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的指南建议所有接受血管内治疗的患者都应该达到完全再灌注(TICI3),因为再灌注程度是良好临床结局的最强可改变预测因素之一。然而,在所有达到TICI3患者中,超过三分之一的患者的恢复和总体预后较差。尽管达到了完全再灌注,但临床结局不佳的潜在原因是入院时大面积缺血核心、出血性转化、侧支循环不良、神经炎症或微血管灌注状态改变。
在动物和临床研究中都观察到了介入后灌注状态的变化。大血管和微血管水平上的复杂病理生理过程推动了这些灌注的改变。脑血流(CBF)和脑血容量(CBV)等参数可用于评估灌注状态的相对变化。先前的研究报告了微血管再灌注状态对组织和临床结局影响的矛盾结果。一些研究发现,微血管过度灌注与良好结局有关,甚至被认为是一种理想的介入后状态。然而,其他研究报告称微血管过度灌流是有害的,并与出血风险增加有关。
另一种灌注的变化是微血管低灌注,即无复流现象。据报道,无复流与较差的临床结局独立相关。然而,无复流病的患病率仍然存在争议,部分原因是之前的研究中对无复流病的定义存在差异。此外,由于缺乏使用连续影像采集的研究,目前尚不清楚无复流是已经梗死脑组织的伴随现象,还是组织注定梗死的生物标志物。最近的一项综述认为,目前还没有研究评估过受损的微血管再灌注对完全性大血管再灌注患者功能结局的影响。
2024年9月来自瑞士的Switzerland等在Stroke上公布了他们的研究结果,目的是确定TICI3患者的不同微血管灌注模式及其与临床结局的关系。
数据来自于Bern大学医院2015年2月至2021年12月期间所有患者。使用TICI评分对大血管再灌注进行分级。根据介入术后24小时获得的脑血容量(CBV)和脑血流量(CBF)灌注图,评估梗死区内的微血管再灌注状态。主要结局是功能独立性(90天mRS评分0-2),通过逻辑回归分析进行评估,并根据随访影像调整年龄、性别和24小时梗死体积。
根据微血管灌注结果,整个队列(N=248,译者注:这248例皆达到了TICI 3)分为4组:(1)正常灌注(无灌注异常;N=143/248);(2)高灌注(脑血容量和脑血流量均高灌注;n=54/248);(3)低灌注(脑血容量和脑血流量均低灌注;n=14/248);和(4)混合(不同的发现,例如,脑血容量低灌注和脑血流量高灌注;n=37/248)。
图1.患者组。A,正常灌注,左右分别为两位不同的患者。B,高灌注。C,低灌注。D,混合:
与正常灌注组相比,低灌注组患者实现功能独立的可能性较低(调整后的比值比为0.3[95%CI,0.1-0.9]),而高灌注组患者的预后往往更好(调整后比值比为3.3[95%CI、1.3-8.8])。
最终作者认为,在大约一半的TICI3患者中,可以观察到微血管水平的灌注异常。对于达到了大血管完全再灌注的患者,微血管低灌注很少见,但这能解释了一些TICI3患者临床病程不佳的原因,而再灌注后高灌注的有害影响尚无法得到证实。
Stroke
. 2024 Sep;55(9):2315-2324. doi: 10.1161/STROKEAHA.124.047441. Epub 2024 Aug 15.
Perfusion Abnormalities on 24-Hour Perfusion Imaging in Patients With Complete Endovascular Reperfusion
*文章转载自“脑血管病及重症文献导读”,脑医汇获授权转载发布
声明:脑医汇旗下神外资讯、神介资讯、脑医咨询、Ai Brain 所发表内容之知识产权为脑医汇及主办方、原作者等相关权利人所有。
投稿邮箱:NAOYIHUI@163.com
未经许可,禁止进行转载、摘编、复制、裁切、录制等。经许可授权使用,亦须注明来源。欢迎转发、分享。
投稿/会议发布,请联系400-888-2526转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