of Interventional Radiology (DeGIR) and CIRSE
· Member, SFB Collaborative Research Centre 936 “Multi-site communication in brain”
· Member, German Society of Radiology (DRG) and German Stroke Society (DSG)
·Co-Founder, European Society of Minimally Invasive Neurological Therapy (ESMINT)
· Member, European Society of Neuroradiology (ESNR), German Society of Neuroradiology (DGNR), German Professional Association of Neuroradiologists (BDNR)

点击上方图片
声明:脑医汇旗下神外资讯、神介资讯、脑医咨询、Ai Brain 所发表内容之知识产权为脑医汇及主办方、原作者等相关权利人所有。
投稿邮箱:NAOYIHUI@163.com
未经许可,禁止进行转载、摘编、复制、裁切、录制等。经许可授权使用,亦须注明来源。欢迎转发、分享。
投稿/会议发布,请联系400-888-2526转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