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0月14日发布 | 828阅读

【经典连载】Ali Krisht教授:后交通动脉无穿支区及其在脚间窝入路尤其是经海绵窦入路中的相关性︱一项解剖学研究

Ali Krisht

美国小石城阿肯色州神经外科学院

甄英伟

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蔡理

ANI显微神经解剖实验室

宋剑平

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

达人收藏



Ali Krisht教授是位备受尊敬的神经外科学教授,服务于美国小石城CHI St.Vincent North医院。作为阿肯色神经外科研究院(ANI)的院长和首席神经外科医生,他在脑血管病、垂体瘤和颅底肿瘤领域发表了系列经典论著。




Ali Krisht教授在海绵窦、脑动脉瘤和胶质瘤手术治疗方面作出的开创性贡献,为他赢得了多个奖项,其中包括2019年的Herbert Olivecrona奖(被誉为神经外科的诺贝尔奖)。Castle Connolly和“当代神经外科”均将他评为美国顶尖1%的神经外科专家。毫无疑问,他是先进显微神经外科领域的杰出领袖之一。



脑医汇-神外资讯有幸获得了对Ali Krisht教授经典著作进行中文翻译和传播的独家授权,将陆续通过连载发布,方便大家分享学习。


特别感谢ANI显微神经外科解剖室联合主任蔡理医生对Krisht教授经典著作的整理,同时感谢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宋剑平主任医师在内容整理及组织编译、审校工作上的辛勤付出。


以下是第二十一期内容:《后交通动脉无穿支区及其在脚间窝入路尤其是经海绵窦入路中的相关性︱一项解剖学研究》。感谢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神经外科甄英伟副主任医师,以及蔡理宋剑平主任医师的编译校对。


目的:由于进入脚间窝显微手术的操作空间非常狭窄,采用不同的手术入路,如翼点入路和/或颞前经海绵窦入路并结合在最长无穿支区切断后交通动脉(PComm),可以帮助扩大该区域的显微视野和操作空间。

方法:在这项显显微解剖学研究中,对23具尸头中PComm的几个参数的变异性,尤其是最长PFZ的位置进行测量和描述。

结果:在大多数标本中,最长PFZ的平均长度在2-6mm。约80%的标本中,其最长PFZ更靠近大脑后动脉而不是颈内动脉。所有测量到的PComm中,82.5%为成人型。55%的PComm中发现乳头体前动脉。当一条短的、成人型PComm遮挡手术视野时,有必要切断PComm。在其他情况下,是否切断PComm视情况而定。由于PComm主要由颈内动脉供血,从血流动力学的角度来看,最长PFZ位于靠近大脑后动脉的位置时更有利。

结论:基于这项描述性解剖学的研究,我们得出结论:必要时,在最长PFZ区切断PComm是可行的,并且对PComm的穿支血管的血流影响较小。

关键词:脚间窝,无穿支血管区,后交通动脉,乳头体前动脉,颞前经海绵窦入路,丘脑穿支


肿瘤和血管病变,如基底动脉尖动脉瘤、脑膜瘤、脊索瘤、垂体腺瘤和颅咽管瘤会涉及脚间窝区域。有多种手术入路可用于该区域的暴露;然而,大多数入路都可能被走行的神经血管结构所阻挡。为改善这些手术入路的空间限制及提高手术安全性,得益于颅底外科入路的进展,经典的翼点和颞下入路进一步得到拓展。其结果是,这些进展进一步扩大了手术视野的纵深。然而,解剖变异,特别是涉及后交通动脉(PComm)的变异,可能会继续阻碍这些手术入路,并难以显露这些深部及复杂的手术区域。这促使神经外科医生考虑术中切断PComm的可能性。尽管这一策略在临床手术中已被多次应用,但其安全性主要由个别神经外科医生的经验来证实。Yasargil等人是该手术的先驱者,他们将这一理念应用于扩大翼点入路增加深部显露,来夹闭基底动脉尖动脉瘤。我们的这项研究目的在于提高术中切断PComm的安全性,并验证切断PComm的最佳和最安全的位置。既往的研究已经对PComm的显微解剖进行了详细的描述。本研究的目的侧重于最长无穿支区域(PFZ)的位置,因为它与穿支血管的解剖学分布以及在此部位能否切断PComm相关。


