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0月24日-27日,由上海市医学会、上海市医学会脑卒中专科分会主办的东方脑血管病会议2024(OCIN 2024)暨上海市医学会脑卒中专科分会学术年会在上海如期举行。聚焦中国神经介入器械的源头创新,与医工结合转化之路的搭建,大会创新论坛于10月25日隆重召开。
以医工深度融合、协同创新为核心,来自各大医疗机构、高等院校及科研机构的众多医工交叉领域精英汇聚一堂,共同探索并展示了神经介入医工结合领域的最新科研突破与技术前沿应用。同时凭借丰富的实战经验,生动分享了多个医工结合的成功实践案例,为参会者带来了极具价值的实践智慧与深刻启示。
“朋友圈”再扩容
联合研发中心签约揭晓
会议开始之际,OCIN主席、海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刘建民教授,就创新论坛的举办背景及OCIN近年来在构建泛血管医学创新生态链方面所采取的举措进行了详细介绍。

他指出,为打造脑血管病领域内医、企、研、政、金等多方创新主体交流融合的平台,形成完备的创新生态系统,在CCI主席、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葛均波院士的推动下,OCIN于2021至2022年间,分别与中国心血管医生创新俱乐部(CCI)及上海理工大学建立了合作关系,并以上海理工大学东方泛血管器械创新学院(OPIC)为载体,共同建设了创新转化实践基地。
OPIC在发展过程中,始终以服务产业发展为己任,并深刻认识到产业支持对学院发展的重要性。因此,OPIC秉持开放合作的理念,与产业界携手并进,共同攻克关键共性技术难题,以更好地推动产业发展。经过前期的深入沟通与研讨,OPIC决定与多家企业合作,共建联合研发中心。

在本次创新论坛举办期间,OPIC首批四家联合研发中心——OPIC-Siemens联合影像研究中心、OPIC-MICROPORT生物材料研究联合实验室、OPIC-ArteryFlow血流动力学联合实验室以及OPIC-Achieva抗凝技术联合实验室,在众多与会嘉宾的共同见证下隆重揭晓,标志着OPIC在推动产业发展方面迈出了坚实的一步。
据介绍,联合实验室成立后,学院将依据各实验室的专业研究方向,科学调配教师团队、学生资源及实验设施,以具体项目为载体,力求在科研领域取得重大进展,产出具有广泛影响力的研究成果,同时,培养并输送大批具备专业素养和技术能力的优秀人才,为行业的持续健康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对齐“颗粒度”
共探创新与医工转化新方向
作为一次跨越学科界限、融合创新思维的交流,本次创新论坛旨在凝聚医工融合领域专业力量、行业英才共识共为,打破产学研之间的认知藩篱,突破制约医学创新与转化的瓶颈问题。学术报告环节,与会嘉宾们首先结合个人经验,围绕创新与医工转化的探索之路进行了深入浅出的分享。

聚焦创新思维与实践的系统工程,长三角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周平主任表示,医疗从业者间的竞争焦点已不再是单一疾病治疗的最佳效果,而是更多地转向了创新能力的高低。在此背景下,系统思维成为了迅速捕捉创新需求的关键途径。它要求人们应从个人认知行为、医疗护理的既定目标、患者的生活空间与环境、家庭生活的融入以及职场工作环境的优化等多个维度,进行全面而深入的思考与实践,以期在复杂多变的医疗领域中,探索出更具前瞻性和实效性的创新之路。

以见证者、参与者和建设者的身份,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沈雳教授分享了中国心血管医生创新俱乐部九年来从无到有、从有到优的发展历程。他在讲课中强调了医生在医学创新中的主体性,然而,尽管医生们拥有无尽的创意与热情,但缺乏有效的转化桥梁与高端转化平台,常常阻碍了这些创新成果向实际应用的跨越。因此,建立一支国家级别的创新团队,从而强有力地支撑心脑血管医疗器械领域的科研成果实现高效转化与产业化,是推动该领域持续进步的关键所在。

围绕神经介入产品注册与临床试验要点分析,上海国研医疗检测中心周贵先生带来了先进经验。他指出,动物试验的结果不仅是衡量神经介入产品安全性和有效性的关键一环,更是通往产品注册成功不可或缺的坚实基石。在进行动物试验之前,应基于产品的预期用途与特性,精心挑选适宜的物种与合理的动物数量,以确保试验结果的代表性和可靠性。更为关键的是,选择的动物模型需尽可能全面覆盖产品的应用场景,这就要求在模型设计上充分考虑瘤体的尺寸、体积形态以及载流动脉的直径大小等关键参数,从而确保试验条件与临床应用场景的高度契合,为后续的注册审批与临床应用奠定坚实的基础。

国研医疗器械产业发展研究院温雅歆先生对针对神经介入医工转化路径与策略的探索进行细致分享。他指出,神经介入医工转化路径中,科学家是基础,但不是万能的。整个转化路径中技术突破是亮点、临床突破是基础、产业突破是保障,销售突破是根本,实现医疗器械的销售,要考虑代理商、医院、医生、患者、竞争对手等综合因素,而科研项目能产业化至少要满足两个条件,一是整个项目可以放大,实现规模化生产,二是要考虑成本问题。

