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8月23日上午,由珠江医院神经外科中心主办的第四期珠江显微神经外科解剖及手术技术培训班结业典礼及学业汇报(<<点击阅读相关文章)顺利举行。在过去六个月,通过阅读文献、24节理论授课、各亚专科教授讲座、观摩手术操作,并结合解剖示教以及实践操作等多种学习形式,学员们完成了对显微血管吻合、神经外科入路及大脑解剖、神经内镜下解剖、脊柱内固定、动脉瘤夹闭等技术的培训。以下为第四期解剖班学员新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神经外科副主任医师、硕士生导师吉文玉和广东省中山市古镇人民医院神经外科副主任医师郑博文的进修学习总结及感悟。
显微神经外科解剖培训是每个神经外科医生成长道路上必经的技能训练之一,今年1月我们中心汪永新主任在看见珠江医院第四期显微神经外科解剖培训班招生通知时便转发给我们,建议我们积极报名学习,我很荣幸获得了这次外出学习的资格,于是在3月我怀揣着向往与兴奋前往广州进行为期半年的神经解剖培训学习。来到解剖班,首先感受到的就是珠江医院神经外科柯以铨教授、张旺明教授和张祎年教授对我们学员的热情欢迎和真心鼓励,让我们这些来自五湖四海的学员们感到温暖和亲切,从感情上开始对珠江医院解剖培训班有了归属感。随着在培训班学习期间参观黄埔军校等班级团建活动的增加,对解剖班的老师和同学都有了深厚的感情。在看见珠江医院解剖教室的规范化设置和丰富充足的设备,深感珠江医院解剖班实力雄厚,在这样的环境中学习倍感幸福。在这种幸福的环境中学习解剖知识,我们班各位学员们都热情高涨,在老师授课后以及解剖操作过程中勇于提出问题、敢于解决问题,使我感受到了久违的纯粹的学习氛围。尤其有些同学,比如学习委员姜星星同学,将解剖理论知识已经反复学习了很多遍,在解剖操作中,天道酬勤有了具象化的样子。中枢神经解剖知识丰富繁杂,细节颇多,看似在整个人体结构所占体积不大,但其神经功能支配了整个人体,所以神经解剖知识值得反复学习研究。由于这些知识有时呈碎片化存在于网络或纸质版书籍中,就有张祎年教授在上课前即把他已经熟读并且觉得很有意义的文献直接传发给我们学员,有吴亚军同学、姜星星同学等同学把他们收集了很久的解剖视频也无私传发给我们其他有需要的学员,还有刘家豪同学将其解剖操作的一些总结主动发在班级群里帮助大家共同进步,更有我们的大体老师无私将其头颅奉献给我们进行解剖学习……以上种种,均是大爱,不为一己便利,但求共同进步,为大家在神经外科事业上助力,最终为人民健康谋福祉。解剖班的学习越到最后越是觉得时间不够用,似乎总是还有一些操作没有完成,似乎还可以做一些事情,意犹未尽。在我们这期学员最后一次团建聚会时,大家相互都有了不舍,不舍这短暂的学习时光,不舍逐渐加深的师生、同学情,但是时间截点就在那里,不能一直还是单纯的学生状态,我们还是要将知识应用于实际操作,因为实际操作过程往往比解剖学习复杂的多。培训班结束了,学习还没有结束,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路漫漫其修远兮,现在恰恰是一个开始,但是这个开始蓄积了珠江医院第四期解剖培训班的磅礴能量,这些能量就是我们在解剖班得到的最大的收获,也相信我们第四期的学员们在今后的工作生活中会从这些能量中获得绵绵不绝的支撑。
珠江医院解剖培训班是一次非常好的学习经历,除了以上的部分感受,还有最重要的就是感谢,感谢所有在此期间在工作和生活上帮助我的老师、家人和朋友们,尤其感谢张祎年教授亦师亦友的帮助,感谢第四期全体学员团结友爱的支持,爱您们呦~
首先非常感谢张老师的悉心指导,感谢南方医科大学珠江医院提供这么好的进修学习平台,感谢胡助理、实验室的老师们、后勤阿姨们给我们营造舒适的学习、解剖实验环境,同时也非常感谢我所在单位对我进修的支持,感谢科室同事分担了我部分的临床及管理上的工作,感谢家人们的理解,最后还要感谢陪我们度过多个艰难日夜的大体老师。同时非常幸运认识一班非常优秀、共同追求进步的同学们,谢谢!
28年的医生生涯,到了职业中末期,来进修前,有点职业疲惫的苗头,不想过早成为一条咸鱼,但有段时间自我感觉是半条咸鱼的状态了,同时平时手术中会遇到一些困惑,因此决定作出一些改变,心想外出进修可能会是一种较优选择吧,现在回想起来当时的决定是正确的,这次进修后对解剖、手术、临床都有不一样的理解、领悟。我是去年8月份和张老师取得联系的,确定参加今年3月份的培训班后,张老师把相关的学习资料、视频发给我,春节前趁科室病人较少的时间段详细看了2遍,有些问题还是有点懵,年后在来进修前又看了1遍,在每次老师讲课前会针对相关课程内容把视频细看1遍,课后习惯性复习1遍。还有不懂的,就参考其他资料、请教老师、同学间讨论。在大体标本来到后按老师课程安排的内容去练习、完成入路操作,在操作前先看老师每节课发的文献、参考书,我自己长期看书用眼比较吃力,所以主要加看一些三维动漫图、解剖视频等加深理解,在脑海中形成三维的人体结构,提前把一些当天需要操作的内容用打印图片、手机截屏、录屏、视频等方式保存随带,以便在操作过程中随时用得上。我习惯在老师讲完一个入路后接下来的一周想办法完成这一入路的操作,这样就能把知识点串联起来、消化掉,以便有时间去思考、总结、与同学之间讨论交流,把知识点弄透。同时按进修计划安排到临床观看手术。抓住重点、难点,老师会在上课或平时反复强调重点、难点,在解剖过程中也都会一一遇到,比如前床突、岩尖、半规管、枕髁、舌下神经管、颈静脉结节等几座大山,每座都需要花时间去琢磨,须重点突破,结合老师的教案、相关参考资料、解剖视频等,把它弄透,把一个入路解决后就会有明显的收获感,自然就会自我激励继续下一入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