材料和方法


这项研究在23具尸头上进行。每个尸头左右侧的PComm均进行检查。排除标准包括存在明显严重的神经病理状况,如广泛的颅内出血或极度脑肿胀,因为这些标本对该研究不会提供可靠信息。
尸头由荷兰鹿特丹伊拉斯谟医学中心和美国密苏里州圣路易斯大学的解剖部门提供。
这里描述的技术可确保标本具有良好的研究质量。首先,我们从尸体上取下尸头,疏通双侧颈动脉、椎动脉和颈内静脉。这些血管疏通后,再灌注硅胶。
准备材料包括硅胶复合物、200ml聚甲基硅氧烷液体、催化剂、Metaflow(Metaflow溶液, Bracknell公司,英国)、组织学级丙酮、甲醇、甲醛、30%氯化钠,以及蓝色和红色颜料(来自美术用品商店)。需要四天来完成准备工作。之后,通过颞前经海绵窦入路从大脑中取出PComm。
每个PComm标本,需要记录1)穿支血管的数量;2)PComm动脉长度(mm);3)PComm与颈动脉和大脑后动脉(PCA)交界处的直径;4)与PComm交界处的 PCA的直径;5)最长PFZ的长度;6)最长PFZ的位置,使用其离颈内动脉(ICA)及PCA的距离测量。首先,在颈内动脉侧确定PFZ边缘的位点,然后确定PComm和ICA的交界点,最后测量这两点之间的距离。我们在PCA侧重复此步骤,以确定PFZ与PCA的距离。
我们采取颞前经海绵窦入路取出双侧PComm,是因为我们不希望通过从颅骨中直接取出大脑的方式损坏显微解剖结构。每个PComm都被取出,包括和ICA及PCA连接的部分以及所有的穿支动脉。标本解剖分离时,使用标准的神经外科器械和手术显微镜。

获取PComm的数码照片(应用4.1百万像素的数码相机),每帧图像中都包含标尺,以便测量这些参数(图1)。为进行额外的测量,我们在电脑屏幕上观看照片,元素之间的距离是用一根线绳在屏幕上测量。这种技术使我们能够利用计算机的变焦功能随需将局部区域放大,从而使极微小的细节可以做到可视化和测量。所有的测量由两名独立的研究人员进行,以确保解剖结构和测量数值准确无误。


图1. 在这个PComm中,由于最长PFZ与PCA相连接,所以PFZ与PCA之间的距离为0mm。


PComm可被分为成人型或着是胚胎型。为做好这一分类,首先测量与PCA相交处PComm的直径,然后再测量PCA的直径。当PComm的直径等于或大于与之连接的PCA的P1段的直径时,称之为胚胎型PComm。而成人型PComm中,PComm的直径小于PCA P1段。PFZ是PComm的最长的一段,该部分没有任何穿支血管起源(图1)。

乳头体前动脉(PremA)是指PComm中最大且最稳定的分支。测量从PremA发出点到ICA的距离(mm)。根据这些数值,我们计算两个距离的比率,即:1)从PFZ到ICA的距离;2)从PremA到ICA的距离(均为mm),可以提供有关切断PFZ长度后PremA位置的信息。为增加准确性,所有数值被重复测量三次,得出平均值。


结果


研究中,共应用23具标本。总共切除46条PComm,其中入组有使用价值的40条动脉。由于准备工作的原因,排除6条效果不佳的PComm。在所有标本中Willis双侧均存在PComm。本研究中未观察到PComm的单侧缺失或存在多根PComm。
详细测量并记录40条动脉的显微解剖参数。19条PComm位于左侧, 21条位于右侧。平均有5.23条穿支动脉起源于PComm(穿支血管数为1-9;中位数为5)。PComm平均长度为11.93mm(5.15-28.16mm;中位数11.5mm)。最长PFZ的平均长度为4.0mm(1.96-11.23mm;中位数3.48mm)。
在93%的测量值中,左右侧PComm上的PFZ长度都在2-6mm之间。每个PComm都有一个较长的PFZ。

