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示
前言
神经肿瘤是颅内常见病,主要包括神经上皮肿瘤、脑膜瘤、转移瘤及淋巴瘤等。本期开始将刊发“第二轮神经肿瘤系列”,与同道共享,欢迎大家批评指正和交流讨论。
病史简介
患者,女性,30岁,因“脑胶质瘤术后6年,突发肢体抽搐伴意识丧失1次”入院。
患者6年前因“头晕1周”到我院就诊,当时无其他不适主诉,行头颅CT检查提示右侧额叶斑片状低密度影。完善头颅MRI及MRS检查提示右侧额叶低级别胶质瘤考虑(图1)。头颅MRS示:病灶NAA轻度下降,Cho轻度升高,Cho/NAA=0.936,Cho/Cr=1.2,提示低级别肿瘤性病变可能(图2)。排除禁忌后,于2017-08-28行神经导航下右侧额叶病损切除术,术中病理示:星形细胞增生性病变,伴有不典型性,少数细胞核大深染,细胞排列尚规则;间质血管内皮细胞增生不明显;考虑星形细胞肿瘤性病变,低级别。术后患者恢复可,无言语困难及肢体无力等不适。复查头颅MRI显示肿瘤全切(图3)。于2017-09-11病情稳定出院。术后常规病理提示:弥漫性星形细胞瘤,WHO II级,IDH突变型。免疫组化结果示:GFAP +,Olig-2 +,Nestin +,IDH1(H09) +,ATRX 缺失,Syn背景+,NF 见阳性纤维,BRAF(VE1) -,P53 +,Ki-67 <5%+,EGFR +,PTEN -,MGMT -,VEGF -。FISH:不符合1p/19q杂合性共缺失(图4)。2017-10-23起患者行放疗共25次。病程中患者病情平稳,在随后的5年随访中直至此次发病前复查(2022-12-18),头颅增强MRI均显示病灶稳定未见强化,无复发(图5)。1天前,患者自驾回酒店后突发全身肢体抽搐,伴意识丧失,无恶心呕吐,无大小便失禁,抽搐持续5分钟后自行缓解,半小时后意识逐步恢复,被送至当地医院就诊,予对症处理,查头颅CT提示右额占位伴水肿。为求进一步诊治来我院急诊,复查头颅增强MRI提示:右额胶质瘤术后,肿瘤复发考虑(图6)。拟“脑胶质瘤术后复发、继发性癫痫”收住入院。
本次入院查体:神清,精神软,右侧额部手术切口愈合可,双侧瞳孔等大等圆,直径2.5mm,对光反射灵敏,颈软,心肺听诊无殊,腹平软,肝脾肋下未及,四肢感觉对称,活动自主,肌力5级,肌张力不高,病理征阴性。
诊治经过
入院后完善常规检查及相关检查,排除手术禁忌后,于2023-09-05行右侧额叶病变切除术,术中见病灶呈鱼肉样,质地不均,边界不清,部分囊变,血供较丰富。术中冰冻病理提示胶质瘤。手术顺利,术后患者安返病房,无反应迟钝、言语不利及肢体无力等神经功能障碍情况。术后给予减轻脑水肿、预防感染、预防癫痫等对症处理。术后复查头颅CT及MRI提示右侧额叶肿瘤术后改变,术区积液/血和积气,未见明显异常强化灶(图7)。术后病理示:(右额)高级别胶质瘤,倾向胶质母细胞瘤,IDH野生型(图8)。免疫组化结果:GFAP +,Olig-2 +,P53 -,Ki-67 15%,IDH1(H09) -,ATRX 存在,Syn +,NeuN 神经元+,NF 神经纤维+,EMA -,CD34 血管+,H3K27M -,H3K27Me3 -,TTF-1 -,CD163 散在;分子病理结果:IDH1/2基因突变检测 野生型;TERT基因启动子突变检测 野生型;BRAF基因V600E突变检测 阴性;CDKN2A/CEN7双色荧光探针(FISH) 不符合CDKN2A基因纯合性缺失。术后患者恢复可,于2023-09-11病情稳定出院。术后1月患者开始接受同步放化疗(Stupp方案)。同步放化疗结束休息4周后,患者继续替莫唑胺化疗。2023-12-15复查头颅MRI提示术区周围及侧脑室旁、胼胝体多发强化灶(图9)。2024-03-07复查头颅MRI提示:右侧额叶病肿瘤术后改变,术区周围及侧脑室旁、胼胝体多发强化灶,较前范围增大、强化增多,考虑肿瘤复发(图10)。期间患者癫痫发作数次,予加强抗癫痫治疗,根据病情动态复查头颅CT/MRI。2024-10-15头颅MRI提示:右侧额叶肿瘤术后,术区周围及两侧侧脑室旁、胼胝体多发强化灶,PWI示病灶区高灌注,较前范围增大、强化明显,考虑肿瘤复发,进一步广泛扩散(图11)。鉴于手术效果很差,家属放弃手术及进一步治疗。
