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为大家分享的是来自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史怀璋教授团队翻译、点评的《低剖面可视性支架(LVIS)辅助弹簧圈栓塞颅内囊状动脉瘤的 安全性及有效性评估-单中心研究 》,欢迎阅读。
【Ref: feng z, et al. Journal of neurointerventional surgery. 2016 Nov. doi:10.1136/neurintsurg-2015-012090.】
低剖面可视性支架(low profile visualized intraluminal support,LVIS)是新一代用于辅助栓塞动脉瘤的自膨式编织支架,关于其应用情况临床报道较少。本文的目的是评估LVIS 支架辅助栓塞颅内囊状动脉瘤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本研究回顾性分析了自 2014 年 4月~ 2014 年 11 月在我中心应用 LVIS 支架治疗颅内囊状动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主要随访终点为手术过程中的安全性,动脉瘤的复发率及中期随访时患者的临床预后及造影情况。本中心共纳入 97 例患者,其具体临床资料见表 1。研究显示该组患者手术成功率为100%。手术后 30 天内死亡率为 0%,手术并发症发生率为 1%(1 例基底动脉动脉瘤患者术中出现支架内急性血栓形成,经静脉应用替罗非班后血栓消失,患者术后出现短暂的左侧肢体无力,图 1)。手术过程中发现,10.31%(10/97)患者首次支架释放时支架不能完全打开。通过回收支架和重新释放的方式,使 8 枚支架完全打开,同时另 2 枚支架采用球囊扩张的方式被成功打开。术后即刻造影显示动脉瘤完全闭塞率为28.8%(28/97),瘤颈残留率为40.2%(39/97)。采用 mRS 评分对患者临床情况进行评估。出院时 78 例患者的 mRS 评分为 0 分、16 例患者为 1 分、3 例患者为 2 分。上述患者中,3 例患者术后出现了腹股沟血肿,经压迫止血后恢复;1 例卧床患者继发肺炎;无患者出现消化道出血或心梗,围手术期死亡率为 0(表 2)。中期随访结果显示:所有患者接受了 5.9 ~ 13.5 个月的随访(平均随访时间为 7.8 月),患者神经功能缺失加重或死亡的发生率为 0。76 例患者(78.35%)接受了造影随访,造影结果显示动脉瘤完全闭塞率为 59.21%(45/76),瘤颈残留率为 34.21%(26/76),瘤囊残留率为6.58%(3/76)。剩余 21 例患者中,13 例患者接受了增强 MRA 随访,未发现动脉瘤再通。同时,所有患者均未发现载瘤动脉狭窄或支架覆盖穿。
表1 动脉瘤患者临床资料和动脉瘤解剖特征
表2 支架置入过程的特点和结果
图 1 69 岁男患伴有未破裂基底动脉动脉瘤
图 2 52 岁男患伴破裂的左侧大脑中动脉动脉瘤应用支架辅助栓塞
史怀璋: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神经外科
随着材料学的进步,血管内介入治疗颅内动脉瘤已得到临床医生的广泛认可。然而,对于宽颈动脉瘤和复杂形状动脉瘤而言,单纯弹簧圈栓塞仍存在弹簧圈脱出逃逸继发血栓形成等问题。因此支架辅助栓塞技术应运而生,其具有众多优点:一方面,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能够有效避免弹簧圈突入载瘤动脉;另一方面,其能改变动脉瘤内血流动力学促进动脉瘤内血栓形成;此外,支架作为骨架结构有利于内皮细胞的覆盖和动脉瘤颈的修复。
本文介绍了一种新型自膨式支架LVIS在辅助栓塞囊性颅内动脉瘤中的应用情况,并对其安全性及有效性进行了评估。关于LVIS支架的安全性及有效性目前已有少量文献报道,且结果较理想。Bambakidis等人对近年来发表的LVIS支架数据进行Meta分析,共384例患者接受了LVIS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其手术成功率达96.8%,术后即刻和随访动脉瘤完全闭塞率分别达54.6%和84.3%。围手术期的的并发症发生率和致死率分别为1.4%和0%。LVIS支架相较于传统的辅助栓塞动脉瘤支架而言具有一定优势。第一,其可视性较传统支架更强。LVIS支架内含有不透射线的金属导丝,并且在支架的两端同样含有不透射线的钽Marker,上述设计方便术者在术中观察支架的位置和支架是否完全打开。尤其在应用双支架技术(如Y形支架)时具有巨大优势。第二,其具有较高的金属覆盖率。文献报道其金属覆盖率达23%,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模拟血流导向装置的作用。国内杨新建教授团队研究显示,单枚LIVS支架较双枚Enterprise支架能够更加有效的降低动脉瘤内血流;而双枚LVIS支架则较Pipeline具有更强的血流导向作用。第三,其拥有较小的网孔(LVIS网孔直径1.0mm)能够有效的避免弹簧圈的脱出和逃逸。我们发现尤其在微小动脉瘤的栓塞过程中LVIS支架具有巨大优势。然而,LVIS支架辅助栓塞动脉瘤过程中的急性血栓形成似乎需引起我们的关注,本文报道了一例术中血栓形成的病例,发生率为1.0%。而Bambakidis等人的Meta分析结果显示,血栓形成的发生率则达4%。
综上所述,LVIS支架辅助栓塞动脉瘤就目前结果显示具有良好的安全性和有效性,但仍需要大型临床试验和长期随访加以证实。
史怀璋 教授
主任医师,教授,医学博士,博士研究生导师。国家卫生计生委脑卒中防治工程中青年专家委员会常务委员、中华医学会神经外科学分会介入学组副组长、中国医师协会神经介入诊断和治疗协作委员会委员、中国卒中学会第一届理事会理事、卫生部脑卒中筛查与防治工程全国中青年专家委员会委员、中华医学会神经外科学分会青年委员会委员、中国医师协会神经外科医师分会神经介入专家委员会委员、中国医师协会神经外科医师分会常委、黑龙江省医师协会神经外科分会委员会秘书、哈尔滨市医学会第四届神经外科学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哈尔滨市医师协会神经外科分会副主任委员、中国脑血管病杂志编委、当代介入医学电子杂志编委。擅长于脑血管病的外科治疗,尤其专长于脑动脉瘤、脑动脉狭窄、脑动静脉畸形等疾病的介入治疗。
(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吴培编译,史怀璋校译、点评,神经介入资讯主编、上海长海医院神经外科主任刘建民教授终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