以个人经验折射宏观视角,上海瑛泰医疗器械股份有限公司梁栋科先生全面阐述了中国企业的创新历程与启示。他坦言,当前我国医疗创新已经进入了国产替代的关键阶段,但由于全球经济形式不佳,导致了整体医疗器械市场需求萎缩,同时医疗行业竞争日趋激烈,同质化严重,内卷现象严重。未来企业将面临更高的准入门槛和更严格的监管要求,但这既是挑战,也是机遇,它要求企业必须摒弃短视的竞争思维,转而聚焦于核心竞争力的构建,只有那些能够深刻理解市场需求,不断推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真正解决临床痛点产品的企业,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实现可持续发展。
数智驭未来
智能诊疗与康复新技术
当前,智能化改造是实现我国医疗装备国产化的重大机遇,用AI技术可用来提升医疗装备性能,解决“卡脖子”难题,更优质地服务于人民健康。因此,围绕医学人工智能、脑科学、康复机器人、小微超声探头、生物材料、虚拟交互、泛血管医疗创新等新兴领域,论坛同样邀请了各领域卓越人才进行了全面分享,为神经介入智能发展提供了新思路。

针对中枢神经环路构建以及损伤修复的研究,苏州大学神经科学研究所刘耀波教授详细介绍了当前研究中的一些热点方向,如利用神经干细胞或诱导多能干细胞促进神经再生,以及通过神经可塑性训练促进受损大脑功能的重组与代偿。他特别强调了跨学科合作的重要性,指出神经科学、材料科学、生物信息学等领域的交叉融合,将为神经损伤修复带来新的突破点。随着研究的深入,如何确保技术的安全有效,如何平衡患者利益与科研进展,如何避免技术滥用带来的社会风险,都是必须认真考虑的问题。

着眼于小微超声探头城乡与治疗技术在泛血管领域的应用,中国科学院苏州医工所崔崤峣教授分享了当前团队在这一领域的最新研究进展。在泛血管领域,小微超声探头的应用开辟了新的治疗途径。崔崤峣教授团队的研究聚焦于利用超声能量进行精准治疗,如超声引导下的血管介入手术、超声溶栓、超声促进药物释放等。这些技术不仅减少了手术创伤,提高了治疗的精准度,还显著降低了并发症的风险,为患者带来了更加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案。

上海理工大学喻洪流教授团队的唐鸿雁教授则介绍了团队在神经康复机器人技术创新方面的各种前沿成果。他分享到,神经康复机器人作为康复医学与现代机器人技术融合的产物,正逐步成为促进神经损伤患者功能恢复的重要工具。这些机器人结合了精密的传感器、先进的控制算法以及人体工学设计,能够精准地模拟人体的自然运动模式,为患者提供个性化的康复训练。它们不仅能够辅助患者进行重复的、高强度的训练,还能通过实时监测患者的运动表现,动态调整训练难度,从而最大化地促进神经功能的重塑与恢复。

就血流动力学在泛血管中的应用这一热点话题,脉流科技向建平教授同样分享了团队在这一领域的科研成果。他提到,通过精确测量和分析血流速度、血流量、血管壁剪切力等血流动力学参数,医生能够更准确地判断血管病变的程度、范围以及潜在的风险,从而为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提供科学依据。脉流科技为此开发了一套高精度的血流动力学计算软件,能够基于患者的个体解剖结构和生理参数,快速、准确地模拟出血液在血管系统中的流动情况。这一软件不仅支持多种血管病变模型的构建与分析,还能够结合临床数据,进行实时的血流动力学监测与评估。此外,团队还优化了算法,提高了计算效率,使得血流动力学参数的获取更加便捷、可靠。

拥抱人工智能,上海理工大学健康科学与工程学院何宏教授阐述了虚拟交互系统在脑血管疾病自动诊疗中的应用。她指出,虚拟交互系统通过模拟真实世界的物理环境和交互方式,使用户能够沉浸在虚拟环境中进行交互操作。在脑血管疾病诊疗中,这一技术可以应用于多个环节,包括疾病诊断、手术规划、康复训练等。通过高精度的图像重建与渲染技术,医生可以直观地观察到脑血管的结构与功能状态,从而更准确地判断病变情况,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
创新潮涌,弄潮而行。OCIN 2024创新论坛为广大参会专家和学者搭建了一个融合开放、交流共享的平台,通过来自的多个领域资深专家学者分享和交流,与会人员进一步了解到学科交叉融合对推动医学创新的重要作用。不仅如此,其中前沿思想的碰撞和毫无保留的经验分享,也为与会学者提供了新的思路。
展望未来,随着医工结合的不断深化,由创新引领的变革将持续推动神经介入技术的飞速发展,相信此次交流中所蕴含的前沿观点与独到经验将在未来为神经介入医学转化与创新带来一定的促进作用,推动上海乃至全国脑血管器械创新再迈新高峰。

点击上方图片

声明:脑医汇旗下神外资讯、神介资讯、脑医咨询、Ai Brain 所发表内容之知识产权为脑医汇及主办方、原作者等相关权利人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