讨论
脑胶质瘤是最常见的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恶性肿瘤,约占所有中枢神经系统恶性肿瘤的80%,严重影响人类的健康[1]。当前,该疾病的治疗效果仍不佳,复发率高,预后差,是临床亟需解决的重要问题。因此,在本系列报道中,我们团队将结合典型的临床病例,分析探讨不同胶质瘤的自然病程、临床、影像及病理特征、手术策略及技巧以及放化疗、电场治疗、激光间质热疗、CAR-T疗法等综合治疗手段,以期有助于提高对该疾病的诊疗和救治水平,最终有益于改善患者的预后。
通常,根据WHO中枢神经系统肿瘤分类,可分为WHOⅠ~Ⅳ级,Ⅰ、Ⅱ级为低级别,Ⅲ、Ⅳ级为高级别。其中,低级别胶质瘤(Low-grade glioma, LGG)主要指弥漫性星形细胞瘤、少突胶质细胞瘤、少突-星形胶质细胞瘤3种;其他特殊类型还包括毛细胞型星形细胞瘤(WHO Ⅰ级)、室管膜下巨细胞星形细胞瘤(WHO Ⅰ级)、多形性黄色瘤型星形细胞瘤(WHO Ⅱ级)、脊索样胶质瘤(WHO Ⅱ级)等。低级别胶质瘤是一组生长相对较缓慢的异质性肿瘤(由于Ⅰ级胶质瘤相对少见以及其完全不同于Ⅱ级胶质瘤的生物学特性,本文探讨主要的弥漫性星形细胞瘤和少突胶质细胞瘤),约占成人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肿瘤的6.4%,年发病率约为0.26~0.75/10万人,主要发病年龄在30~50岁之间(中位发病年龄为35岁),男性患者较女性患者[2]。然而,多数低级别胶质瘤很难治愈,而且常常转化为更高级别肿瘤,最终导致神经功能障碍及不良预后,其中位总生存期为5.6~13.3年[2]。当前,手术结合放疗以及化疗是干预低级别胶质瘤的主要治疗方式,但基于个体状况不同和治疗可能引起的风险,低级别胶质瘤的最佳治疗方案仍有待进一步研究探讨。
作为起源于神经胶质细胞的肿瘤,低级别胶质瘤相对分化良好,呈缓慢浸润性生长。癫痫是幕上低级别胶质瘤的最常见的症状,有时甚至为始发或唯一症状[3]。此外,随着影像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多无症状低级别胶质瘤被发现。然而,因缺少长时间随访观察性研究及治疗干预的选择的不同,关于低级别胶质瘤的自然病程不甚明了。目前研究数据显示,在无症状期,低级别胶质瘤以约2.5~5.5mm/年的速度在生长[4]。随后,肿瘤发展可能会进入症状期,约70%-90%患者可出现癫痫发作。最终,这类肿瘤会进一步恶性转化,进入快速增长期,造成占位压迫效应及神经功能损害。上述各阶段可能间隔数月或数年,但很难预测。部分肿瘤甚至可直接从无症状期进入恶性转化进展期。据研究资料显示,约25%~72%低级别胶质瘤患者病程中会出现恶性转化(平均中位时间为2.7~5.4年)[5]。Satar等通过研究分析发现,下列因素与低级别胶质瘤的恶性转化有关,包括:①癫痫发作;②肿瘤纵向生长速度(VDE)>8mm/年;③肿瘤局部脑血流(rCBV)>1.75;④术前肿瘤直径/体积(PTV)≥5cm(65ml);⑤皮质受累;⑥TP53突变[5]。因此,深入研究低级别胶质瘤自然病程,对临床更好地监测及干预这类肿瘤,以提高患者的预后,具有重要的意义。
在术前评估上,神经影像学技术的发展对评估判断低级别胶质瘤具有重要意义[6]。此外,MRS和DTI可能有助于肿瘤的分子亚分类;PET-CT有助于肿瘤活检;而fMRI和DTI则对需要保留功能性脑区的手术规划中具有重要意义。MRS、PET、SPECT和灌注MRI则适合监测肿瘤进展、恶性转化及术后复发,因为它们各自的指标与肿瘤的潜在代谢活动密切相关[7]。而这些技术共同提供了大量的信息,并为临床管理低级别胶质瘤患者提供了基础[7]。
