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0月24日发布 | 3027阅读

全国首例|长海医院刘建民教授团队完成Tubridge® Plus全显影密网支架首例植入

刘建民

海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赵瑞

海军军医大学附属长海医院

吴一娜

海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达人收藏

近日,海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上海长海医院)脑血管病中心刘建民教授、赵瑞教授、吴一娜教授团队,联合麻醉科等多学科团队,首次使用神通医疗Tubridge® Plus血流导向密网支架,成功为一名46岁男性患者实施血流导向装置术。期间,团队配合密切,手术过程顺利,Tubridge® Plus支架通体显影、术中打开贴壁理想,即刻手术效果良好。




患者基本信息


现病史:46岁男性患者,2个月前无明显诱因下出现口齿不清,持续约2H后自行缓解,经外院DSA诊断提示左侧颈内动脉眼动脉段动脉瘤。
既往史:高血压、糖尿病史2年
查体:无阳性体征
诊断:左侧颈内动脉眼动脉段动脉瘤


术前造影


术前提示左侧颈内动脉眼动脉段动脉瘤



术前测量



治疗方案


单纯血流导向密网支架治疗


术中材料


  • NeuroGuard 8F-95-5 球囊导引导管

  • Tethys 6F-115 中间导引导管

  • Reach 0.014-200 微导丝

  • Fastrack 27-155 支架导管

  • Tubridge® Plus 3.5mmx30mm


手术过程


Step1:系统支撑采用,NeuroGuard 8F球囊导引导管+Tethys 6F中间导管+Fastrack支架导管,三轴同轴系统



Step2:微导丝(Reach.014in)辅助支架导管(Fastrack 0.027inch)到达动脉瘤远端位置(M1)


Step3:输送Tubridge® Plus(3.5*30)到达Fastrack(0.027inch)远端,输送系统头端显影点与Fastrack头端重叠,回撤Fastrack,预释放Tubridge® Plus为“V型”张开状态,输送系统和Fastrack整体回撤定位。



Step4:采用前推Fastrack保持张力,缓慢推送Tubridge® Plus,呈“U”,Tubridge® Plus头端锚定贴壁。



Step5:弯段释放,保持Fastrack张力与Tubridge®Plus支架张力的动态平衡状态,使Tubridge® Plus每个节段与血管壁贴合。



Step6:支架尾端释放,距离Tubridge® Plus释放Mark5mm处,回撤微导管,完全释放张力,支架自然打开。



Step7:采用J型导丝由远至近逐段按摩,促使Tubridge® Plus每个节段与血管壁良好贴合。



Step8:术后即刻造影,Tubridge® Plus支架显影呈“两维3D”形态,支架每个节段实现充分贴壁效果。



Step9:术后正侧位造影,载瘤动脉通畅,未发现不良征兆。



术后检查


术后即刻行Dyna-CT,显示Tubridge® Plus支架与血管壁完美贴合。



术后体会


刘建民教授在术后表示:“Tubridge® Plus全球首款“两维3D”、通体显影的密网支架。支架的每根编织丝都全程显影,同时两根双螺旋显影丝强化了支架的轮廓,可以更好地判断支架打开和贴壁的情况。整个手术过程中,支架打开非常顺畅,无需过度推挤支架就可以自然打开和贴壁。支架径向支撑力相比Tubridge®有所提升,同时采用27微导管输送,可以实现单人单手操作完成支架释放,推送阻力小。这次手术取得理想的效果,我们期待着后续的随访结果。”



两维3D,全新升级

Tubridge® Plus显影性能飞跃


从医学研究到临床实践,Tubridge®血流导向密网支架作为中国首款密网支架,缔造了多项“首个”记录,推动了相关行业和产品国产化的发展。而Tubridge® Plus的创新以临床需求为导向,进一步提升了在颅底部位的可视性,采用含铂芯的镍钛复合材料DFT丝编织而成,不仅每根编织丝具备优异的显影性能,而且还辅以标识性的螺旋缠绕显影丝,实现了支架两维3D可视同时,该产品通过结构优化,可实现与血管壁的无缝贴合与卓越的血流导向作用。支架采用表面处理技术,使支架氧化层更薄、更光滑,降低血栓附着风险。在继承前代产品Tubridge®血流导向密网支架优势的基础上,Tubridge® Plus密网支架增强了对0.027英寸微导管的兼容性,从而简化操作步骤。


专家寄语

刘建民教授

Tubridge®密网支架历经十五年,“从0到1”实现多项技术突破,她的出现为大型及巨大型动脉瘤的治疗带来了根本性的理念变革,其上市前临床试验PARAT研究作为中国神经介入领域第一个FD的随机对照研究,为全球神经介入医学提供了高级别循证医学证据,使颅内动脉瘤的治疗从血管重建跨入血流重构新时代,她在全球的广泛推广和普及亦推动了行业的快速发展,而PARAT-MT将进一步探索与研究,为FD治疗颅内动脉瘤提供一级循证证据。作为医工结合的典范之作Tubridge® Plus极大提升了颅底部位显影、弯曲血管打开贴壁、兼容性等性能。我们共同期待,Tubridge®系列产品的技术更新迭代给临床带来更好的体验、为患者带来更大的获益。


专家简介



刘建民

海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向上滑动阅览

  • 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

  • 现任海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脑血管病中心主任,战创伤中心主任

  • 全军脑血管病研究所所长

  • 中国医师协会介入医师分会副会长

  • 中华医学会神经外科分会常务委员

  • 上海市医师协会神经介入专业委员会会长


赵瑞

海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向上滑动阅览

  • 医学博士,海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上海长海医院)脑血管病中心副主任,副教授、副主任医师,硕士生导师

  • 擅长脑血管病外科及微创治疗。探索临床难题,开展器具转化及技术创新,主持国家科技部十四五重大专项、国家自然基金及省部级课题等共10项。参与Tubridge血流导向装置等器具转化4项,参与PARAT、DIRECT-MT等高水平临床研究6项,发表学术论文80余篇,其中SCI论文60余篇,获国家专利8项。副主编学术专著1部,参编5部,参编获教育部科技进步一等奖、军队医疗成果一等奖、上海市科学技术一等奖等军队及省部级奖励6项

  • 任中国卒中学会脑静脉病变分会委员、中国医师协会神经外科医师分会神经介入专委会秘书、上海市医学会神经外科专科分会介入学组秘书、上海市医学会脑卒中分会青年委员等


吴一娜

海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脑血管病中心

  • 脑血管病中心主治医师、讲师

  • 主要从事脑血管病的基础和临床研究,在颅内动脉瘤、颅内外狭窄、动静脉畸形、硬脑膜动静脉瘘的诊疗方面积累了一定的经验

  • 发表核心期刊论文7篇,参编专著5部




声明:脑医汇旗下神外资讯、神介资讯、脑医咨询、Ai Brain 所发表内容之知识产权为脑医汇及主办方、原作者等相关权利人所有。

投稿邮箱:NAOYIHUI@163.com 

未经许可,禁止进行转载、摘编、复制、裁切、录制等。经许可授权使用,亦须注明来源。欢迎转发、分享。

投稿/会议发布,请联系400-888-2526转3。

最新评论
发表你的评论
发表你的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