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0月24日发布 | 814阅读

OCIN 2024|影像论坛:AI赋能,探索神经介入“新质影像力”

神介资讯

达人收藏



2024年10月24日,由上海市医学会、上海市医学会脑卒中专科分会主办的东方脑血管病会议2024(OCIN 2024)暨上海市医学会脑卒中专科分会学术年会上海国际会议中心正式拉开帷幕。

以人工智能在脑血管影像学评估领域的创新应用为突破口,OCIN 2024影像论坛率先启航。

多位业界专家学者就AI大模型在脑血管影像学评估技术创新领域的应用展开研讨,分享最新研究成果,并就4D FLOW MRI、4D CTA、高分辨率MRI等前沿技术的创新应用交流新见解,精准对接国内外脑血管影像学评估创新技术的发展脉搏。


   “智”绘未来   

专家学者共话AI影像新时代

随着AI进入大模型时代,赋能千行百业,智能化转型也随之成为了各种前沿技术创新发展的重要趋势。在脑血管病诊疗领域,AI技术凭借其能够分析大量的医学影像数据,通过深度学习模型快速准确地标记出异常区域,辅助医生进行诊断等优势,首先在影像学评估领域展现出前所未有的潜力。

会上,OCIN主席、海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刘建民教授与OCIN核心实验室主席、海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陆建平教授在开场致辞中同样强调了这一点。

刘建民教授谈到,影像学作为神经介入手术不可或缺的基石,其每一步微小的进展都蕴藏着对神经介入诊断、治疗策略及疗效评估产生深远影响的潜力。鉴于此,每年的OCIN都将影像学置于核心议题,紧密贴合该领域的最新动态,诚邀业内顶尖专家学者汇聚一堂,共襄盛举,分享前沿探索与实践智慧。如今在AI大模型技术的发展背景下,整个医学影像领域正经历着一场革命性的飞跃,期待此次交流能进一步帮助广大参会专家打开眼界,为未来神经介入技术精准治疗提供新思路。

陆建平教授进一步指出,AI大模型技术在脑血管病诊疗中的应用,不仅仅是技术层面的革新,更是对医疗服务模式的一次深刻重塑。通过不断学习和优化,AI能够逐步理解并模拟医生的决策过程,甚至在某些情况下提出超越常规思维的见解,为临床决策提供创新思路。今年的影像论坛特别增设AI主题,旨在探讨AI大模型技术在脑血管病影像学评估、治疗规划、预后预测等方面的最新进展与挑战,为推动脑血管病诊疗的精准治疗提供新动力。


  共探技术前沿  

  洞见未来趋势  


学术讲课环节,来自海内外众多知名专家学者现身说法,结合临床实践与前沿探索研究成果,对AI在不同脑血管疾病的鉴别诊断中的应用进行了系统盘点,并围绕4D FLOW MRI、4D CTA、高分辨率MRI等多个在未来极具变革潜力的影像学评估诊疗新技术展开学术探讨,深刻交流不同意见与观点。


对话全球!解锁AI+影像“黑科技”


聚焦卒中,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朱文珍教授首先介绍了AI在卒中精准诊治评估中的应用研究。她指出,在缺血性脑卒中的影像识别、早期诊断、治疗指导、预后评估等方面,AI技术已经进行了一系列探索,通过深度学习模型,AI能够自动处理CT和MRI脑部扫描结果,实时向医生报告哪些患者最适合接受机械取栓治疗。如英国e-Stroke平台,可在不到两分钟的时间内处理扫描结果,提高治疗率。而来自美国的FAST AI研究同样发现,AI在识别急性卒中特征和区分贝尔麻痹方面表现出色,其准确性与神经病学专家的临床印象相当。未来,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临床应用的深入,AI有望在卒中领域发挥更大的作用。


