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11月12日发布 | 270阅读

血流导向装置PED治疗100例颅内小型动脉瘤的安全性及有效性分析

何伟文

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

今天为大家分享的是来自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何伟文教授等翻译、点评的《血流导向装置PED治疗100例颅内小型动脉瘤的安全性及有效性分析》,欢迎阅读。




正文

【Ref:  Chalouhi N, et al. Journal of neurosurgery. 2015 Jun. doi:10.3171/2014.12.JNS14411.】


Pipeline栓塞装置( Pipeline embolizationdevice, PED) 作为血流导向装置的一种, 现常被用于治疗颅内大型、 巨大型、 复杂或梭形动脉瘤, 且可取得良好的治疗效果。 但PED用于处理颅内小型动脉瘤的相关研究鲜有报道。 为评估PED治疗小型动脉瘤的安全性及有效性, 本研究分析了在美国杰斐逊大学医学院神经外科使用PED装置治疗100例颅内小型动脉瘤(≤7 mm)的相关资料并予报道。


资料与方法

翻阅病历并收集患者年龄、性别、动脉瘤大小、动脉瘤位置、发病症状以及治疗相关细节。 对于治疗相关并发症、 动脉瘤闭塞率以及是否接受再次处理采用了单因素及多因素分析以寻找相关危险因素。


结果

100个连续病例共有100个小型动脉瘤,年龄17~80岁, 其中女性89例。 动脉瘤平均大小( 5.2+1.5) mm。 92%的动脉瘤发生在颈内动脉。 7例患者( 7%, 5例为血泡样动脉瘤) 发生蛛网膜下腔出血。 共置入124个PED装置, 每个动脉瘤平均置入1.2个PED( 介于1~4个) 。 有3例( 3%) 患者发生治疗相关并发症: 1例出现远端脑实质出血并予保守治疗( 术后随访mRS评分为2分) 以及2例出现缺血事件( 术后随访mRS评分分别为1分和2分) 。 对相关因素进行分析未见与并发症相关的危险因素存在。 共有96例患者进行了平均为7.3个月的有效术后随访。 在最近的一次随访中, 所有患者均获得良好的疗效( mRS评分0~2分) 。


术后共有75例患者进行了平均6.3个月的血管造影随访, 有64个( 85%) 动脉瘤达到了充分闭塞( 完全或接近于完全) , 还有6个( 8%) 动脉瘤需要接受再次处理。 进行统计分析发现在单因素分析中, 较年长的年龄( P=0.08) 及直径较大的动脉( P=0.12) 为动脉瘤闭塞率的相关危险因素, 但在多因素分析模型中则未见有统计学差异的预测因素存在。 在是否需要接受再次处理的预测因素分析中, 直径较大的动脉瘤在单因素分析模型( P=0.05) 及多因素模型中( OR : 3.8,95%CI: 0.99~14; P=0.05) 均有显著意义。


结论

使用PED治疗颅内小型动脉瘤能够减少治疗相关并发症及提高动脉瘤栓塞率, 其是安全有效的, 但就其是否为最佳疗法而言仍需长期随访的临床随机对照试验来证实。


讨论

本研究发现经PED治疗的小型动脉瘤患者出现并发症的概率可以低到3%, 更重要的是PED治疗动脉瘤的闭塞率可以高达85%, 说明在处理小于7 mm的小型动脉瘤时可以使用PED进行治疗是安全有效的。 但也要注意的是与传统的介入栓塞技术相比, 血流导向装置也有其特有的风险, 如远端脑实质出血、迟发的装置移位及迟发的动脉瘤破裂等, 本组患者均较少出现以上情况。 本研究的主要不足在于为回顾性分析, 缺乏对照组以及安全性及有效性相关的长期随访资料, 因此对于PED治疗小型动脉瘤的安全性及有效性仍待进一步探索。 




专家点评

何伟文: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神经外科 


该研究通过回顾分析采用血流导向装置PED治疗的100例颅内小型动脉瘤连续病历资料,初步评估PED治疗小型动脉瘤的安全性及有效性。


PED通常用于治疗大型或巨大型颅内动脉瘤,在过往的临床研究中小型动脉瘤亦会被纳入并占有相当比例,但鲜有单纯针对小型动脉瘤的研究。在这项研究中,治疗相关并发症率仅为3%。平均7.3个月随访所有患者mRS 0~2分。治疗早期安全性方面的指标表现优异。在有效性方面,技术的成功率达到100%,75例平均6.3个月的造影复查,85%达到充分闭塞(≥90%闭塞),由于随访时间点的差异,PED在延时的随访中闭塞率会更高。从以往PED的研究结果看,有理由相信PED在小型动脉瘤中的闭塞效果与大多数的血流导向装置临床研究的结果相若,而优于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动脉瘤。另外所有的7例SAH患者均经一枚PED治疗,无需接受进一步的处理。可见PED治疗颅内小型动脉瘤与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相比能减少治疗的早期并发症及提高动脉瘤栓塞率。但是,结果中显示有6个(8%)动脉瘤需要接受再次处理,这并不优于新近报道的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动脉瘤的临床研究。


PED应用于治疗小于7 mm动脉瘤超出了FDA批准的应用许可范围。另外,与传统的介入栓塞技术相比,血流导向装置也有其特有的风险:如远端脑实质出血、迟发的装置移位、迟发的动脉瘤破裂、及对分支血管血流的影响等,本研究的随访时间短,且为回顾性研究,与其说得出一结论,还不如说是提出一个问题:“PED治疗小型动脉瘤是否优于现有的常规治疗方法?”一旦得出阳性结论,将可能引发小型动脉瘤治疗技术上的替代。因此,必须要有进一步强有力的RCT研究证据证实。需要更长的随访时间,回答PED远期的安全性问题。 




点评专家简介

何伟文 教授


主任医师,神经研究所神经介入项目负责人,中国老年学会心脑血管病委员会委员,近几年承担省级科研项目工作,发表论文10余篇,擅长脑血管病的临床诊断、治疗。神经介入在宽颈动脉瘤的栓塞和颅内AVM治愈性栓塞等方面的研究在省内处于领先地位。



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朱国辉编译,伍健伟校译,何伟文点评,神经介入资讯主编、上海长海医院神经外科主任刘建民教授终审)


最新评论
发表你的评论
发表你的评论
来自于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