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号:CTNI-05
研究目的
肿瘤电场治疗(TTFields)已获批单用治疗复发性GBM患者,但TTFields联合系统治疗的疗效尚未得到充分验证,尤其在中国患者中亟待验证。该研究旨在探索和验证TTFields联合系统治疗对于中国复发性GBM的疗效和安全性。
研究方法
该研究是一项前瞻性、开放标签单臂临床研究(NCT04689087),计划纳入40例复发性、幕上GBM患者,治疗方案为TTFields联合医生选择的系统治疗方案。采用KM生存曲线法评估患者的生存期,主要研究终点为6个月OS率,次要终点包括PFS、安全性等。生存期的起点为开始使用TTFields的日期,终点为疾病进展或死亡。
研究结果
基线资料
研究于2020年7月至2023年5月期间纳入了40例复发性GBM患者,平均年龄为51岁,中位KPS评分为80分。67.5%(27/40)的患者既往新诊断时接受的手术范围是全部切除,而5%(2/40)患者仅接受了活检手术。在首次复发后开始应用TTFields的患者占87.5%(35/40),12.5%(5/40)的患者在≥2次复发时开始TTFields,确诊复发至开始TTFields的中位时间为27天。中位TTFields持续时间为8.7个月,中位的依从性为87%(日均使用时长约20.9小时)。分子标志物方面,MGMT蛋白表达阳性的患者占50%(20/40),32.5%(13/40)的患者为TERT突变型。联合化疗的患者占80%(32/40),联合了抗血管生成类药物的患者占60%(24/40),联合靶向BRAF治疗的患者以及联合免疫检查点抑制剂的患者各1例。
有效性结果
● 截止至2024年3月20日的中位随访时间为20.8个月
● 主要终点6个月OS率为87.2%,中位OS为20.2个月(95%置信区间为11.9-NR个月)

安全性结果
研究过程中最常见的不良事件为头皮不良反应,发生于77.5%(31/40)的患者,但均为1-2级,并且可通过外用皮质类固醇激素有效缓解。
研究结论
点评
胶质母细胞瘤患者复发率高,复发的总生存期很短,如果没有有效的治疗,复发后生存期通常在3-5个月。复发或进展后的治疗长久以来面临着困顿的局面,美国NCCN指南对符合条件的患者首先推荐的是参与临床试验,这亦正是开展这项临床试验的背景;研究显示TTF可增加血脑屏障的通透性,可能增加药物治疗的效果,这是本研究的理论依据;EF-11显示了单用TTF比较化疗的优势,而二者联合应用是否有1+1>2的效果?这是本研究的目的。TTFields单用的疗效和安全性已在EF-11关键3期临床研究中得到验证,但其联合系统治疗的有效性和安全性如何尚未得到前瞻性研究的回答,尤其在中国患者中。
这项前瞻性、开放标签、单臂临床研究提示TTFields联合系统治疗用于复发性GBM的6个月OS率达87.2%,中位OS达20.2个月,1年OS率62%,而EF11单用TTF的1年OS率20%,这在复发患者中是一个有力的医学证据,说明了这种联合治疗方案能够为复发性GBM患者带来生存获益。研究过程中并未出现新的安全性信号,主要不良反应与既往研究所报道的基本一致,并且,研究者团队在护理方面得到了诸多心得,包括合适的摘除贴片方式可以降低头皮不良反应的风险、心理疏导可以有效增加患者的依从性等。
TTFields作为一种便携的创新型物理治疗,协同系统治疗增加了复发胶质母细胞瘤的疗效,具体机制正在进一步研究。该治疗为复发肿瘤患者提供了居家持续治疗的可能性,一定程度上增加了患者与家属相互陪伴的时间,真正实现了胶质瘤的全程管理、个案管理和人文关怀。期待以TTFields为基础的联合治疗未来能够继续为患者带来新的希望。
专家简介
郭琤琤 主任医师
● 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
● 中山大学附属肿瘤医院
● CSCO学会任职:神经系统专家委员会常委兼秘书、中国抗癌协会神经肿瘤青年委员会常委、广东省医学会神经肿瘤学组秘书,中国抗癌协会神经肿瘤专业委员会委员、广东省抗癌协会神经肿瘤专业委员会委员、广州抗癌协会神经肿瘤专业委员会常委、广东省抗癌协会神经肿瘤专业委员会青委会副主任委员、广东省健康管理学会肿瘤防治专业委员会委员、广东省胸部肿瘤防治研究会脑转专委会委员、广东省抗癌协会神经肿瘤专业委员会儿童脑学组委员、中国南方临床肿瘤协作组青年委员会常委
● 擅长胶质瘤、脑转移瘤、生殖细胞肿瘤、淋巴瘤、髓母细胞瘤、中枢罕见恶性肿瘤的个体化治疗、靶向治疗、免疫治疗等
● 以第一作者发表英文论著20余篇,多个研究在国内外神经肿瘤大会上(SNO/ASNO/ASCO)口头报告及论文演示,参与及主要负责多个胶质瘤国际多中心临床试验,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广东省科技计划项目、广东省卫生厅科研项目、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留学回国人员启动基金等多个科研项目
杨群英 教授
● 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神经外科主任医师、主诊教授、医学博士、硕士生导师
● 新疆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神经外科名誉科室主任,第十批中央和国家机关、中央企业优秀援疆干部人才,M.D. Anderson癌症中心、香港中文大学访问学者,第九届“羊城好医师”
学术任职:广东省基层医药学会脑胶质瘤多学科诊疗专委会主任委员、中国抗癌协会神经肿瘤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医师协会脑胶质瘤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医学同行评议神经肿瘤学委员会委员、中国神经科学学会神经肿瘤分会委员、广东省抗癌协会神经肿瘤专委会常委/儿童脑瘤学组副组长、广东省医疗行业协会神经外科管理分会常委、《医学参考报》神经肿瘤专刊常务编委、泛中南神经肿瘤联盟远程会诊负责人
● 专业特长:脑胶质瘤、脑生殖细胞肿瘤、髓母细胞瘤、室管膜瘤、脑转移瘤、松果体母细胞瘤、原发脑淋巴瘤、中枢罕见恶性肿瘤等的化疗和靶向免疫药物治疗
● 学术成果:主持参与30余项神经肿瘤新药临床试验。主持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在内的5项科研项目。主编《神经系统肿瘤化疗手册》,副主编《脑胶质瘤科普教育手册》
牟永告 教授
● 中山大学附属肿瘤医院神经外科主任,一级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
● 中国抗癌协会脑胶质瘤专委会主任委员
● 中国临床肿瘤学会(CSCO)神经系统肿瘤专家委员会主任委员
● 广东医学会神经外科分会副主任委员
● 中国医师学会神经外科分会委员
● 培养硕士博士20余名。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十余项科研项目。发表学术成果100余篇。主编人卫出版社专著2部。实用新型专利16项,发明专利4项。人民日报第六届国之名医“卓越建树”奖

声明:脑医汇旗下神外资讯、神介资讯、神内资讯、脑医咨询、Ai Brain 所发表内容之知识产权为脑医汇及主办方、原作者等相关权利人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