此外,围绕短暂缺氧的动态BOLD MRI脑灌注成像研究领域的最新发现、AI算法在血管斑块分类中的应用、基于人工智能的CT标记物在静脉溶栓效果中的作用等前沿话题,与会专家们同样进行了深度分享,他们展望认为人工智能软件能够自动化地分析CT影像、进行血管斑块的评估,不仅避免了人为因素的干扰,提高了分析的准确性,还能提高效率,降低成本。这种强大算法能力无疑将在未来对医师制订详细的诊疗策略带来巨大优势。

再攀“高”峰!高场磁共振解锁影像评估新纪元


从宏观视角出发,上海市第六人民医院李跃华教授系统概述了AI在医学影像中应用的痛点与难点。他强调,当前医学影像AI系统在深度挖掘影像特征时,缺乏足够的生物学可解释性,这一局限性严重阻碍了其在临床实践中的广泛应用。因此,深入探究医学影像AI模型的生物学意义,将是推动其成为独立辅助临床诊疗手段的关键性一步。


对标前沿创新,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尹波教授全面阐述了磁共振血流灌注成像在神经系统中的应用。他指出,磁共振血流灌注成像能够无创地监测脑部血流的动态变化,对于揭示神经系统疾病的发病机制、评估疾病的严重程度以及预测疾病进展具有重要意义。此外,基于功能、人工智能与分子影像的结合将是未来磁共振血流灌注成像技术未来发展的重要趋势。



针对“基于MRI对缺血性脑卒中治疗后出血转化的预测”这一话题,上海市第四人民医院罗禹教授向在场专家分享了独到观点,他认为,虽然MRI在预测出血转化方面具有显著优势,但也需要结合患者的临床信息、病史以及治疗情况等进行综合分析。此外,随着MRI技术的不断发展,如更高场强的磁体、更先进的成像序列以及人工智能技术的应用,相信未来在预测出血转化方面将取得更加精确和可靠的结果。



复旦大学人类表型组研究院王鹤教授细致总结了高场磁共振血管成像研究的最新进展。他指出,高场磁共振血管成像具有无创、无辐射、高分辨率等优点。与传统的血管成像方法相比,它无需使用造影剂即可获得清晰的血管图像,降低了患者的风险和不适感。然而,高场磁共振血管成像也存在一些局限性,如成像时间较长、对运动伪影敏感等。


维度升级!4D视角打开疾病精准诊断新视野


清华大学生物医学成像中心李睿教授介绍了4D FLOW MRI在脑血管疾病中的应用进展,他提到,通过整合时间分辨率的三维速度编码,4D FLOW MRI能够全面捕捉血流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变化,在脑血管疾病的诊断方面具有显著优势,能够无创地显示脑血管的解剖结构和血流动力学特征,包括血流量、血流速度、压力梯度、壁剪切力等关键参数。这些参数对于评估脑血管的狭窄程度、动脉瘤的形态及血流动力学稳定性、血管畸形的血流动力学特征等至关重要。


围绕颅内动脉瘤4D CTA心电门控成像临床应用,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赵辉林教授带来了最新分享。他指出,4D CTA是在常规CTA的基础上增加一个时间维度参数,能够多时相记录对比剂流入和流出血管的全过程。在临床应用中,4D CTA心电门控成像能够清晰显示颅内动脉瘤的三维形态和空间关系,以及动脉瘤与周围颅骨和血管的关系,为制定开颅手术方案、评估动脉瘤的破裂风险以及选择最佳的治疗方式提供更精准的数据。



海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田冰教授探讨了高分辨率MRI(HR-MRI)在颅内动脉粥样硬化诊断中的应用价值。他提到,HR-MRI能够精确呈现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多种特征,包括斑块内出血、强化情况以及分布模式等,这些特征对于评估斑块稳定性及预测未来心血管事件的发生风险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特别是斑块内出血,作为缺血性卒中的重要独立危险因素,HR-MRI能够准确识别,从而助力医生及时采取有效干预措施,显著降低患者的不良事件风险。