病理上,除了组织病理学评估,分子病理学监测在评估低级别胶质瘤行为预后中起着重要的作用[8]。当前,对低级别胶质瘤的评估需要监测IDH1/2突变和1p/19q共缺失情况。对于弥漫性星形细胞瘤,IDH1突变和1p/19q共缺失的存在提示其相对侵袭性较低;类似地,少突胶质细胞瘤IDH突变和1p/19q共缺失提示预后最好,而IDH野生型星形细胞瘤预后最差。其他分子标记,如ATRX突变、TERT启动子突变、TP53突变和MGMT甲基化状态等,对低级别胶质瘤的诊断不是必需的,但可以作为预测临床行为的辅助手段[9]。例如,研究发现,部分无IDH和H3 K27M突变的低级别胶质瘤具有与IDH野生型胶质母细胞瘤相同的遗传学改变,如7号染色体增加、10号染色体缺失、EGFR局灶性扩增、CDKN2A基因纯合性缺失、TERT启动子突变等。对于此类肿瘤,其预后仅略好于IDH野生型胶质母细胞瘤[10]。值得一提的是,在本病例中,第一次术后病理报告显示:弥漫性星形细胞瘤,WHO Ⅱ级,IDH突变型;而第二次术后病理报告则显示:高级别胶质瘤,倾向胶质母细胞瘤,IDH野生型。对于两次术后病理IDH检测结果的不一致情况,是否因肿瘤异质性及并未全样本送检造成的,有待进一步核实。另外,如若参照当前分类/诊断标准(2021 WHO CNS 分类/诊断标准),第一次术后病理标本会再加做CDKN2A的检测,以除外IV级星形细胞瘤。通常而言,对于成人弥漫性胶质瘤,在疾病起始阶段检测到的驱动基因,其在肿瘤复发时仍得以保留[11]。但也有研究显示,对少部分IDH1突变型胶质瘤的患者,其在复发后可能出现IDH1突变表达缺失,继而影响到肿瘤细胞的扩增和表观遗传重排[12],最终参与肿瘤的复发和恶性转化[13]。然而目前,关于IDH突变型低级别胶质瘤复发/恶性转化后IDH突变表达缺失的发生比例、内在分子机制及其潜在影响仍未完全阐明,有待进一步研究[14]。
在临床干预上,低级别胶质瘤可采取影像学观察、活检及手术手段处理。当肿瘤较小、无症状且位于功能区时,每6个月进行一次磁共振成像(MRI)扫描的密切放射学监测可能是可接受的。手术,包括活检、部分切除、大体全切甚至扩大切除,取决于肿瘤因素与患者因素。特别地,最大安全范围内行肿瘤切除被认为是一线治疗方案,可提高患者生存率[15]。2022年04月,一项多中心研究结果显示:对偶然发现的低级别胶质瘤患者,早期手术有助于提高总体生存期[16]。在该项研究中,接受手术的患者5年和10年的总体生存率可分别达98.09%和93.2%。其中,术前肿瘤体积较小和切除范围较大的患者的总体生存期明显较长[16]。另外,也有诸多文献数据证实术中MRI、术中超声以及术中唤醒等技术手段有益于提高手术安全性及疗效[16–18]。当然,对于是否需要行扩大性肿瘤切除,目前也仍有争议[19]。在一项纳入449名影像诊断为低级别胶质瘤的临床研究中,Rossi等研究发现,扩大性肿瘤切除对该类患者是安全可行的[20]。在这组病例中,32.3%的患者接受了扩大性肿瘤切除(切除程度平均为320.2%)。与部分切除患者相比,这类病人通常临床病史更长(超过6月),肿瘤主要位于额叶、颞叶、非功能区,肿瘤病理类型为低级别少突胶质细胞瘤[20]。而在本病例中,因第一次手术时病灶离功能区尚有距离,如若手术医生能结合情况行扩大性肿瘤切除(必要时可利用术中MRI引导),可能有助于患者病情的控制。尽管放疗和化疗是高危型低级别胶质瘤患者术后可取的治疗方法,但目前关于低级别胶质瘤的最佳术后管理仍有争议。未来,需要更多的前瞻性研究进一步探讨术后辅助治疗(包括放疗、化疗、靶向治疗及免疫治疗等)在高危型低级别胶质瘤患者术后辅助治疗中的疗效[21]。
参考文献
往期回顾

声明:脑医汇旗下神外资讯、神介资讯、神内资讯、脑医咨询、Ai Brain 所发表内容之知识产权为脑医汇及主办方、原作者等相关权利人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