最长PFZ到ICA的平均长度为5.85mm(0-11.5mm;中位数6.22mm)。最长PFZ到PCA的平均距离为2.08mm(0-20.5mm;中位数0.42mm)(表1)。我们发现80%标本中最长PFZ离PCA比ICA更近(图2和3)。


图2. 对于每个PComm,测量最长PFZ到ICA的距离。大多数最长PFZ距离PCA较距离ICA更近。

图3. 测量每个PComm的最长PFZ到PCA的距离。当PFZ与PCA相连接时,距离值为0mm。

将成人型和胚胎型PComm的数据特征进行比较,我们发现82.5%的PComm(33/40)为成人型,17.5%(7/40)的为胚胎型。值得注意的是,在我们测量的所有参数上,成人型均比胚胎型的数值更大(表2)。


总体来讲,我们发现40条标本中55%存在PremA(22/40)。成年型PComm组中, 82%的动脉中存在PremA(18/22),而在胚胎型组中, 57%的动脉中存在PremA(4/7)。

成人型PCom组中,超过50%的血管中比值大于1(9/18),而不足50%的血管中比值小于1(9/18)。对于胚胎型PCom,约 50%的动脉中比值大于1(2/4),50%的动脉中比值小于1(2/4)。


讨论


脚间窝是一个复杂的解剖空间,许多肿瘤和血管病变隐匿其中。由于不同的神经血管结构阻碍术野的显露(图4),因此到达此区域的各种手术入路都具有挑战性。这导致神经外科医生选择性地对某些病变进行部分治疗,并放弃对其他病变的治疗。近来,颅底技术的进展促使产生了更多的手术入路,并改善了手术视野。这些变化增强了我们对脑底面的可视化能力,并提高了在此区域进行手术操作的安全性,从而使手术变得更加安全。一种新的手术入路--颞前经海绵窦入路正逐渐受到推崇,它可以减少经典的翼点和颞下入路中相关的缺点,如术者在该区域各个角落的可视化能力受限以及需要过多的颞叶牵拉。颞前经海绵窦入路的一个主要优势是通过在颈动脉与第三、四颅神经之间增加显露空间,从而扩大术野的纵深。然而,由于患者之间的解剖变异可能继续阻碍从这种入路获得的全部潜在益处。这些变异包括:1)动眼神经的走行;2)后床突阻挡;3)PComm的走行、长度和直径。我们现在术中应用的某些策略可以克服与这些变异相关的缺点。例如,可以沿着动眼神经的走行,将其蛛网膜下腔段和海绵窦段充分显露,并实现轻松移位以获得更好的显露空间。后床突可以使用高速钻部分或者全部磨除。PComm有时很长且走行迂曲,这并不妨碍其暴露。然而,更常见的是PComm较短且其走行几乎在视野的中央。在这种情况下,将ICA向后拉动时会形成张力带效应,从而减少术野显露的深度。由于PComm并非来自单支动脉供血(ICA和PCA),因此切断PComm可以作为一种潜在安全的步骤,可以帮助扩大暴露深度。