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史张教授则聚焦于超高场磁共振在缺血性脑卒中评估中的最新应用及研究进展,进行了学术分享。他指出,随着技术的持续进步,超高场磁共振已成功实现多模态成像技术的融合。通过综合运用DWI、FLAIR、GRE、PWI等多种成像手段,能够更为全面、精确地评估缺血性脑卒中的病理生理变化及其血流动力学特征,为临床决策提供更加详尽、可靠的信息支持。


实战赋能!共享影像学评估临床实践新技巧


海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田霞教授脑小血管病(CSVD)影像学评估方法进行了全面总结。结合临床实战心得,她指出,当前CSVD的影像学标志物尚未实现全面标准化,导致不同研究间的评估标准和结果存在差异性。因此,未来亟需加强影像学标志物的标准化研究,以提升评估的准确性和可比性。随着影像学技术的日新月异,新的评估方法和标志物将持续涌现。在此背景下,神经介入、放射科、神经内科等多学科间的协作与交流显得尤为重要,这将共同推动CSVD影像学评估与治疗水平的显著提升。


浙江大学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严慎强教授则聚焦于影像学特征在指导急性大脑中动脉M2段闭塞再灌注治疗中的关键作用,这一临床热点共享了临床经验。他强调,在血管内支架植入治疗中,影像学检查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能够精准指导支架的选择和植入位置。通过实时监测支架植入过程中的血流状况,可以确保支架贴壁良好,同时保证远端血管的畅通无阻。结合全面的影像学评估、个性化的治疗方案制定,以及实时的影像学监测与随访,将大幅提升治疗效果,显著改善患者的预后状况。



福建省漳州市医院林定来教授分享了神经影像在急诊EVT治疗中的创新应用。他提到,随着神经影像技术的不断进步,一系列新的成像技术和方法正逐步应用于急诊EVT治疗中。例如,高分辨率MRI能够清晰展示血管壁的结构和病变细节,为EVT治疗提供更为详尽的信息支持;而功能MRI则能够评估患者的脑功能状态,为治疗决策提供更为全面的科学依据。



海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张永鑫教授慢性硬膜下血肿影像学评估方法进行了系统概述。他指出,影像学评估是慢性硬膜下血肿临床诊断和治疗的重要基础。其中,CT扫描是慢性硬膜下血肿的首选检查方法,而MRI具有更高的软组织分辨率,能够更准确地评估血肿的成分(如液体、血液、蛋白质等),以及血肿与周围组织的关系,在具体实践中,应注意两种方法的有机结合,有的放矢。


OCIN 2024影像论坛在与会嘉宾们的热烈讨论中走向尾声。

本次论坛紧贴临床实践前沿,精准聚焦研究热点,各路专家从多维度角度深刻剖析神经介入治疗策略与预后评估,对当下脑血管病影像学评估技术的进展进行了既细致入微又全面系统的梳理与阐述。尤为值得一提的是,其中有关AI、高磁共振、4D影像技术的讨论,不仅展现了未来脑血管影像学评估技术智能化发展的巨大潜力,也为与会者带来了对未来发展的无限遐想。相信这些前瞻的观点与实用技巧,将会在广大参会医师日后的临床实践中发挥举足轻重的作用,从而进一步催化影像学领域新生产力的涌现,引领整个行业朝着更加智能化、专业化的道路加速前行。



OCIN专区

点击上方图片

进入脑医汇,回顾OCIN精彩内容


声明:脑医汇旗下神外资讯、神介资讯、脑医咨询、Ai Brain 所发表内容之知识产权为脑医汇及主办方、原作者等相关权利人所有。

投稿邮箱:NAOYIHUI@163.com 

未经许可,禁止进行转载、摘编、复制、裁切、录制等。经许可授权使用,亦须注明来源。欢迎转发、分享。

投稿/会议发布,请联系400-888-2526转3。

最新评论
发表你的评论
发表你的评论

OCIN专区

224内容1234阅读

进圈子
来自于专栏
关键词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