帕金森病是一种不断进展的神经退行性疾病,影响到全球数百万人,发病率在过去三十年间翻了一倍多。这种疾病以大脑黑质的多巴胺能神经元退化为特点,通常表现为震颤、肌强直和行动迟缓等运动症状,以及包括便秘在内的非运动症状。
然而,关于帕金森病起源的谜团一直未被揭晓。2003年,德国神经解剖学家海科·布拉克(Heiko Braak)根据帕金森病的神经病理进程,概述了特定诱导部位的一致进展模式。此外,不断积累的证据表明,帕金森病具有持续数年的延长前驱期,并以显著的胃肠功能失调为特点。这些因素共同形成了帕金森病的“肠道起源”假说(gut-first hypothesis)。
最近,多项动物研究进一步加强了这一概念。它们表明,始于肠道的病理通过迷走神经播散,并导致中枢神经系统的神经退行和运动障碍。虽然许多帕金森病患者的起病很可能源于大脑或与嗅觉机制相关,但这些研究还是为帕金森病的肠道起病机制提供了实质性支持。
就在2024年9月5日,国际综合医学期刊《JAMA Network Open》上发表了一项美国回顾性队列研究的结果——“上胃肠道黏膜损伤与后续患上帕金森病的风险”。研究人员在哈佛大学麻省总医院百瀚医疗集团的近万名患者中,首次证明了既往患有上胃肠黏膜损伤与之后患上帕金森病的风险显著较高之间的关联。
具体而言,这些既往未患过帕金森病的入组患者在2000年至2005年间,接受了针对上胃肠道的食道、胃、十二指肠镜检查(EGD)。有上胃肠道黏膜损伤的患者按照1:3的比例与无损伤患者进行匹配。所有患者的随访评估于2023年7月结束,患者平均年龄约52岁,男性占比55.4%。有上胃肠道黏膜损伤的患者,主要是由幽门螺旋杆菌、胃食管反流病和/或使用非甾体抗炎药(例如布洛芬)所致的溃疡。
研究结果显示,患者随访的平均时长为14.9年。在此期间,无黏膜损伤史患者的帕金森病发病率为0.5%(48/8955),而既往有上胃肠道黏膜损伤的患者,发病率达到2.2%(52/2338)。换句话说,该队列共有100名患者确诊帕金森病,其中52%曾在之前的上胃肠道活检中确诊黏膜损伤。
研究人员在调整混杂因素后还发现,既往有黏膜损伤的患者,其患上帕金森病的风险比无损伤史患者高出了76%。对于前者,他们平均在确诊黏膜损伤的14.2年后被诊断为帕金森病。
此外,便秘、吞咽困难、年龄较大、Charlson-Deyo合并症指数*较高,是与帕金森病风险增加的相关因素。亚组分析显示,最初活检检出幽门螺旋杆菌以及患有胃食管反流病,仅与黏膜损伤患者的帕金森病风险增加有关,与无损伤史患者的风险无关。
*Charlson-Deyo合并症指数:用于评估患者健康状况的指数,基于患者所患的一种或多种疾病来预测患者的死亡风险。
研究通讯作者、麻省总医院胃肠病学家、哈佛医学院医学讲师Trisha Pasricha博士表示,“越来越多的文献表明,至少有部分患者的帕金森病起源于肠道。人们常常思考大脑影响肠道的方式,但实际上,肠道也会以我们尚未熟知的多种方式对大脑产生巨大影响。很多帕金森病患者在出现运动症状(例如行走困难或震颤)之前,会出现数年甚至是数十年的胃肠道症状,包括便秘和恶心等。”
“我们一直尝试着更加清晰地阐明帕金森病的‘肠道起源’方式,从而为这类疾病的早期干预和治疗策略开辟新路径。在这项研究中我们发现,既往有上胃肠道黏膜损伤史的患者,其患上帕金森病的风险比无损伤患者高出76%。这强调了对黏膜损伤患者加强监测的必要性。”Pasricha博士补充道。
尽管帕金森病肠道起源的相关证据还在不断积累中,但这项研究提示我们,关注胃肠道健康,不仅是对日常消化的呵护,更有可能是预防帕金森病的重要一环。我们不妨行动起来,重视胃肠道健康,确保均衡饮食、适量运动和充足睡眠,并在必要时进行相关医学咨询。这样,我们不仅能够实现胃肠道的适当管理,而且还有可能通过这种方式走在预防帕金森病的“最前线”。
END
如您想要了解更多帕金森病详情或进入病友群交流,欢迎扫描下方二维码添加脑医咨询助手并备注疾病名称:18621705623(微信同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