图4. 用福尔马林固定的脚间窝区域的标本。n. II,视神经;OC,视交叉;OT,视束;PPZ,后穿质;PG,垂体腺;MB,乳头体。

因为大多数源自PComm的穿支是独自供应脑干和脑深部不同区域的末梢动脉,这些小血管,如PremA、丘脑穿支和结节丘脑穿支等,必须被保留,以防止引起症状性缺血病变。这些穿支血管的损伤可导致如下一些症状,包括顺行和逆行遗忘、皮质下认知障碍、内分泌功能丧失、视野缺陷、植物神经紊乱、高热症、胃肠溃疡和穿孔、肢体无力、感觉改变和个性改变。
Gabrovsky指出PComm最重要的分支是PremA,它起源于ICA侧PComm的前部。这意味着在PCA侧的最长PFZ处切断PComm的危险最小,可以减少PremA供应脑区缺血的风险。此外,ICA是成人型PComm分支血管的主要供血动脉。不推荐切断胚胎型PComm,存在潜在危险。
在这项研究中,我们发现55%的动脉存在PremA(22/40)。在成人型后交通动脉组中82%的动脉存在PremA(18/22),而胚胎型后交通动脉组中这一比例为57%(4/7)。这表明:在大多数情况下,PremA是PComm显微解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此外,我们发现超过50%的动脉中,PremA与PFZ的位置比例大于1(成人型9/18;胚胎型2/4)。这意味着在切断PFZ后,PremA既可以位于PCA侧,也可以位于ICA侧。
切断PComm只能在不影响其穿支血管血流的情况下才能安全地进行。因此,确认PComm中存在PFZ并研究其位置和特性的变异很重要。据我们所知,既往关于PComm解剖的研究中,没有人专门使用PFZ这一概念并且来验证其存在和特征。
在这项研究中,我们描述了40个PComm样本的相关参数,尤其是最长PFZ。在相当数量的样本中,最长PFZ的长度相对较短。多数情况下,最长PFZ的长度在2-6mm之间。而PComm的平均长度为11.96mm(5.15-28.16mm;中位数11.5mm)。这意味着与PComm的平均长度相比,PFZ相对较短。大多数标本中PComm是成人型,这是切断PComm最安全的类型。因此,在大多数情况下(在本研究中为82.5%),切断PComm是安全的。
当PComm为短小成人型,且最长PFZ靠近PCA时切断PComm是安全的。在这种情况下,血管夹放在最长PFZ上且尽可能远离彼此。两者之间被电凝后切断,断端的收缩是由于动脉内部的弹性张力所致。
在PComm相对较大但其直径仍小于P1段的患者中,动脉可以在PFZ处切断。切断Pcom唯一不安全的是P1直径小于Pcom。
这项研究中,我们发现PFZ的平均长度为4mm。这意味着切断的PComm断端会向侧方收缩,从而显著增加到达脚间窝和基底动脉尖部的操作空间。我们需要认真考虑的一点是:如果最长PFZ相对较短,就难以安全地在其上放置夹子并切断。

在短的成人型PComm中,若PFZ足够长,我们可以获得最佳的操作空间来放置血管夹并切断。其最长的PFZ应最靠近PCA端。


结论


临床证据表明,在PFZ区域切断PComm是一种安全的技术,可在显微手术入路中改善进入脚间窝的视野的优点。在这项解剖研究中,我们验证了PFZ区域的存在,并描述了它的位置及它与PComm穿支分布的方位关系。


主译


甄英伟 副主任医师

● 临床医学博士,郑大一附院神经外科副主任医师,副教授,美国阿肯色州神经科学研究所(ANI)访问学者

● 《神经疾病与精神卫生杂志》编委及青年审稿委员,河南省卒中学会脑出血微创治疗分会主任委员,河南省医学会神经修复分会青委会主任委员,中国卒中学会脑出血微创治疗分会委员,河南省医学会神经外科分会委员,河南省卒中学会脑血管外科分会常委兼工作秘书,河南省科普医学会神经外科及脑血管外科分会常委

● 擅长各种脑血管病的外科及介入治疗,在颈动脉和椎动脉狭窄、颅内动脉瘤、烟雾病、脑血管畸形等的外科手术及介入治疗,颈动脉体瘤显微外科切除及血流重建、高血压脑出血微创治疗等方面积累了大量的临床经验。主持的显微椎动脉内膜剥脱术治疗椎动脉开口重度狭窄填补河南省技术空白

● 第一或者通讯作者发表SCI论文4篇,第一作者在《中华神经外科杂志》发表临床论著10余篇。参与编写神经外科系列专著及参考书籍3部。主持省科技厅重点攻关项目1项


扫码查看Ali Krisht教授经典著作专栏

END

声明:脑医汇旗下神外资讯、神介资讯、神内资讯、脑医咨询、Ai Brain 所发表内容之知识产权为脑医汇及主办方、原作者等相关权利人所有。

投稿邮箱:NAOYIHUI@163.com 

未经许可,禁止进行转载、摘编、复制、裁切、录制等。经许可授权使用,亦须注明来源。欢迎转发、分享。

最新评论
发表你的评论